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推荐】【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侯复兴 崔占营 何强 原创《从汝窑千年之兴衰 谈汝瓷发展之方略》》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2-07

从汝窑千年之兴衰

              谈汝瓷发展之方略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早在千年前就闻名遐迩。以天青釉、粉青釉为主的传世品不足百件,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世界知名博物院等处。

2012年4月4日,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被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2.786亿港币的世界最高记录的事实证明,北宋汝窑器之所以价值连城、弥足珍贵,是因为“天地之中”的中国陶瓷文化的奇葩——汝窑釉色奥妙深邃、有其美学色彩的独韵内涵。

汝瓷诞生于中国中原地区河南汝州,汝州制陶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汝州就开始了陶瓷的制作。闫村遗址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为汝地陶文化源渊提供了见证。

 汝州制瓷始于唐、盛于宋。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汝窑地域窑口,北从大峪乡大红寨南麓班庄遗址,再到最南的鲁山县段店遗址,可以说是窑口林立,盛况腾达,因为那时汝州以南的严和店遗址,已经形成了“庄口”,人们通常称为“验货店”——这与东边的清凉寺遗址窑口群和汝河北邻的窑口群正好形成黄金三角区。

严和店是蟒川镇东北边2.5公里处的一个行政村,辖严和店、小郭庄、大郭庄、张庄4个自然村。面积3500亩,人口2100余人。距汝州市产业集聚区中心约2公里,最近处仅百步之遥。是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西高东低,呈喇叭口形状的一个盆地,方园2.5公里

蟒河从西南横穿而过,将村庄和耕地一分为二。西北方位背风向阳,为居民住宅区,河对岸土地肥沃,可引蟒河水自流灌溉,是农田耕作区。

唐宋时期,因曾是宛洛古道上唯一的汝瓷交易集散地而成为“庄口”,被称为“验货店”,又是蟒川及周边地区通往汝州城的一条重要官道,属关口要塞之地。

从这里沿河而上绵延数十里的蟒河两岸,唐宋时期,汝瓷窑场星罗棋布,瓷器产品比比皆是。人人会窑匠,家家能烧瓷。蒋姑山下七十二窑场 ,验货店独占二十六。就连南边鲁山段店,东边宝丰清凉寺的瓷货也都经由大营半扎宛洛古道专达与此,进行统一检查、验收、划价、定级,获得通关手续后方可流往四方。是朝廷在这里设置的汝瓷专管机构。说白了就是汝瓷的集散地、交易所,即现在的海关与码头。

由此可以想见那时这个验货店的繁华与热闹,同时也可以想见蟒川这个山区小镇在唐、宋时期制瓷、做瓷之盛况。

   可是汝官窑的鼎盛与辉煌如昙花一现之短暂,仅仅二十余年就遭金兵破坏,窑匠被杀,技艺失传,炉空、烟灭、人散。所产御用天青、粉青釉瓷器,南宋后期时“近尤难得”元朝时“销声匿迹”,明朝时稍显“珠丝马迹”,至今已断烧800多年。

    “验货店”窑场被毁后,经蟒川河几百年的洪水淤积、淹埋,使之成为一片荆棘丛生荒草萋萋的空旷场地。明末清初,被大迁徙而来的刘、焦姓建为村庄(严和店)。现村下普遍掩埋有1.5至2.5米厚度不一的唐、宋时期汝瓷文化层。

在汝官窑烧制技艺断代的800多年间,汝民窑却因其使用价值和行于民间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由于严和店村周边陶土资源丰富,所以自金、元以后,历代有人不断在废墟上建窑烧瓷。明清时期窑火仍然非常旺盛,到民国仍有李氏家族在此经营“民生瓷厂”。

     解放后,经过资产阶级工商业改造的“复兴瓷厂”被收归国有,在原址上扩建为“临汝县汝瓷厂”。遵照周恩来总理“恢复汝瓷生产”的指示,抽调当地窑匠、土专家郭遂等6人组成试制组进行攻关,从“摸着石头过河”找原料到研制试烧,都是凭着感觉勾兑釉料的,计量分别是用瓢碗掺和的。经数百次研究磨合试烧定格的汝窑呈色基础釉----仿古豆绿釉象鼻尊、透雕大花盆、刻花盘等汝瓷制品,于1959年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

