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中的悲伤事件,该不该告诉孩子?

 张瑜教育 2021-02-07

近期接待了几个因与同学关系不好、与妈妈无法沟通、让家长很头疼的孩子。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父亲突然离世。

13岁的小A,爸爸离世时8岁,之后妈妈又再婚,继父对他也不错,可是这个孩子就是不能与同学很好相处,因为人际关系的问题,每天都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站上几个小时,最后学校让他回家反省一周再来上学。

9岁的小B是个女孩,文文静静,只是看人时感觉在眼神里总有一丝丝的敌意和不安全感,妈妈说:孩子不论是在家还是外边都很懦弱,看不到开朗表情,很是为这个孩子担心。

6岁的小C,是个男孩,爸爸遭遇车祸的时候,他只有3岁,爸爸去世后,家庭中的所有成人,一致认为孩子还小,不应让他承受这样的打击,决定对孩子隐瞒实情,编出各种谎话骗孩子,爸爸到..........

孩子目前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在家里反复的折腾,不管成人怎样对待,一概不接受。

我们知道很多的家庭出于对孩子的保护,认为悲伤的事情就要对孩子隐瞒,比如前面提到的亲人丧失的案例,还有一些离婚、家庭经济遭遇巨大变故等;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在家从不提起这些往事,甚至是上坟烧纸这样的祭奠活动也不让孩子参与。我们说该不该告诉孩子?该不该让孩子参与呢?

01

相信孩子,允许悲伤

当孩子还很小孩子的时候,他可能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悲伤,加上他信任的人对他的不断灌输、或是呵护,孩子不会有明显的感觉,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寻根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就会总有那种莫名的想知道、想探究的欲望,当成年人不断的以各种借口搪塞的时候孩子就怒了。

很多时候,是成年人对悲伤的认知导致不同行为的出现。一种认知是把悲伤看成是很坏的、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事情,所以为了保护孩子就不去告诉孩子。另一种认知就是,这种事情虽然是悲伤的,但是,是有可能发生的,是属于正常的生死现象,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接受这个悲伤。

如果我们把悲伤看成是正常的人类情感,也许我们会没有那么讨厌它,当我们没有那么讨厌它的时候,你就不会急着要把它给赶走,或是完全把它屏蔽,我们也不会因为有这样的情绪、有这样的情感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有时候会觉得惭愧。所以有很多时候我们的不良情绪是正常的,是有其正面意义的,悲伤的正面意义就是让我们懂得珍惜,珍惜现在所有,但是因为我们不接受它,就会产生一些不正常的情绪,继而导致不正常的行为出现,甚至是伤害。

比如说当孩子知道自己的亲人去世时,会很伤心,会很悲伤,这些情绪是非常正常的,是人之常情,孩子有权利、有资格知道家里所发生的事情;有资格、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悲伤,相信孩子会在这份经历中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允许悲伤,这时候悲伤就没有那么可怕了,就不需要用很大量的精力去赶走它、去与它对抗;

允许悲伤,它会让人变得有力量,所以我们感受到这些力量的时候,悲伤会成为我们的动力或者会成为我们的资源,而不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或压力、成为拿走我们幸福和当下快乐的东西。

02

鼓励孩子 与悲伤同行

我们人的命运都是上天的安排,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们允许悲伤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拥抱这种悲伤的体验,而不再是逃避、躲闪;你开始与悲伤同行,与悲伤同行不是陷入到悲伤之中,而是我接受我悲伤,同时还可以化悲伤为动力。

另一个方面就是当能够与悲伤同行的时候,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家庭中的氛围也会有所改变,每个人都在活一个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每天都在面具之下,各踹着一个小心思,假假的在一起过日子。

我们说情感的连接,才是心与心的连接,才是最真实的。假如一家人总是像带着面具一样生活在一起,可以想见那种情景会是怎样的呢?

所有经历了丧失亲人事件的人,假如不允许悲伤,不能与悲伤同行,就是不能够接受生命的现实。作为妈妈来讲,屏蔽孩子与爸爸的信息,其实就是你不接受、不允许孩子有那样的真情实感,同样是不允许孩子做自己。

当能够与悲伤同行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恢复正常,向正常的方向去走。

这时,也会同现实中的自我要建立连接、与现实中的世界建立连接。

03

亲情永在  让爱连接

允许孩子与逝去的亲人连接,是让孩子在接受历代祖先的能量,也是在接受天地万物给予的能量,这同样是在与悲伤同行,我们从来不想赶走那些与亲情和体验和有关的情感链接。

可以让孩子把逝去的亲人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种物品作为象征物(比如日、月、高山、大树、大海等等)。这样,每天我们看到这些象征物的时候就如同最亲近的人陪伴在我们身边,护佑着我们,看着我们每天做很多好事。

孩子们也会利用爸爸或其他亲人给与的爱和支持,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个各种问题,有爸爸的爱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因为孩子并没有与爸爸分开,他们只是利用另外一种方式在一起,相信孩子的内心是敞亮的。

当我利用这些方法与孩子进行哀伤处理时,13岁的男孩回到学校表现非常好,第二周就在年级演讲比赛中活的了二等奖;9岁的小女孩和妈妈的关系融洽了很多,妈妈说,感觉孩子一下子就长大了;六岁孩子的眼睛瞬间明亮了。

假如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处理的话,孩子会卡在那个逝去亲人的年龄,永远长不大。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或者说那些父母更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

成年人遇到的痛苦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寻求帮助。孩子们怎么办,他们不仅要忍受痛苦,还要佯装不知,还要为了迎合大人强颜欢笑,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呀!这又是多么深刻的“伤害”呀!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丧失,都会经历悲伤,都会经历身边的人需要我们陪伴这样的事情,大家一起加油,让生命旅程更加的幸福健康。

作者简介:章鱼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个体及团体咨询经验。尤其擅长亲子沟通、亲密关系的疏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