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股骨干骨折】

 昊晟堂 2021-02-06

股骨干骨折

股骨干骨折是指股骨小转子下至股骨髁上2到4cm之间的骨折。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其中以10岁以下儿童最多见,约占股骨干骨折的50%,男多于女。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引起股骨干骨折,如由高处坠下、交通事故或重物打击、夹挤等。直接暴力引起者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间接暴力引起者多为斜形或横断骨折,除青枝骨折外,都是不稳定型骨折。

诊断依据

1、有明显外伤史。

2、多发于青壮年和儿童。

3、局部肿胀、疼痛敏锐,功能丧失,出现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可扪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下1/3骨折时,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鉴别要点

1、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压痛点在股骨大转子,X线摄片有助于鉴别。

2、股骨髁上骨折发生于腓肠肌起点以上2到4cm范围内,压痛点在股骨髁上,可扪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X线摄片有助于鉴别。

辨证论治

1、证候分类

(1)上1/3骨折:骨折近断端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端向后、向上、向内移位。

(2)中1/3骨折:除两骨折端重叠外,多数骨折近断端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因内收肌的作用向内上方移位,使骨折断端多向前外突起成角。

(3)下1/3骨折:骨折远端向后倾倒,严重者可损伤腘动脉、腘静脉及坐骨神经。若直接打击、绞伤或挤压伤情况更严重,同时加上断端的髓腔出血,故股骨干骨折时多并发较多出血。据估计,成人一侧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到1000ml或更多。可合并创伤性休克或挤压综合征。

2、治疗

(1)复位方法手法复位

a.上1/3骨折:患者平卧,在麻醉下将患肢外展,略加外旋,然后由助手握近端向后挤按,术者握远端由后向前提。b.中1/3骨折:将患肢外展,同时用手自断端外侧向内推挤,再以双手在断端前后、内外夹挤。

c.下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膝关节徐徐屈曲,并以两手置于腘窝内作支点,将骨折远端由后向前向近端推挤。若股骨干骨折重叠移位较多,手法复位未能完全矫正时,可用反折手法矫正;若有斜行、螺旋形骨折背向移位时,可用回旋手法矫正,往往使嵌顿于断端间的软组织解脱;若有侧方移位可用双手掌指合抱,肌力大的患者,还可用两前臂或上臂相对夹挤,施行端提捺正手法。

持续牵引复位:多用于粉碎、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此类骨折,多不用手法复位,或在牵引过程中,略加手法复位,然后用夹板固定。对于粉碎骨折,若碎片较严重,可在牵引早期,以两手掌夹挤即可。下面介绍儿童的复位方法:

a.悬吊皮肤牵引:适用于3岁以下儿童。先作好双下肢布牵引,将两髋屈曲90度,垂直向上,双下肢同时牵引,重量以能使患者臀部离开床1到2cm为度。3周后,解除牵引,改用夹板固定至骨性愈合。

b.水平皮肤牵引:适用于4到8周岁儿童。重量一般2到3kg.上1/3骨折,患肢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下1/3骨折,屈膝加大,以松弛膝后关节囊及腓肠肌,减少远端后移倾向;中1/3骨折,患者屈髋、稍外展,牵引时,要加大夹板固定,4到6周去除牵引,继续用夹板固定至骨折愈合。

c.骨牵引:适于8到12岁儿童,治疗与成人相同,但穿针牵引位置在胫骨结节部,应选在低于胫骨结节下2到3横指处,以免损伤骨骺。

(2)固定方法: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固定方法。新生儿产伤的移位不大或无移位骨折,可用竹帘或硬纸板固定2到3周,或将患肢极度屈曲后固定于自己躯干上;移位较大者,复位后再绑竹帘或自身固定。儿童的稳定骨折,用夹板固定3周即可;不稳定骨折,则须夹板固定,配合持续牵引。

a.夹板固定:复位后根据上、中、下1/3骨折不同部位放置压垫,上1/3骨折放在近端的前方和外侧,中1/3骨折放在断端的外侧和前方,下1/3骨折放在近端的前方。再放置夹板,内侧板由腹股沟至股骨内髁,外侧板由股骨大转子股骨外髁,前侧板由腹股沟至髌骨上缘,后侧板由臀横纹至腘窝上缘,然后用布带捆扎。

b.持续牵引:夹板固定后,由于大腿肌肉的强大力量,仍可能使已复位的骨折端重新移位。因此还应按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牵引方法。皮肤牵引:适用于小儿及年老体弱的成年人。儿童牵引重量为1/6体重,时间3到4周;成人约为1/7到1/12体重,一般以不超过5kg为宜,时间约8到10周。胶布要4周左右更换1次,以防因松脱而失去功效。

骨牵引:较大儿童及成人采取骨骼牵引。因部位不同,可采用股骨髁上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有时可选用股骨髁上牵引。股骨髁上牵引:适用于中1/3骨折及远折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中1/3骨折,应置患肢外展中立位。下1/3骨折,应置屈髋屈膝位中立位。胫骨结节牵引:较大儿童或少年不宜在胫骨结节部位穿针。适用于上1/3骨折和骨折端向前移位的下1/3骨折。患肢置于屈髋外展位。股骨髁间牵引:即用冰钳牵引,适用于骨折位置很低且远端向后移位的下1/3骨折。下肢置屈髋屈膝中立位。

(3)功能锻炼: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功能锻炼应从复位后第2天起,练习股四头肌舒缩及踝关节、跖趾关节屈伸活动,如小腿及足部出现肿胀可适当配合按摩。从第3周起,直坐床上,用健足蹬床,以两手扶床练习抬臀使身体离开床面,以达到使髋、膝关节开始活动的目的。从第5周开始,两手拉吊杆,健足踩在床上支撑,收腹、抬臀完全离开床面,使身体、大腿与小腿成一水平线,以加大髋、膝关节活动范围。X线检查示骨折端无移位,可从第7周开始扶床练习站立活动。解除固定后,对上1/3骨折加用外展夹板,以防止内收成角,在床上活动1周即可扶双拐下地作患肢不负重的步行练习。当骨折端有连续性骨痂时,患肢可循序渐进地增加负重。经观察证实骨折端稳定,可改用单拐行走,1到2周后可弃拐行走,作X线复查,若骨折端无变化,愈合较好,可解除夹板固定。

(4)药物治疗:内治按骨折3期辨证用药。外治早期可用双柏水蜜膏外用。后期解除固定后可用海桐皮汤(海桐皮6g,透骨草6g,乳香6g,没药6g,当归5g,川椒10g,川芎3g,红花3g,威灵仙3g,甘草3g,防风3g,白芷2g共为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

(5)手术治疗:对骨折畸形愈合,成角大于10度到15度,旋转大于30度,重叠2到3cm以上,若骨折已超过3个月,愈合坚强,手法折骨困难而又合并膝关节僵硬者,在膝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后,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预防与护理

1、骨折现场严禁脱鞋、脱裤等动作和不必要检查,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固定,及时运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2、老年患者须注意预防内科并发症和长期卧床产生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结石、褥疮等并发症。

3、牵引患者须注意调整牵引方向、重量和夹板松紧度,注意测量双下肢长度,预防过度牵引。

4、固定、牵引期间应定期作床边X线复查,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及时纠正重叠、成角及分离畸形。

5、骨折出现迟缓愈合时,应加强外固定,延长固定时间,配合骨折局部按摩或纵向压力刺激。

6、骨折早期及手术治疗后,应注意脉搏和血压的变化,防治失血性休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