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教授马丁·雅克:西方人不懂,中国不是单纯的国家,是“伪装”后的文明

 qiangk4kzk8us4 2021-02-09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定公十年》。

我们常常自称拥有着五千年文明、自称礼仪之邦,理当来讲,在五千年发展当中,也应该形成一种特殊的信仰,为什么现在总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呢?而英国教授却说:中国不是单纯的国家,是“伪装”后的文明。

信仰可以分为许多种,在狭义上只要是指着宗教,七世纪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崛起、天主教欧洲文明兴盛后,西方的宗教信仰慢慢成型了,尤其是天主教文明,它在王国中甚至握有极大的权利。

十字军(胸前挂着基督教的十字架闻名)东征就是在罗马教廷的鼓动下,并以“圣战”的名义收复失地,在数百年间,十字军不断东征,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王国,天主教也因此产生了分裂,一部分形成了后来的基督教。

信仰是人类的发展基石之一,不管是从狭义还是从广义上来讲,信仰都推动着世界发展和融合。

中国人没有信仰这种说法显然是错的,人只要活着,自然就有信仰,中国文明传承了五千年之后,在不断发展、积累、沉淀中早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信仰,从宗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人信仰永远都离不开:儒道释。

清末民国时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人们开始否定传统文明,五四运动时更是提倡打倒“孔家店”,当年胡适在提议这项运动时,想要打倒是封建,并不是真正的儒学。

儒学以礼法作为根本,讲究尊师重道,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非常重视这种家庭礼仪,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中国人以血缘为枢纽,缔造了一种强大、稳固的家庭关系,因此形成了强烈的“落叶归根”思想。

这种奇特的关系,在东方文明相当常见(日本、韩国受儒学思想影响,也拥有血缘纽带),西方文明并不是特别重视这种纽带,孩子18岁,一般都会开始远离父母。

儒家信仰重视教育,《论语》开篇就在说“学而时习之”,对知识的渴望,也是中国信仰的一部分,我们也总是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这个道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它教导了每个人去舒展自己的理念抱负,但前提必须是修身,先提升自己,安定家庭,才能一展宏图。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兴起,儒家并没有得到重用,秦国以法治国,直到汉代儒学才被重视起来,数千年来,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信仰。

道家、儒家在中华礼仪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按荀子的说法,中华礼仪有“三本”,即“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这些礼仪当中,丧礼产生了最早,丧礼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这是道教范畴了,而儒家创造了一系列祭祀体系,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汉化,也形成了阴曹地府体系。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天地万物都是“道”衍生而出,天、地、人都应该遵循着“自然而然”的规律,当天地人达到一种“中和”,就能够“和平”相处。

中和理念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各方各面,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是万世一系,就算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也是不断变迁当中发展,但是每一次的外族入侵,中华文明都能够将它兼容、吸收,并发展成自己的文明,这就是“中和”特性。

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跟传统的宗教信仰不同,这也保证了中国人延续和发展。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研究了中国文明数十年,他说: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而是一个“文明”伪装成了国家。

他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中国文化、中国信仰都融合在中国人血脉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中国文明的核心,

在我们眼里,这种文明、这种信仰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很少有人去了解什么才是中国人的信仰,马丁·雅克研究了一番之后,窥探到了冰山一角,对一个生活在国外的人来说,他很难理解中国文明,中国信仰,但也深深的被中国文明所折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