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有趣的历史,有血有肉的先人

 雨鸥_ 2021-02-06

常读一些历史书籍,除了开拓自己的视野,还可以在浩瀚的时间长河里,探寻与自己心境相通的前人往事,以及比较新旧社会中的相同与不同点等等。总结下来,历史告诉了我,人渺小的身躯,在时间里穿梭,穷极一世,也不过触其皮毛;科技的发达,人性的神秘,终究一切都只是轮回。唏嘘、惆怅、苦恼,与其困在迷茫的黑暗中,不如接受现有的时间,愉快面对。

看穿这些,心里无比通透,心情平静无波澜。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是一本看过之后,直呼过瘾的书,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9,该书于202011月出版,由刘勃(70后,任教于南京三江学院)著写。

书先从汉武帝泰山封禅开始说起,引出司马迁答应父亲遗愿,接手编撰《史记》一伟业。接下来,作者从司马迁的家族历史讲到他父亲司马谈的工作与生平,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解释了许多复杂的职务与称谓。再就还原司马迁作为历史见证人的视角,从文武将相、疆土开拓、政府财政、法律监管、祭祀封禅、开发西域、名将李陵以及武帝情史等多个方面入手,一点点披露汉武盛世下的真实面貌,看尽那个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最后以司马迁临终绝笔之事结尾。

整本书通读下来,无比流畅,没有太高的阅读门槛。可以说作者用论文般的历史考据,书写出侦探小说般的阅读快感。作者还细心的就《史记》中的文言文段落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与解读。315页,20万字的篇幅,虽然不足以承载《史记》这本巨作,也装不下整个汉武帝王朝,但将司马迁笔下的一些记忆碎片,拼凑成一幅美丽又真切的画作,一本严肃又动人的小品,足矣。

为此,我想作者将书起名为《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应该也有此意。一个生逢盛世,品格正直、才华横溢、感情充沛的优秀人类的私人记忆,无论他的视角与书写是否客观,都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都站在上帝的视角,高高俯瞰着千年的历史长河,面对里面多少沉浮的辛酸、苦难、恐惧、离散、纵情、癫狂、无畏、忠诚、奸诈、阴暗、闪光等等,都只停留在谈笑之间的表层之上,用一两句鸡汤或自认为轻轻略过,沦为嘴边的谈资。而不能触及深处的灵魂,得到感同身受的体验。

过去了的时间像压缩在一起的纸张,挤成一团。而未知的未来,像是一座座连接着的迷人的桥,没走之前,何其美丽与壮观,但一经走过,它们在回眸中望去,不再清晰可见,远一点的部分,已经变得模糊灰暗。这便是时间的真相。

历史,就是时间中过去的那些事,隔得越远,在记忆中就越显模糊;遥想千年前的曾经,对于我们而言,没有任何的概念,只剩下几句文字或几件文物的描述。

若想体验先人所经历的这些情感的话,代入时代背景,怀抱一颗同理心,会对体验过程中的帮助无比巨大。

同时,想要得到更深层次的心灵触动,感受无比真实的情感冲击,就要大量地收集每一段历史散落在时间中的碎片,小心翼翼地拼凑成一个个成形的轮廓。每一次驻足,都心存敬畏的将自己放入其中,细细品味里面的尘土飞扬、芳草泥腥

谈谈该书让我感触颇深的故事之一,“汉之飞将军”李广。他出现在第三章《名将》中,作者整理了大量文献,以《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论》为史实的根据,倾注着司马迁浓郁的仰慕、亲近、痛惜之感,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汉代老将。用作者的话来说,司马迁写到这篇列传,就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一样

李广,他少年成名。在文帝、景帝时期,面对北面不断滋扰的匈奴,汉朝采取的是防御战为主。这种策略对于当时来说,当然正确,可以为国家发展留下时间。但面对飘忽不定的匈奴骑兵,全军上下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这样的高压状态保持一两个月没问题,但长年累月,恐怕要内部自行崩溃。李广的做法就是不推崇严苛的军纪,同时仅做到“远斥侯”,远远派出侦察兵,观察匈奴的动向,所以这样可以让大部队适度放松,一旦侦察兵发现敌情,给主力留出反应的时间即可。同时,李广在军队中的坚持做到:不是每个士兵都喝到了水,他就不喝水;不是每个士兵都吃上了饭,他就不吃饭。从此以后,在李广捍卫着的大汉边疆,他的军队驻扎在哪,匈奴就很少敢去那里掳掠。由于他主要的工作就是防守,而且他的防区总在更换,其实他的角色就像是“救火队长”一样

