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文本,关联作文

 木香草堂 2021-02-09

李绍菊

----新课程标准下的写作教学初探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苦于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联成文,有的担心写不具体。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三类: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归为两大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这就是说,读写是不能分开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长期困扰学生的问题,必须从阅读和写作这两方面入手。而能够把二者合二为一,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根据阅读文本设计相关作文题,则非关联作文莫属。若能聚焦文本,关联作文,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统一起来,则可以让学生既有话可说,深入领悟课文,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使写作能力得到发展。

一、聚焦文本,关联作文的涵义

聚焦文本,关联作文是师生共同聚焦语文课文,把阅读与写作合而为一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首先要求老师对某个学习阶段所要达到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体化,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写作训练和文本的阅读教学相结合,以教材为辐射源,教师通过设计射线(也可学生自己设计),即创设一种或多种阅读情景和视野使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阅读鉴赏与理解,对其写作技巧、构思立意、言语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多角度转换,使学生在对阅读文本进行的再创造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聚焦文本,关联作文首先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现以古文和现代文各举一案例,以便对它有一感性认识:

《胡同文化》:1、以一个生活在四合院中的北京市民的身份,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描述市民的日常生活;2、围绕文中小伙子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这一事件,以目击者的身份进行扩写,600字左右;3、谈谈对“忍”和“易于满足”的看法,600字左右;4、说说嘉善文化,600字左右。

《邹忌讽齐王纳谏》:1、运用想象,描写邹忌问妻子、小妾、客人时,他们各自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的片断,300字左右;2、假如你是邹忌,请用一个新鲜的类比来讽谏齐王,600字左右。3、请结合邹忌的讽谏艺术,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二、聚焦文本,关联作文的操作

1、以读促悟

我们中学的语文书,其中不少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内容方面,古今中外,涉及广泛,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应该说,这12本语文书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材料的海洋。很多篇目的立意、内涵,充满了智慧的哲理。把课文的材料运用于写作之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的写作内涵丰富,增强表现力。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非家之编”(韩愈),持之以恒,必能采集到很多珍珠美玉,使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老师可以从读的兴趣中引导学生,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他们的写作仓库中增添一点“米”。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这道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多读,就需要感受、体验、品味,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没有这一点“入”的工夫,任何“出”,什么理解、探究、超越、创新等等,都是空话。中国的说法是“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在我看来,采用诵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强化和延长对文本情感体验的过程,诵读是积累的好方法,因为一旦能做到心、口相应,背诵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是水到渠成。

学生在读背《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节第一段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早晨“才”知道上午的事?当时备课时我根本没考虑这个问题,或者说我压根儿就没注意到这一句。现在学生提出后,我也觉得有点费解。后来在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中,看到如下的话:“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时许,我还得了刘女士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我准停课一天,因为她说恐怕开会须十一时才能开成,此后恐怕还有游行,下午一时大家赶不回来。我知道爱国运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素来热烈参加的,并非一般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又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还告诉她以后凡有请停课事件,请从早接洽,以通知教员,不知道这是同她说话的末一次了。”鲁迅当时也是刘和珍等人的老师,由此得知,三月十八日早晨,刘和珍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给每一位当天授课的老师用电话请过假。所以作者说“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学生向执政府请愿的事……”可见,多读熟读会促使学生领悟。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读文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于茫然,故评注不已也”更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阅读中鼓励学生的钻研精神,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评点文章并提出独创性的问题。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学生评点:焦仲卿到底是不是一个孝子?说他是,那为何要“自挂东南枝”留下寡母?说他不是,为什么要休遣刘兰芝回家?再如,评点《沁园春.雪》时,学生说,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理应是一代明君了。为什么毛泽东还说他“稍逊风骚”,只知道以武力统治天下?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时,我说到作者仰慕年轻的英雄周瑜,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比他小6岁,作者为何不赞美诸葛亮而选择周瑜?在我印象中,诸葛亮似乎比周瑜年长,加上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周瑜是以一个英俊的后生形象出现的,而诸葛亮峨冠羽扇,应比周瑜年长。于是问学生:周瑜比诸葛亮大,有证据吗?一生说,有周瑜临死前的话为证:“既生瑜,何生亮?”,这说明周瑜先于诸葛亮出生。这时,另一生已经查到了周瑜、诸葛亮的确切出生年月,周瑜是比诸葛亮大6岁。我于是趁机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何不赞美比周瑜更年轻的诸葛亮?因为这一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他们热情高涨,斗志昂扬,纷纷查找资料。课后整理,大致有如下几种理由:

