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疹的辨证分型治疗方剂

 万物和合 2021-02-09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类,具有多形性损害的特点,对称发生,患者自觉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为慢性。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可发全身,又可局限于某些部位。
祖国医学根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而有不同的名称,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泛发性的称浸淫疮、血风疮、栗疮,局限性的有旋耳疮、燕窝疮、四弯风、肾囊风等。中医分型辨证治疗,效果较好。
湿热型:起病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有大片红斑,渗液多,甚至黄水淋漓,有腥味,结痂后如松脂,瘙痒,大便偏干,小便黄或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此种类型最为多见。治宜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2克,二花20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木通10克,车前草30克,白鲜皮15克,苦参12克,地肤子15克,甘草3克。
湿热毒盛分泌物较多,加黄柏、黄连各10克,蒲公英30克;发于面部者加菊花10克;发于下肢者加牛膝10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
血热型:仅见身起红斑,抓破出血但渗液不多,剧烈瘙痒,夜间症状较重,可见抓痕累累,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治宜凉血消风,佑以利湿。方用皮癣汤加减。
方药:白茅根30克,柴胡20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赤芍药15克,玄参15克,二花15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15克,苦参10克。
脾湿型:皮损暗淡不红,抓破后有渗液,但清稀,或糜烂疮面基本干燥,间有少量疱疹,有少量渗出,瘙痒有抓痕,脱屑,自觉胃脘满闷,腹胀,食欲不佳,大便溏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或厚腻。治宜健脾化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方药:苍术、白术各15克,薏苡仁3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茯苓皮3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苦参10克。胃纳差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腹胀者加大腹皮10克。
血虚型: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局部皮损肥厚粗糙,瘙痒剧烈,见有抓痕、血痂、脱屑,或伴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以养血搜风为主,佐以除湿。方用四物汤加减。
方药: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当归20克,白芍药15克,川芎10克,首乌藤30克,薏苡仁30克,乌蛇15克,僵蚕10克,蝉衣10克,白鲜皮15克,地肤子15克。兼气虚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
总结:中医治疗湿疹,首先要抓住湿热两端,根据损害的类型急性或慢性、轻重及范围大小来决定治疗,辨证时若以水疱、糜烂渗出为主,应以利湿药为主,佐以凉血解毒。利湿药中一般可选用茯苓皮、薏苡仁、泽泻。清热解毒时一般选用二花、连翘、蒲公英。以红斑丘疹为主时,则以凉血清热的方法治疗,凉血药可选用水牛角、紫草、白茅根、牡丹皮等药。
皮肤奇痒、湿毒重者,用上述方法效果差,可加蜈蚣、全虫、干蟾皮解毒杀虫。
但凡湿疹,无论热重湿重,必用白鲜皮、苦参、地肤子3味。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地肤子清热利湿,通利小便;苦参能祛风杀虫止痒。三者合用,祛风止痒效果甚佳。
湿疹的后期,湿疹大部分消退,皮肤干燥、瘙痒加剧时,治疗时以养血搜风止痒为主。养血可选用地黄、白芍药、当归、鸡血藤等;搜风可用乌蛇、蝉衣、僵蚕。皮肤肥厚粗糙时,可加三棱、莪术、皂角刺。总之,无论用何种方法治疗湿疹,药物的配伍至关重要,主药、辅药、兼药要配伍得当,丝丝入扣,不可药味堆积或应用大剂量的苦寒清热药。这样不仅疗效不好,反而会伤害脾胃功能。
除内服中药外,还必须用局部外洗或外敷药配合,这样才能较好地缩短疗程。一般急性渗水多、瘙痒重者,用蛇床子30克,苦参30克,白矾30克,川椒10克,水煎后取汁放凉,用纱布六七层浸汁,稍拧,湿敷于患处,每5分钟重复一次,每次30分钟,每日三五次。如果皮损渗水不多,相当于亚急性期,宜选用缓和性药膏治疗,多用湿毒膏。取青黛15克,黄柏30克,炉甘石20克,五倍子10克,上药研细末,芝麻油调和,形成30%的膏,涂敷患处。慢性期,皮肤肥厚浸润者,可采用刺激性强的药膏,如薄肤膏、密陀僧各30克,白芨10克,轻粉6克加凡士林,形成50%的油膏,外涂患处。但必须注意,应用外敷药后,不易再用水洗。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好看,请在底部点个'赞'和'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