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8草书裹束

 田牧 2021-02-09

  748草书裹束

  我们知道,书法的三大技法,就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前面几堂课讲了草书用笔问题,而识势是草字取势,学习草法时详细讲了。现在还剩最后一个就是裹束。今天就讲草书裹束。

  裹束是三级课程的主题,基本概念都在那时讲过。不过那时我们讲的是真书的裹束。草书有什么不同呢?

  3.1两次裹束

  现在研究文字的人,把一个汉字拆成部件,而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这已经是两步成字的想法。

  汉字究竟有多少笔画,有多少部件,数量尚未统一。连叫法也很多,如字素、字根、构件、字元等等。内陆国家语委公布的部件,有540个。几个笔画构成一个部件,其实已经是裹束。然后几个部件组成一个整字,这又是一次裹束。

  当然简单的字,如“一”,就无所谓裹束。复杂一些如“部”“件”这样的字,就会用到两次裹束。古人用“笔势”的概念反而比较简单。

  “笔画”无非就是“永”字八法,这是单一笔势。按照使转的原则,把单一笔势组合起来,产生复合笔势,等于“部件”这个意思。这是第一次裹束,张旭照使转分类,归纳为“五势”。把所取笔势全部组合成整个字,这是第二次裹束。

  

  这张表对真行草三体,都是适用的。“笔势”数量少,我整理后只有一百来个。记忆容易,运用简便,并且传承了文化传统。

  真书裹束等于做加法,一层层加上去。如“帝”字,共九笔。这九个笔画叫什么名称,海峡两岸不同。我研究书法用繁体字,所以查台湾全字库。标准交换码字库中,九个笔画是这样的。其中折钉势和钩努势归入一种。如果在内陆,折钉势叫横勾,钩努势叫横竖勾。一次裹束后得到四个部件,标准交换码字为中编有号码。第二次裹束起来得到真书“帝”字,如颜真卿这样。用笔势分析颜真卿“帝”字,四个笔势都有名称,分别是奋笔势、羊角势、冖头势和马桩势。颜真卿就是写了这四个笔势,是不是用笔势表达比较容易?当然电脑用字跟书法真书是两回事,前后是印刷体。如智永真书“宿”字,宝盖头下先写一横,这在电脑字库中属于犯法,不能这样写。你得把这一横搬回到右旁“白”上面,先写单人旁才是乖宝宝。

  

  草书第二次裹束和真书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会第二次取势,把第一次所取的笔势加以合并、改造。如王羲之草书“帝”字,上面奋笔势第二次裹束时不变。接下来羊角势和冖头势改成曲钩势;下面马桩势简化为十字势,丢掉左竖。因为气脉是曲钩势收笔从右向左而来的,写一竖不方便。

  

  这样一来,第一次裹束后得到的四个笔势,在第二次裹束时减为三个,这次裹束做了减法。

  草书中这种情况很多,而真书基本上没有。

  3.2实笔和虚笔

  一级课程22课讲到实笔和虚笔。当时是这样说的:

  “本来就有的笔画,你不能省略,那是实笔。”

  “原来没有笔画,仅仅因为连写而产生,书法中称为牵带,或者牵丝。”

  “牵带不写出来也不要紧,它可有可无,所以叫虚笔。”

  

  最简单的如两横组成奋笔势,撇捺形成交争势。写快了很容易出现虚笔牵丝,其实就是笔锋走过的路。

  真书通常是隐藏虚笔,留下实笔。草书就不同,虚笔经常表现出来。

  真书有时也会写出牵丝的,只是不多而己。《阴符经》就可以见到牵丝,有时还特别长。这种虚笔临帖时不必写,新手临帖最怕牵丝。你越是全神贯注去写,越是写不好。

  
  不要以为实笔都是粗的,牵丝是细的。“定”字中间这一笔非常细。但它是实笔。

  判断实笔的标准,是看它原来有没有这一笔。如果有,那就是实笔,不论粗细。

  真书的实笔和虚笔容易区分,因为原来有什么点画已经规定。草书就麻烦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草书是“解散隶法”,把一个字原有的笔画解散,把一个字原有的点画解散。“粗书之”,省略一部分,粗略写出来。你看智永写的“门”“愿”字,非常省简。这一来就没法以“原来有什么点画”来判断,只能看笔势。

  

  草字不但会减少笔画,有时还会多笔画,如智永写的这个“席”字,怎么看都觉得多了一笔。

  

  我们现在写的“席”字是跟小篆的。而草字写法是跟隶书的,唐代真书跟隶书也很多。贺知章《孝经》“席”字下面用两个圈,就是承隶书系统而来。这一来,草书“席”反而比真书繁。

  草书来源有金文、籀文、小篆、古文、隶书等等。草书比真书出现得早,所以真书规则在草书不起作用。不要以真书结构去推草书,这是草法的难点。草书的规则只能是由笔势组成的。再说一个草字取势的方法可能有好几种。以“丽”字为例,这三个写法都对。

  

  它们仅仅是取势不同,导致实笔有很大的变动。你要是照真书那样分点画是无法分的,只能分笔势。草书中笔势就是实笔,笔势相关就是虚笔。

  古籍中对虚笔有两种称呼,或称牵丝,或称带笔。“牵丝”顾名思义,应该是比较细的。如智永这个“平”字,就有一处是牵丝。中间蟹爪势竖笔下来,下面是。一有没有写完呢?写完了。然后要写最后一横,这时候拉了一根牵丝,是从一的尖尾拉出的,很细。像这样的牵丝,你不写出来也不要紧。王羲之的“平”字,最后一横写完后也拉出一笔,没有人说这一笔是牵丝,它写得很实,这是带笔。

  