1、周瑜虽比诸葛亮年长,但苏轼却写了周瑜,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周瑜开始辅佐东吴时的年纪要比诸葛亮开始辅佐刘备时年轻。二,周瑜打赤壁之战是为了保家卫国,与苏轼所处的朝代的情况十分相似。但诸葛亮却另有目的,他是为了三国鼎立,给刘备争得一席之地。应该说周瑜打此仗的目的与苏轼的抱负想吻合。所以苏轼写了周瑜而不写诸葛亮。(孙李乐)

2、虽然赤壁之战是诸葛亮比周瑜小六岁,但苏轼却偏偏崇敬周公瑾。首先,苏轼想借英雄的年轻有为,千古功绩来抒发自身的感慨,不选诸葛亮,而选周公瑾,说明各人的品位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无可非议。其次,本词虽然是借古抒怀,但一句“小乔初嫁了”也牵扯进了周瑜攀上高枝,借裙带关系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赤壁之战中能放开手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个重要方面。联系苏子瞻的经历来看,他虽有才华,但无人鼎力举荐,空有一腔报国赤诚而无用武之地。所以词人选周瑜来写也是理所当然。(彭莉莉)

3、苏轼为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歌颂的英雄人物是周瑜而非诸葛亮?我认为是以下原因:当时东吴联合西蜀抵御曹魏南下,据我所知,那时西蜀只派了诸葛亮一人去东吴,他没带一兵一卒。在赤壁之战中,联军方面的兵都是由东吴提供的,军队的主帅是周瑜,诸葛亮不过是一副帅。诸葛亮只不过给他用草船借来了十万支箭。小学时学过一篇文章,黄盖给周瑜献计,演苦肉计,诸葛亮只是推算出冬天会刮东风。所以我认为赤壁之战的主要功劳应归功于周瑜,故饱读兵书的苏轼选择周公瑾来赞颂不足为怪。但当《三国演义》流行后,诸葛亮被神化,人们误认为诸葛亮功劳最大,这对周瑜不公正。(朱一飞)由此可见,聚焦文本,关联作文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本体意识,让学生明确是“我要作文”而不是“要我作文”。大量的成功作文,常常是“我要作文”的宠儿而不是“要我作文”的产物。突然来到的某些美妙的瞬间,常会令学生灵思涌动,妙语连珠,,激起“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而随着美妙瞬间的悄然逝去,这种强烈冲动也会烟消云散。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把握某些美妙瞬间涌起的写作冲动,哪怕是点滴灵思,几行妙语,也应不失时机地将它们记录下来。聚焦文本,关联作文要及时把握和巩固“我要作文”的初生状态,以后学生就会在某些思想火花的驱动之下,产生主动寻求有关材料的热望;而一旦找到学生所需要的有关材料,暂时搁浅的“我要作文”的写作冲动便会再度涌起。这样,一篇篇成功的作文便会从学生的笔端奔涌出来。因此,让思想的火花在与外物的撞击中升腾,乃是学生在作文成功路上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2、迁移行文

