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趣说:福

 zzm1008图书馆 2021-02-08

一、引据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福,祐也。——《说文》

安利之谓福。——贾谊《道德说》

师其类者谓之福。——《荀子·天论》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礼记·祭统》

二、流变

“福”字,字形流变如下:

甲骨文“福”(汉典网)

金文“福”(汉典网)

秦系简牍“福”(汉典网)

楚系简帛“福”(汉典网)

小篆“福”(引自书法字典网)

楷书“福”(引自书法字典网)

“福”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表现的是祭祀者手捧盛酒容器祈求神明或图腾保佑的行为。因时代生产力水平底下,人类使用技术和发明工作能能力很弱,大自然支配着生死,故很多时候只能祈求上天和神明(图腾)保佑。从甲骨文字形看,“福”就是祭祀者跪地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示)的画面,由“手”“酒”“示”三个部分组成,以酒祈神,求福报至(其中“示”由“亍”和“十”两部分合成,是神牌和祭祀动作的一个组合体)。从“示”和“手”的位置关系看,神位高于双手,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祭祀者跪地,神牌供奉桌上;二是祭祀者站立,神牌在更高处,我们推测以跪姿敬神的概率更大一些。“福”字甲骨文写法之所以如此,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适配的,所以理解甲骨文必须代入到那个时代的实践水平中。

因百姓主观能动性的缺乏,古代求福大多为求得神明或明君之庇佑,如《周易》井卦第四十八中《象》曰:“求王明,受福也”,即是祈求圣君为民带来清平盛世之福;再如《左传·庄公十年》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即认为小诚心有量但没有质变到虔诚的地步,神明也不会庇佑。所以今人看古人有些行为虔诚到有些迂腐,但实际是符合当时的实践水平的。

《说文解字》在解释“福”字时曰“佑也”,“佑”乃赐福、保佑之意。该字发展到金文时期,开始衍变出诸多形式,如左右结构换了个位置,“示”由右移到左,而“酉”由左到右,同时金文比甲骨文还省去了捧酒的双“手”符号。

在流变过程中,有些甲骨文省去了双手的符号,将类似“亍”的符号写成了“T”。到了篆文的时期,将“酉”的符号衍为了“畐”(可能是笔误所致,后来沿用为约定俗成)。逐渐“福”字就衍化为了今天之结构,“亍”和“十”代表的祭祀神牌和祭祀动作衍为示字部“礻”,“酉”这个盛就容器的符号则转写为 “畐”,双手托酒动作也被省略。从甲骨文“福”字写法看,远古祖先的幸福大都比较被动,因为科技水平较低导致主观能动性低下,往往“福”拜上苍赐,“幸”盼明君给,公民的自我能动性相对不足。而恰恰因为个人能动性不足,导致社会生活必须依靠集体配合,所以他们分享意识比较强,比如祭祀后要把祭品的酒和牺牲及时分享以“致福”“归福”,有福同享、互相帮助。

(作者:孙逸,中国青旅集团;刘声刚,济南第二十九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