 进入上世纪60年代,郭遂等人跑遍方圆百里山沟,寻找矿石,试烧釉料。为了配制泥料和釉料,他们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奔波于南北两山,寻找不同的釉料矿石。试烧时,郭遂守在窑口,察火候、观窑变、每出一炉,他的衣服总要拧出一滩汗水来,期间调整配方数百次,试烧累计上千回。十个春秋过去了,豆绿釉汝瓷于1963年正式通过省陶瓷专家徐国桢、俞国英鉴定。

    1972、1973连续两年的广交会上,参展的仿古汝瓷豆绿釉产品和少量的天蓝釉产品被外商抢购一空。从此40多万件仿古汝瓷产品便飘洋过海,远销美、法、日等11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换得大量外汇。

后因十年文革浩劫的耽误,汝窑天蓝、天青、月白釉推迟于1983、1987年,相继又分别通过省级和国家级技术鉴定: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至此,失传800多年的汝窑四大名釉重放异彩,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革的春风从江南一夜吹来,席卷神州大地。企业改制使汝瓷厂第一批开拓者:孟玉松、郭留江、李廷怀几位同志先行下海,树旗立帜,办起了个体汝瓷厂,当上了新时代的窑主。在这些人的影响带领下,一个个挂着各种不同牌号的汝瓷窑场如雨后春笋般在汝州大地迅猛崛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种大小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以及协会和研究单位将近百家。

毋庸置疑,数十年的心血汗水,一代名窑全面恢复,并拥现出一大批具有雄才大略的汝窑精英和能工巧匠。他们提出传承为根、创新为魂,以仿制传世作品为当代窑口的主导产品,以创意现代时尚作品为突破口,特别是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四大釉色为主旋律,通过现代工艺烧制不同风格和型号的各种茶具、酒器投放市场,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善于用理性与实践融合,通过另类加减“勾兑”法,在传承原来四种纹饰的基础上,创新出“雪蕊纹”“石榴子纹”以及类似“蛇腹纹”几何图案等纹饰,应该说是个不小的跨越。

可以肯定地说,失传八百年的汝官窑烧制技艺仅仅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就能恢复,这在历史上的任何朝代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新中国,而且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新一代汝瓷人才得以施展才华和技能,实现其宏图大略的。

但是“瑕瑜互见”,汝瓷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不能说就已经到达艺术巅峰了。我们从张公巷出土的瓷片可以看出,胎体、胎釉薄达2-3毫米,且釉色温润,似玉非玉,工艺细腻质感好,这说明古人的手拉坯技术、施釉技巧我们还远远赶不上他们。

除了工艺技术上的许多问题之外,就当今汝瓷人的职业操守及企业运营模式也都存在着不少制约和影响汝瓷产业健康发展问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已陆续兴办起来的各类汝瓷产业达一百余家,从业人员结构未经详细统计,大概估计为:原汝瓷厂干部、技术人员所办的窑场约占50%的份额;社会上外行人跻身于汝瓷界占去了剩下的半壁江山。前者下海早起步快,加之业务熟,没走或少走弯路,所以现在都事业有成,成了业内的权威、大腕。

而后者的人中大致又可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搞其它行业发了,想进入汝瓷行业玩玩,运气好者,玩对了,照样也发了。运气不好的,经历了很多波折,走了很多弯路,最后折戟沉沙;

 不可否,另一种则是年轻有为,热爱汝瓷事业的有志青。他们没有经济实力,完全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苦干,历经种种艰难、曲折,如今基本上算是立住足了。有设备、有窑厂、有技术、有产品,且有部分固定客户。但就是经济实力不足(还没有展销门店)

在这两类企业中,虽然在数量上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但是仍以内行人为主导力量,无论在技术领域或经济实力上他们都起着领跑作用。

以上企业无论大小,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家庭作坊生产方式和任人唯亲的家族管理模式,各自为战,划地为牢。小农意识观念使得他们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了解,根本形不成也发挥不了团队的力量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地发展。