每篇课文都可以聚焦文本,关联作文。如结合文本安排写片段的训练,最简单的写的训练形式是仿句训练或扩写训练,再就是各种文体的相互改写。学了《琵琶行》之后,学生写出与“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格言或古诗句:“一切尽在不言中”,“沉默是金”,苏轼《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鲁迅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等等。如学完《诗经.邶风.静女》,要求学生改写为其它文体,有的学生改写为戏剧,有的学生改写为小说,可谓各尽其妙,精彩纷呈;学好《词七首》后,学生自选一词牌填词,结果各选所爱,佳作迭出;再如学生观看雅典奥运会后所写的《飞起来了》,这篇文章出现在学生的随笔本上,在观看好刘翔的比赛后,小作者横向联想,即兴写下了此文。这是学生走进生活,撰写的一己之见。该文视野开阔,大气磅礴。采用层递式结构,构思精巧,引人入胜。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迁移方式,一种是由于前后工作的十分相似而产生的特定适应性的迁移,一种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他认为后一种迁移才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我想,通过不断的训练,能达到核心的学生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就可以由“教”到“不教”了。

三、聚焦文本,关联作文的意义

关联作文的写作教学就是一种着眼于同化和再创造的积极有效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能够有效地调节和调动各种心智机能的阅读活动。(一)关联作文的写作教学首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阅读活动。

从现代信息学和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看阅读活动,它是一种以文字材料为对象的特殊认知活动,是一个不断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提取信息的复杂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活动是一个认知同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还可以把它看成一种把看到的外部书面言语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的过程。没有积极的言语活动,就不能有效地接受、处理、储存、提取信息,阅读便失去了认识价值而无任何意义。

关联作文的写作要在积极的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要想写“出”生动的符合要求的关联作文首先必须深“入”文章本身,先要认同所阅读的文章内部的信息;其次作文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语言活动,是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储存之后的一种提取,是对阅读的同化之后的一种再创造。因此关联作文的写作教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阅读活动。

(二)关联作文的写作教学是一种合乎阅读心理的阅读活动。

有效的阅读活动是一种调节和调动全部的心智机能的协调活动。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与综合作用,是调节、调动心智机能从而使阅读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内部动因,构成阅读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

根据教学优化的原则,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有“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以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都是相对独立进行的,虽说相辅相成,但总没有能够紧密相连。关联作文的写作则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活动,使学习有了新的兴奋点,就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

很多学生作文苦于作“无米之炊”,无话可谈,无文可写。关联作文就不一样,它提供素材,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情境。学生所要做的,只是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对某一方面的想法写下来,或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对原有的情节、人物进行再创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东西可写,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害怕阅读和写作的不良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厚积”才能“薄发”,不“发”便失去了“厚积”的意义和动力。因此从进一步激励有效阅读的延续和阅读习惯的养成的角度来看,只有多“发”(多“写”),才能使“厚积”(“读”)更有意义,才能进一步促使人们去主动、自觉地“厚积”(“读”)。只有仔细研读原文,才可能写出生动而不失关联的好文章来,这是“积”为“发”用,为“发”必“积”。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熟悉和理解,所以“发”反过来又促进了“积”。

(3)关联作文是一种及时练习和反馈的阅读活动。记忆实验表明,对于所学的知识,凡是抽象的未经操作过的,遗忘得比较快,而形象的经过操作的,则记忆的时间持久。由于关联作文可以是摹仿型的练习,因此对于所学的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可以进行及时的摹仿和反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也可以进一步检查对相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4)关联作文是一种具有激励性的阅读活动。

关联作文的写作教学的激励原则,确立了这种教学活动的最后目的:“教”是为了不“教”,给学生关联作文的题目是为了促进他们自觉进行研究性学习,最终达到自己命题、创造的目的,而要出一个好的关联作文题目,同样需要深入理解课文本身。研究表明,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激发兴趣的方法,而兴趣是调节、调动心智机能从而使阅读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内部动因之一,因此,关联作文的写作教学又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合乎阅读心理的阅读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开,给我们的教育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但是,新课程的实施光有观念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具体、深入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转变上来。语文教改更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需要语文界同仁长期共同努力,探索出一个符合新世纪素质教育趋势的模式,以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从“教”到“不教”的飞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取得高效率、高质量,我们就一定能更好地去实践新课程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