  在“永”字八法中,是最特殊的点画,以前说过,它不能独立,总要附在某个笔画的身上。在篆书中是没有的,依照篆字隶定的隶书也没有一。草书“永”是从小篆来的,上面是向北势,下面是凤翅势。凤翅出现了牵带,影响所及,有些隶书也有带笔。真书“永”字把这一固定下来。

  

  它虽然不是独立的笔画,却是独立的笔势。

  刚才说,虚笔可有可无,在临帖时可以不写。牵丝都属于这一种虚笔。

  带笔就不同了。我们临写王羲之这个“平”字,最后的带笔当然要照帖写。你可能想,照定义,原来真书“平”没有这个笔画,那这个带笔可以不写吗?草书是由笔势构成的,这个带笔和一横组成了折钉势,已经成为实笔,这时候不能修改大圈。这跟“永”字八法一相同,不能省略。

  

  允许省略不写的虚笔,如“念”“妇”中间的牵丝,它们本身没有融入笔势,仅仅是联系作用,不写在纸面上关系不大。

  融入笔势的虚笔,成为笔势的一部分,当然要写出来。我们讲过王羲之“安”字,三个笔势,第一个冖头势,这个冖头势和真书不同,最后一笔弧线向上很长,44课说过,草书中笔势会变形。。

  

  变形原因之一,就是结合了带笔,所以形状变了。带笔融入了原来的冖头势中,临帖时能不写吗?当然不能。真书没有这样的情况,草书裹束时,有些虚笔会融入笔势,这一点也是草书裹束的特色。

  虚笔是有用的,可以创造灵魂的效果。刚才说,初学时可以不写出牵丝,熟练后还是要写的。只有实笔,会有滞涩之感,不灵活,不生动。牵丝也好,带笔也好,想写好就当它是独立一笔。如“永”字八法那样,实行“笔笔断而后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先把前一笔结束,通常是实笔,然后去写带笔或牵丝,就容易多了。

  

  如智永这个“墨”字的连波势,第一点中有小圈调锋,调锋后拉出牵丝,这是笔锋调过,成聚集状态,笔心方向也对了,自然有把握出牵丝。你也可以在转弯的地方用揉搓的方法,调整笔心方向。如果只起做一次动作,翻转手腕可以引领笔心换向。

  你看孙过庭这个“风”字,凤翅势最后的钩,中心是六号位转二,这是绞锋点。一次过用偏锋出,结果线条很细,笔锋开始散了,所以只好飞出。

  

  另一个“风”,凤翅收尾是六号位转一号。此时他的手腕必定是大幅度向左翻。笔心方向对了,拉出去牵丝就是中锋出,牵丝自然漂亮。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作品中写牵丝失败,出现所为“硬牵丝”,问题出现在牵丝方向和前一笔不同,没有调锋就硬拖出去。笔心没机会对准行笔方向,自然就失败了。

  

  3.3真草结字的异同

  裹束时要注意结字,《玉堂禁经》称之为“结裹法”。草书结构变化的幅度,在各种书体中是最大的。

  

  各位可以从笔势开始练习,选一个简单的笔势,写出正侧、粗细、长短、轻重、疏密等各种变化。然后选名家字帖,看他们怎样用到结字之中。

  方正

  我们从小写字,真书都在一个方格之内,方方正正。即使白纸上没有印出这个方格,但它还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现在改用电脑打字了,打出来也是四方形的。章草和小草也受这方格约束,皇象、索靖、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都是这样的。即使结字有变化,可说是在方格中求其变。小王王献之和唐代狂草放大了来回动作,结字冲破方格,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两种哪一个难呢?哪一个是基础呢?当然在方格中求变化是基本功,对今后写真书也极有好处。冲破方格,只不过拉长点,不算什么难事。

  正侧

  真书结字可以放得端正一些,以示端庄,或者侧一点,以取姿态。颜真卿“天”字正中有侧。真书求变只能到此为止,幅度远不及草书。草书求侧,可以略为倾侧,如智永;可以搬移,如索靖;怀素之侧如像要倒下来,动感十足。这是癫狂之态,王羲之是写不出来的。

  

  振动

  我们讲过“心”字,草书取三点连波势。你可以把三点放平了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也可以增加上下波幅,犹如奋翼高飞。

  

  挪移

  挪移,指结字时把笔画挪了位置。如“桃”字,祝允明、王宠足王羲之不同。他们把“兆”字中间的那一撇,搬到头上去了。

  又如“华”字,中间的双十字,草书中降低到最后才写。

  

  伸缩

  伸缩,这是把某一笔势就和他或缩短。

  

  如“诚”字,言字旁取斫钩势。章草大多数四平八稳,邓文原斫钩势写得中规中矩。今草变化就大了,赵佶把言字旁拉得很长。智永真好相反,斫钩势缩得很短,避免误会为三点水。怀素缩得比智永还小,看上去就是一点。言字旁用一点不大好吧?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度。

  横笔也可以伸缩,“信”字右旁的“言”取三横两点。索靖第三横写得很长,撑开左右两边,字形就显得扁了。不过章草跟从隶书,扁一点问题不大。今草这一横就缩短了,王羲之还有把第一横写长的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信”字,“言”的笔画全部缩短。

  

  有关结字,没有固定的公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读帖时要好好体会,生搬硬套,徒费气力。

  

  清代蒋衡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从无笔墨处求之者,曰意、曰气、曰神、曰布白。”“从有笔墨处求之者,曰丝牵、曰运转、曰仰覆、向背、疏密、长短、轻重、疾徐,参差中见整齐,此结体法也。”

  不要忘记三级课程讲过,广义的裹束包括筋节、骨肉、皮血。今天就讲这些。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