一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汝官窑是从民窑中生发出来的,而这些民窑的烧造技艺水平比较高,整个产业相当繁荣后,官方在民窑间选拔优秀工匠,另选窑址修建而成。

老祖宗一直采用的是两条腿走路的生意经。官窑烧制高端产品,供皇亲国戚达官贵胄欣赏把玩。民窑生产碗、盘、碟、罐,供人民日常生活所需。官民两窑,相得益彰。官窑产品以高、精、尖为特点,价格不菲,相反民窑则以量大利薄而广收。

然而现代汝窑人在汝瓷的传承与发展上偏离了老祖宗所走的轨道:百十家厂子共挤独木桥,在高、精、尖上大作文章,而将千家万户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中低档瓷制品拱手让给他人。君不见本地人桌子上的酒、茶具,厨房里的碗、盘、碟,厕所里的卫生陶,大都是外地窑口烧制的,本应属于自己的这块硕大蛋糕却成了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八百年前的“验货店”,老祖宗对“庄口”之地的瓷市场就发明了先进的管理办法:先检验品质,然后定级划价,分类存放,对外批发,定期与各大窑场结帐。然而今日的汝瓷器市场却显得的混乱不堪:

同样品质的产品因出身门第不同而价分三、六、九等。小厂产品质量不错,却因门槛低无名气而很少有人问津,为生存计,只得降低身价,被名厂、大厂将其精品低价收购,转手高价卖出,沦为人家的贴标生产基地。挑剩下的品相一般的产品,只好走向地摊或送人,流入社会。

更今人气愤的是,在那高挂 着“汝官窑遗址”牌匾下的某些窑场里,竟有人故意制作“欠火候”的产品,通过做假复古处理,流入黑道,攫取高额暴利,破坏汝瓷声誉。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汝瓷产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了不起的个别人,觉得汝瓷得金奖、银奖、创新奖,一道道荣誉的花环耀得人眼花缭乱,一杯杯庆功的美酒浇得人心浮气燥,以为当今汝窑已步入登峰造极的辉煌年代,坐井观天,盲目乐观。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2014年 4月份,中央一套黄金档时间隆重推出电视连续剧《大河儿女》,该剧不选五大名窑的汝瓷而选了与我们一山之隔且排名第五的钧瓷。播出后在全国上下引起了不小地反响。不知汝州人、特别是汝瓷人对此有何感受?做何感想?

也许有人会认为:编剧和导演吃了钧窑的“黑”,故意抬高钧瓷而贬低汝瓷。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还有人抱怨说:人家禹州上边有人!等等.....其实以上的这些认识和说法都是极端错误地:

如果你能走出去,开阔一下视野,看一看景德镇,逛一逛龙泉窑,或者是近在咫尺的神垕镇,你就会觉得汝窑真的落后了!

如果你再能俯下身子调查一番,你就会感到:人家的发展太快了!

据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漏:汝瓷年产值充其量在2个亿上下,而钧瓷的年产值最少在50个亿。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同样地域,同时断代,为什么汝不如钧?而且经济效益相差天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老百姓的两首不无调侃地打油诗道出了其中的端倪:

汝州人,不算能,

硬把汝窑搬进城,

离开祖根发祥地,

好大喜功图虚名,

瓷厂成了洗煤场,

魁首变五瞎折腾。

禹州人,不算憨,

钧窑不往城里搬,

守住神垕老祖业,

埋头苦干图发展,

敢为人先钧窑人,

魁五一举成状元。

这两首充满泥土气息的打油诗,虽登不上大雅之堂,却一言中的,形象而直观地道出了其中所含的奥妙、 真谛!

