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涵虚-《定观经约解》

 衆妙之門 2021-02-09

定观即佛门止观之义,观即内观、外观、远观、空观也,人能定观,则神不动摇,必能内观无心,外观无形,远观无物,观空亦空矣,道书全集有混然子注,语意支离未明宗旨,兹照经义述之。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读佐,辅也助也,辅助玄功之臣也。书曰(周书·毕命):周公左右先王,皆作去声。注:左右,辅佐也。

夫欲修道,必先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

外事,乃不关身心之事。忤者,拂逆也。拂逆生烦恼,故先舍之而尽绝之,乃不兴烦恼之心。

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

念,乃的有贪着之念,佛经云:从起心动念处下功夫,故须除之灭之。

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的有贪着,即上节念字,如名利之类是也,浮游乱想,乃是未有贪着者,浮空而来,游丝不断,杂乱无章,不关紧要之事也。替,废也。

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念即动心,照即反观之心,空即无欲之心,住乃执着之心,不依一法,即万物皆空而心常定矣。

否则凡心燥竞。

反言,以结上文。

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

息心者,佛云:安心也,暂停还失者,儒云:操存舍亡也,亡则去,去则牵于境,存则留,留则返诸心,心境回环有如交战,随息来往故曰百体流行,欲得停留之法,须思调心之理,无非由暂而常,精思既久乃能调熟,始而暂收,继而常住,千生之业,即上文“常住之心”也。

少得静已,则于行立坐卧之间、涉世之处、喧闹之所,皆作意安,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少者稍也,已者止也,稍得静止,必须境止试过,乃见其心之动不动焉,行立坐卧、处静处喧,皆境也。作意,持立也,有无静喧四句,皆作意功夫。

若束心太急,急则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

心好动而收之太迫,必成暴躁之病,气即心中之气,心动则气动,狂即暴之症证候,颠即躁之证候也,狂颠犹小,暴躁则甚。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著,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空。

得所者,合宜也,自恒调适者,随其自自在在,安安闲闲也,不著不动即宽急得所,无恶无恼即自恒调适。真定者,常静也。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求就喧,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善巧方便惟能入入定。

故求多事,安知无恼不生恼耶?强求就喧,安知无恶不生恶耶?真宅以静境言,应迹以动境言,善巧方便者,随心应物即应迹也,常应常静,只求能入定功耳,故曰惟能入定。

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方名真慧,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

由定生慧随其自然,用慧不慧慧乃慧,定慧双修其美无穷。

若定中念起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也。

祥者,兆也,古人有祯祥、妖祥二解,此言妖祥。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日销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上无覆,下无基,一空而已矣,此定观进一层功夫,即前经“观空亦空,欲岂能生”之旨也。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觉诸尘漏。二者宿疾普销,身心清爽。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四者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者炼形为炁,名曰真人。六者炼炁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其于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圆备,则七候皆历尽矣。

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形枯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在未然。而说颂曰:

知起生于境 火发生于缘 各是真动性 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 知起心更烦 了知性本空 知则众妙门

此经引人修心入道,委屈周全,慈悲至矣,特为依经解义以揭婆心。

— —涵虚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