随着李广“从军击胡”一路立下诸多军功,从中郎到武骑常侍,层层晋升,一直到当上郎中令为止(郎中令是秦代设立的官职,负责领导担任君王身边警卫的郎官。汉武帝就任后,希望通过郎官系统发展自己的扈从兵力。因此这样优秀的部队,一般由皇帝最信任的将军担任郎中令去统领)。在司马迁入职郎中之前,民间早就众口传颂,称李将军猿臂善射,才气无双。当司马迁见到他敬仰已久的李将军时,他已是一位老郎中令了,也是司马迁的领导。司马迁对他的描述如下:“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李广看起来谨慎温厚,像个乡下人的模样,也完全不善于言辞。作者这时一句“但并不吸引人的外在形象,反而强化了他的人格魅力”,为接下来更细致的描写李广,做好铺垫。作者写道,李广为最理想的部门领导的化身,他廉洁,得到皇帝的赏赐就分给属下,做高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富;他对下属管理非常宽松,各类规章条例,能简化就简化,不做形式主义的把戏;在军事技能训练中,面对下属没大没小的招呼他“露一手”的时候,总能微笑着答应,再摘弓搭箭,真给大家露一手,让青年战士有了奋斗的目标

按理说,李广心境如此开阔,一路如此顺畅,他应该没有烦恼,可是他并不快乐,他的心结就是没能够封侯。按照大汉的律法,除非战死追封,防御战争表现再出色,也不可能达到封侯的标准。在之后汉武帝时代,面对匈奴由防御转为进攻,这段时间里,卫青和霍去病,两颗飞速上升的将星,闪耀在了北方草原的天空。他们战功赫赫,战果累累,哪怕追随他们的将校,也有人获得了侯爵。

李广承受着生不逢时的悲哀,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大汉男儿无不热血沸腾的一年,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以一个悲剧画上了惊叹号。作者写道:

“汉朝集结了十万骑兵,加上运送物资的马匹四万,数十万步兵追随其后。即使对大汉这样一个空前伟大的帝国来说,也差不多时所能动员的全部兵力。太祖高皇帝白登求和以来八十年的屈辱,要在这一年冲刷;文景时代以来五十年韬光养晦积蓄的能量,要在这一年爆发;今皇帝元光二年(前113年)反击匈奴以来,十四年多的激战,要在这一年做一个了断。”

对这一年大战开始前夕,作者一番激昂的文字,引人入胜。紧接着,由司马迁的视角,描述李广这位老郎中令“激动、紧张、期待得像个孩子。老郎中令于汉文帝时代出仕,到今天,做两千石以上的官职也有四十余年,他已经很老了,如果要想封侯,这是他一生最后的机会。”随后,针对李广多次恳求皇帝让自己参加出征,总是失望而归后,突然获批一事,作者这样形容李广的获批时的表情“笑得脸上的皱纹如绽放的菊花,颔下的白须仿佛都飘洒着快乐。

就这样,李广追随大将军卫青的部队,离开了长安。司马迁和无数人一起,焦急等待着前线的消息。以下引用该书的原文:

“大将军卫青遇到匈奴单于的主力,两军在狂风大作砂砾击面的形势下力战。最后,单于心理崩溃,像个女人一样坐着六匹骡子拉的车逃走。骠骑将军霍去病的战绩还要辉煌,他斩获无数,还登上了匈奴的圣山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市东),举行了祭天仪式,这辉煌的一刻,不但当时激动人心,还照亮了千年之后许多中国人的梦境。当然,这次大会战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十四万军马出塞,回来还不到三万匹,数万将士殁于疆场,还有更多的人为支援前线而家破人亡。只不过,这一切属于父母妻子们的伤心,在伟大的胜利面前,显得琐屑而微不足道。”

李将军的命运,随着战争的结束,一并终结了。他的结局并非电视剧里表现的那样,与匈奴力战而死。作者是这样讲述的:

“出塞之后,大将军卫青从俘虏口中获悉了匈奴单于的准确方位。大将军想把立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老部下,于是把李广从前将军的位置上调开。李广当然不愿意,而且他认为大将军安排给他的是一条根本不适合行军的路线。于是,李广和大将军发生了争执。最后,卫青动用大将军的威势,把李广晾在一边,直接派人去命令李广的属下并入右军。