那么当年为什么要把汝窑往县城搬呢?不管用再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严和店距县城远,(12公里)干部、职工上下班回家难,上级来人参观、检查不方便。

至于说严和店条件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自1974年以来,国家多次下拨建厂居款,如果用在严和店一厂的改扩建上,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老一代汝瓷艺人普遍反映:同样的汝瓷制品,烧出后,一厂呈色均好于二厂。为什么?这就是瓷器在地域和水土方面的差异所致。因此,当年的瓷厂搬迁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今天说这些,并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倘若汝窑没有经过这场伤筋动骨地大折腾,相信汝窑的发展决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谁也不可否认,前段在汝瓷的发展史上有过弯路,但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当前,我们一定要抓住再次到来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把汝瓷产业做大做强,力争把优势发挥到极致。为此,特提出以下几项建议和措施:

1.过去,我们一直把汝瓷当做汝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对外推介,而忽视和低估了它潜在地巨大经济价值。为此建议蟒川申报中国汝瓷文化小镇,严和店可申报中国汝瓷文化名村,并充分利用严和店这张汝窑文化名片以及该村所具有的地理区位优势 ,从汝州产业积聚区南端黄庄----严和店村这长达3公里的区域内,安排吸纳50-100家汝瓷企业,建成一个大型地汝瓷文化产业园区,将严和店村办成一个集旅游、观光、体验汝瓷制作工艺、品味汝瓷厚重文化底蕴为一体的中国汝瓷文化第一村。

     2.接受宋代地方州官因失职未建造“汝官窑碑志”,造成现代人(汝、宝、鲁)为争夺“发源地”而劳民伤财的教训,建议在原汝瓷一厂旧址上建立“汝窑恢复发源地纪念碑”、“汝瓷文化历史陈列馆’,为汝窑恢复做出特殊贡献的新中国第一代汝瓷人勒石树碑,歌功颂德。同时也避免若干年后再次上演“汝窑恢复发源地”争夺战的闹剧。

     3. 建议在汝瓷工业园区核心区内建造“汝瓷交易展厅,”统一陈列各厂产品,一来减轻企业各自建门店之开销,二来可以借鉴八百年前老祖宗在“验货店”创造的产、供、销运营模式,以质论价,公买公卖,公平交易。同时也可以借鉴当前推广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之做法,使汝瓷产品销售步入良性、健康之轨道 。并考虑在郑州航空港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建造汝瓷展厅及专柜。

4.建议汝瓷文化产业园区内入驻的所有制瓷企业,要摈弃旧的传统作坊式生产方式,采用新的分工明细的集约生产模式,做到一新共享,一色共烧,一形共用,一牌共使。

5.建议官窑民窑同烧,既有高端精品,又有民间必需品,双轮驱动,两条腿走路,增加经济效益。

6.建议市政府申请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在汝州开办一所陶瓷本科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家教育投资,吸纳周边县市充足生源,尽快培养一大批高等陶瓷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当前制瓷界普遍存在的科研技术人才匮乏问题,同时也为汝瓷的后续发展增添后备力量。

7.建议在严和店村南大堰头修建拦河坝,大坝建成后,形成长达2.5公里直达蟒川桥的人工湖泊,可带来的积极效应有四:

1.可供应严和店汝瓷产业园区近百家制瓷企业有别于任何河流水质的工业用水。2.开辟一条从严和店到镇区的汝瓷制品水上运输通道,使怕震易碎的瓷制品安全快捷地直达镇上汝瓷展销区。3.使蟒川中心旅游区新增一处水上休闲游乐场,新开一条镇区-----严和店汝瓷工业园区-----市产业集聚区水上旅游通道。提升蟒川旅游区整体形象和品位。4.使薛庄、东庄、蟒川三个行政村沿河耕地成为旱涝保收田,从而起到一石数鸟之作用。

8.建议开发紧邻大堰头的砚化石沟:1.恢复重建沟内宋代民窑作坊,让南来北往游客零距离参观汝瓷手工制作、烧制全过程。2.开设游客体验制作场地,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制陶乐趣,自己制作文房用具或碗、碟等生活用瓷以及小猫小狗任何创意的旅游制品。可选择24小时立等可取的快窑或3---7天传统的土窑进行烧制,从而得到富有纪念意义的汝瓷制品。

    汝州人,汝瓷人,新的发展机遇再次到来,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乘势而为,为汝瓷产业地腾飞,大胆创新,出奇制胜,争取早日使汝窑重新占领魁首高地!

       侯复兴   崔占营    何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