分享

桑老师说论语——学而(六)

 赵文耕 2021-02-06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仁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入门在家则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尊重兄长,恭顺为弟。谨慎做事,讲究信用,广泛爱护民众,而且要亲近仁德之人。当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则可以学习文字、诗辞、文学等其他学问。”

——述评:孔子的这段话现在已经成为《弟子规》的纲目核心。其意义非常深刻。任何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文字、不是算术,更不是音乐和绘画,而是如何做人,这是孩子步入社会的立身之基。事实上,这个如何做人,如何待人的训练的基地就在每一个孩子的家庭之中。一个人若能处理好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就能够处理好社会上其他的人际关系问题。所以处理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训练,就是培养孩子如何在社会上立身成事的奠基。只有把做人的根基夯实了,才能再学习在社会上如何生存的知识和学问。

 在中国的文化层次中,最高者为“道”——即形而上的哲学和道理;其次是“德”——即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和善良的心态;再次是“法”——即国家制定的法律、社会交往的礼仪、单位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最低等的就是“术”——“术”的本意是城市街道的十字路口,引申为被修整过的道路和方便快捷的小径,再度引申则为保证生存于世的各类技能。若是一个人大的道理不懂;个人的品德不佳;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不服从;却能以个人的聪明才智玩弄于各种技术门类,投机钻营于各类权术……这样的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败家、亡国、祸乱社会。中国历来的亡国之君、奸佞之臣、往往都是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和培养是正确而有远见的。换句话说,任何一位执政者的培养都应该是从启蒙时代就开始以品德和心态的培养为主,以各种能力的培养为辅。优秀的政治品质是执政者的资格之本,而权术、谋略、策划等技能则为末。当做人的根本问题解决之后,再从事其他的任何工作,都不会给自己惹来是非,也不会给家庭带来祸患,更不会给国家带来危机。现在各行各业的不正之风,究其本源都是人格和品行出了问题,而人格和品行的缺失就表明教育上出了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注重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品德的培育和心态的引导。故而,很多被认为是优秀的人才,往往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最后的结局就是给个人,给家庭,给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祸害。

这段话讲,一个人从入学开始就要把人格和品行的传授与练习放在其他文化、技艺和生存的技能培养之上。为什么呢?人品的基础若没打好,这个人无论多聪明,多能干,多有水平,最终会因人品的失误而毁了一切。特别是文人若是人品基础不牢,最终就会导致“文人无德”“邪见流行”“惑乱民众”“蠹害国家”。历朝历代的奸臣都是才华横溢,技艺超群。但是由于“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身败名裂,亡国丧家。


照片中身穿藏袍的是青海一所小学的校长,多年前那里的孩子们没有教室、没有桌椅板凳,只能坐在一张羊皮上听课。校长为了把学校办下去,通过“希望工程”辗转找到了桑老师。桑老师为他们奔波了3年,最终为他们争取到了15万元捐款。高原碧蓝的天空下,一所希望小学建起来了,桑老师却患病躺下了。当校方邀请桑老师参加开学典礼时,她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她登上青藏高原。(桑老师捐助小学的校长带着女儿来北京找桑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