这是最羞辱人的方式,因此李广没有向卫青辞行,愤然回到自己的军中,踏上了迂回迢远,而且沿途缺乏水源和草地的东道。

这是临时被强行摊派的任务,李广军中当然不会有东道的向导,更糟糕的是原来就走东道的右将军赵食其军中,竟然也没有。

所以李广的军队迷了路,没有能够穿越大漠和卫青会合。卫青击败了匈奴单于,从漠北回到漠南,开始追究李广部没有及时和自己会合的责任。办法,仍然是甩开李广,让李广麾下的校尉到自己的幕府来对口供。于是李广说: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校尉们是没有罪的,迷路的是我,录口供这事,我自己去。

于是李广到了大将军的幕府,他突然停下脚步,对随行的部下说:我刚一成年,就与匈奴交手,至今大小七十余战。今天有幸追随大将军出征,接战单于的军队。大将军却让我走一条迂远的道路,就迷了路,这是天意吧?李广已经六十多岁,终究不能再面对刀笔之吏。

一直以来,那些精于玩弄法条的刀笔之吏,简直是汉军将士的噩梦。开国名将周勃曾经说过,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哪里想过,狱吏竟是如此的尊贵呢?蹉跎一生的冯唐,曾向汉文帝控诉,战士们终日力战,可是汇报战功的时候,一句话没表达准确,就会被文法吏厉声呵斥,所有的功绩全部被归为虚报,彻底抹平。

何况,李广是个完全不善言辞的人呢?于是横刀自杀。老将军只能用这种方式,保全最后一点尊严。”

作者七百余字的描述,将此故事讲述得生动、立体,虽不如项羽乌江自刎来得悲壮,但李广命运多舛的人生也引人惋惜。这就是为何要将自己代入时代,才能明白前人的内心追求与渴望。那样的历史大浪中,每个英雄都充满着的无奈与不甘。

李广篇幅结尾时,作者没有过多的称述,也没摆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引用《李将军列传论》中的原文: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这段话,我完全可以理解,并且想象到:两千年以前的某一天,司马迁在得知自己不善言辞的老领导为保全最后一点尊严,于边疆横刀自刎的消息后,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写下了太史公曰,简短八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诠释了李广最真诚和高尚的品质。他可能败给了命运,但赢得了世人的崇敬。

该书对李广的故事,仅用了五页的篇幅,就让他鲜活的形象展露在我面前,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历史有趣的地方。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一书中还有众多精彩有趣的部分,如汉长安城与罗马帝国的对比、大侠郭解的故事、开拓大汉帝国疆土的一个个小故事、最难做人的汉朝酷吏、泰山封禅的经过、历史的张骞与时代的张骞、李陵的壮歌还有卫子夫的故事,这些篇幅都非常精彩,可以慢慢品读,也算是对《史书》或汉武帝时代乃至汉朝历史的入门引导。

当然,这本书除了用简单的文字、现代的词语,来描述司马迁笔下的史实,也有很多有趣的句子,让两千年前的汉朝,变得像发生在今天一样。

比如对汉朝的官场,作者写道:

“官员也是演员,一辈子就是争一个演员表上的位次”;

对项羽自刎一事,作者写到:

“你习惯的世界正在土崩瓦解,你喜欢的生活正在烟消云散。你觉得卑鄙的人正在不断取得成功,他们好喜欢你看他不爽又拿他没辙的样子。你的一声叹息,在四面楚歌声中细不可闻”。

还有这样一些句子,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不是因为哪个人死了世界才变了,而是今夜的寒风,吹落昨夜的星辰,那漫天的星斗,就这样自然而然又无可挽回地暗淡下去”

“如果说,愚蠢是最大的恶,那么聪明的好处,就是不做不必要的恶”

“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的,而是为了理想而活的。理想已经实现之后可以不畏惧死亡,目标还没有达成之前,要不害怕的活着”

总的来说,这一本精彩又过瘾的历史类书籍的背后,少不了作者刘勃,作为研究人士的辛劳付出。将凌乱的、复杂的、广袤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再使用简单易懂的文字来转述。这般深厚的文字编辑功底,让我肃然起敬。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带来的是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我为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或激动、或感伤、或悲愤、或斥骂、或欢笑,原来历史也可以是有趣的

我坚信,一个个历史人物,不分贵贱、不分忠奸、不分贫贵,就像在天上闪烁的群星一般,一并闪烁着,直到人类时间的尽头,也永恒存在。

这是我的公众号,如果喜欢的话,欢迎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