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进展:新冠病毒“特效药”们都怎么样了?

 肺癌康复圈 2021-02-06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期间,各种抗病毒药物层出不穷,它们都曾一度刷屏,引爆公众热点。这两天更是爆出李兰娟院士团队、病毒研究所分别获得重大成果。

这些抗病毒药物不乏“潜力股”,但也有不少属于全民焦虑状态下的病急乱投医。经过一段时间的舆情冷却,这些“神药”的结局都怎么样了?谁笑到了最后?谁最有治疗新冠肺炎的潜力?
 



抗艾滋药物[克力芝]——遭遇滑铁卢




 
最早进入公众视线的是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克力芝。
 
(图片来源网络)
 
王广发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也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曾随国家卫健委专家前往武汉。1月22日,央视新闻微博报道王广发本人“中招”,被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
 
1月23日,王广发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透露,一种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商品名:克力芝)对他很有效。王广发表示,很多病人一般需要一周到两周,病情才能逐渐控制和好转,而他只用了一天时间,体温就降下来了。
 
 
这一言论立即引发大众对该药的广泛关注。1月23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其中明确了在抗病毒治疗措施中,“可试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 2 粒,一日2次。但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www.chictr.org.cn)可检索发现,1月23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传染医院)就已经启动了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联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ChiCTR2000029308 )。具体信息如下:
 
 
此外,2月2日至2月4日期间,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也分别开启了5项临床试验,评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新冠肺炎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来自国外的消息,2月2日,据泰国卫生部称,一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中国女性在接受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的抗病毒鸡尾酒疗法治疗后,48小时内病情迅速好转,病毒检测结果也由阳转阴。消息传到国内,不少人倍感振奋。
 
克力芝似乎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药,就等着相关临床实验数据下来,好为其疗效正名了。
 
然而,2月4日,据长江日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时表示,抗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不佳,且有毒副作用。
 
 
此前的2月2日晚,湖北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武汉金银谭医院(也就是首个进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关实验的医院)院长张定宇也提到:克力芝似乎对早期重症患者有效,能够减缓患者发展成重症和危重症的可能,但证据不强烈。且克力芝会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损害等,需警惕药物副作用。
 
目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仍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推荐的抗病毒药物中。
 



北大[沐舒坦]——再无下文





1月21日,中科院在《中国科学:生物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该研究通过生物学分析发现,ACE2分子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关键分子,通过结合ACE2分子有可能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过程。
 
 
基于这一发现,1月25日,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王月丹、初明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药靶筛选系统,从2674种已上市的药物以及1500种中药提取物进行了药物筛选,发现13种潜在的ACE2结合剂,其中沐舒坦是常用药,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治疗中予以考虑和关注。
 
沐舒坦是一种呼吸道润滑祛痰剂,受到《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以及《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临床上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手术后的咳嗽困难等疾病的治疗。
 
然而,沐舒坦的相关讨论目前仍处于预测阶段,尚未开始真正的临床研究。
 



复旦[SARS病毒单抗]——研究未发表





1月28日,复旦大学应天雷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首次报告SARS病毒特异性人类单克隆抗体CR3022可以与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位点(RBD)有效结合CR3022的表位在新冠病毒RBD中不与ACE2结合位点重叠。因此,CR3022有潜力被单独或与其他中和抗体组合开发作为候选疗法,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
 
 
预印本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而是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资源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研报告等文章。

预印本未经过同行评议制度的考验,可靠性存疑。而1月28日至今,未能找到有关SARS病毒单抗的其它消息。
 



南大[金银花]——报道已被删除





1月31日,据南京日报报道,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金银花等植物中富含的miRNA,有靶向和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力,可用于新冠病毒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然而第二天,在接受中国之声的媒体采访时,团队成员之一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熹回应说,金银花等植物抑制新冠状病毒的潜力还未完全证明,正在申请临床试验,其安全性、有效性都要进行评估。
 
 
据悉,南京日报最初报道张宇辰研究团队研究的文章已被删除。
 



中科院[双黄连]——“特别提醒”





1月31日晚,新华社“新华观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发布的一则消息,让双黄连一夜爆红,喜提热搜,并很快脱销。部分群众甚至不畏严寒和感染病毒的风险,深夜在药店门口排队。完美再现了当年SARS期间抢购板蓝根的情形。

 
然而和金银花一样,人民日报第二天一早就发布特别提醒:目前该发现仍是初步研究,普通人请勿自行服用双黄连口服液。
 
 
该消息的源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病毒研究所回应称,向媒体提供的内容准确无误,结论基于实验室体外研究,下一步还需通过进一步临床研究来证实。
 
