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派灯谜贵在“知趣”

 zzm1008图书馆 2021-02-09

随着灯谜活动的声名鹊起,多年以来,上海逐步形成了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灯谜品种,谜界称之为“海派灯谜”。那么,海派灯谜究竟从何而来?近年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为此,劳动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职工灯谜协会会长刘茂业,听他讲述了“海派灯谜”的前世今生。

80年代谜人云集

上海的猜谜活动由来已久,据明代都穆所撰写的嘉定方志《练川图记·风俗》记载,早在明朝,猜谜已在上海流行。1949年后,市工人文化宫、市青年宫及各区的工人俱乐部、文化馆等处,都是市民猜谜的好去处,规模也是空前庞大。

而“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逐渐形成,作为都市民俗之一的上海灯谜,也随之打上了海派文化的烙印。1978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青年宫以及各区文化馆,云集海上谜人举办谜会,开设灯谜讲座,一大批灯谜爱好者、业余谜家蓬勃而出。刘茂业直言,那是他记忆中上海灯谜最辉煌的时期。

当然,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申城市民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审美趣味发生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介入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海派灯谜也出现了短暂的萧条。不过,近年来,这股带着强大情感凝聚力的传统文化风潮,再次漫延到了城市中心,灯谜在上海也迎来了难得的回温。

海派灯谜贵在“知趣”

说到海派灯谜的特点,刘茂业将其归结为了“知趣”二字,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趣味。在刘茂业看来,灯谜就是游弋于文学和游戏之间的一种文化活动。“融知识于灯谜之中,寓谐趣于文虎之内,讲究的是通俗、巧趣、多变,往往让人们在猜射过程中既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点,又收获了会心一笑。”

“例如一口外语山东腔(打一新疆地名),谜底为吐鲁番。此谜中,‘吐’意为‘吐白、说话’,‘鲁’代表山东,‘番’解作外国或外族。谜面中既有知识,又让人觉得亲切有趣。”刘茂业笑着说。

其次,所谓海派灯谜,也带有海派文化的通性,多元、包容、富于创造力。刘茂业告诉记者,海派灯谜创作一直遵循“三新”,即要求“谜面内容新”、“谜底材料新”和“扣合手法新”,这样也是为了使灯谜走出制谜题材雷同、手法老化这一“瓶颈”。

要传承也要创新

当然,灯谜的传承与创新也十分重要。作为“海派灯谜”创作的集大成者———

上海市职工灯谜协会,近年推出的系列活动就是围绕海派灯谜的传承发展而来的。据刘茂业介绍,市职工谜协最早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其前身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组。早在1984年,就曾经举办过著名的“春申谜会”。近年来,“全国职工灯谜大赛”、“灯谜大家猜”、“元宵谜会”等活动更是轮番上演。

据悉,目前上海市职工灯谜协会每月固定的灯谜活动有两场,一是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晚间,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的名为“灯谜大家猜”的开放式群众性谜擂;二是每月不定期举行的海上谜友雅集活动,美其名曰“海上谜谭”。

截至2019年2月,这一活动已经坚持了13年,共计举办了148场。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灯谜爱好者,更是催生出了许多职工灯谜原创达人,他们在推动海派灯谜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上海职工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如今,在全国各地的诸多灯谜赛事上,常常可以看到上海谜人的身影。更让刘茂业欣喜的是,如今,上海关注灯谜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年轻的90后、00后们,也开始加入猜灯谜、创作灯谜的行列。去年“全国灯谜大赛”在沪举办前夕,“上海市灯谜文化传承基地”就在嘉定区留云中学揭牌,上海职工谜协的专业谜人也开始走进课堂,普及灯谜知识和传统文化,一批00后学生灯谜爱好者正在成长,这都让刘茂业看到了海派灯谜广阔的未来。

“应该说,上海灯谜赶上了一个好年代,活动越来越多,原创灯谜不断涌现,后备力量正在成长,灯谜这朵艺术之花,一定会在申城这方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刘茂业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