 
据悉,目前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已通过专家伦理委员会审核,启动临床实验工作。
 



埃博拉药物[瑞德西韦]——三期临床中





1月31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病例诊疗过程以及临床表现的文章,让一种叫Remdesivir(瑞德西韦)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备受关注。
 
 
1月19日,一名35岁的男子在武汉探亲返美后,被确诊新冠病毒。经隔离治疗后,患者病情持续加重。入院第7天,医生决定尝试未获批用于任何疾病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结果,用药第二天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立竿见影的改善,发烧等症状消失,咳嗽减轻,无需吸氧,氧饱和度也恢复到了94%-96%。

瑞德西韦其实还是研发阶段中的一款药,并且是针对埃博拉病毒研发的,相关的临床实验已经进行到三期。经临床研究发现,这款药物对埃博拉病毒的抑制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很难真正推向市场。因此,尚未在任何国家获批上市,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未被证实。

但因其对新冠肺炎治疗有极佳的潜力,目前该药的开发公司吉利德正在和中国的卫生部门开展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使用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是否安全有效。

根据ClinicalTrails临床研究数据库(ClinicalTrails.gov)最新数据显示,瑞德西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三期临床试验(NCT04252664)将于2月3日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启动,试验预期于4月27日结束。

与此同时,独立于上述临床实验项目,另一项瑞德西韦的相关研究获得重大成果。2月4日,中科院病毒所、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瑞德西韦和氯喹(氯喹在下一部分再说)在体外控制新冠病毒感染方面非常有效。


从研究看来,中国的研究人员早在1月21日之前就围绕一些药物(包括瑞德西韦和磷酸氯喹)开展了体外细胞实验。此前,瑞德西韦治愈美国新冠肺炎患者仅为个例,这次体外细胞实验也是首次证实瑞德西韦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2月4日下午,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瑞德西韦的这一批药物已经抵达国内;2月5日下午,中日友好医院王辰、曹彬团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宣布启动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首批新冠肺炎患者2月6日将接受用药。




抗疟疾老药[氯喹]——“同样有效”





2月4日,中科院病毒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的研究中显示,体外细胞实验中,除了瑞德西韦,研究人员发现磷酸氯喹在抑制新冠病毒上同样有效。
 
氯喹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疟疾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近年来也被看作潜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除了抗病毒活性外,氯喹还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可在体内协同增强其抗病毒作用。

研究发现,瑞德西韦(EC50值0.77μM)和磷酸氯喹(EC50值1.13μM)可以在非常低的浓度下,阻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注:EC50即为杀死50%的病毒所需要的药物浓度,这个指标越小,越可能最终成为临床使用的药物。)

氯喹作为一种安全使用了70多年并且非常便宜的药物,如果经证实对新冠肺炎有效,极有可能在治疗优先度上优于瑞德西韦。

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www.chictr.org.cn)发现,2月3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开启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ChiCTR2000029542 );2月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启动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研究(ChiCTR2000029559)






李兰娟团队[阿比朵尔]——建议使用





据长江日报报道,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成员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发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

阿比朵尔是一种抗病毒药物,由前苏联药物化学研究中心研制开发,主要适应症是A类、B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同时对其他一些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也有抗病毒活性。达芦那韦是一种HIV-1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成人艾滋病病毒感染,常与利托那韦一起使用。

消息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

  • 阿比朵尔在10~30μM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

  • 达芦那韦在300μM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这里说明的浓度,按学术惯例应该就是EC50的浓度,也就是杀死50%病毒所需要的药物浓度,一般越小越好。与瑞德西韦(EC50值0.77μM)磷酸氯喹(EC50值1.13μM)相比,阿比朵尔(EC50值10~30μM)达芦那韦(EC50值300μM)的数据并不算出众。

但是,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均是临床中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物,相比起瑞德西韦,可直接应用于临床。这一点在如今时间紧迫的“抗疫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李兰娟建议将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自从疫情爆发,这一天天的,就像在追剧似的,还是大型悬疑、魔幻、灾难剧。仅仅只是关注曝光的治疗药物这一小段“剧情”,就足够让人应接不暇,感慨疫情之下的“众生像”。

事实上,除去那些还停留在预测阶段的药物,以上提到的药物中,绝大部分还停留在细胞实验阶段。而一个药物是否安全有效,除了细胞实验,还要经过动物实验、一期临床实验、二期临床实验、三期临床实验,等等。


目前看来,瑞德西韦是最有潜力的“种子选手”,正在进行三期临床实验,但预计要到4月底才能结束实验。氯喹的相关临床实验也已经启动,期待能有不错的结果。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下一步的发展如何,尽管擦亮眼睛“追剧”就是了!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