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针灸课程05——手阳明大肠经

 风声之家 2021-02-10

孙会斌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 今天

孙会斌讲中医针灸05.mp3来自悟道了玄医道传承00:0053:40

穴位歌:

阳明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腢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是迎香。

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

阳溪翘指凹处是,偏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有五寸,肘前四寸是下廉,

三寸上廉二三里,曲池屈肘纹头安,肘髎肘上量一寸,五里肘上三寸安,

臂臑肘上寻七寸,肩髃举臂肩峰端,巨骨肩峰冈上取,天鼎喉旁三寸连,

一掌扶喉中指处,直上一寸扶突安,鼻孔缘下口和髎,迎香鼻翼五分边。

图片

穴位

1.商阳

【穴名由来】商,五音之一,属金;阳,阴阳之阳。大肠经与肺相合,行于阳分。肺音商,金音商,故名商阳。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取法】食指伸直,先确定桡侧指甲角,旁开0.1寸处取穴。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利咽。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备注】井穴

2.二间

【穴名由来】二,第二;间,隙也,意指隙陷处。穴在手第2掌指关节前陷处,本经第2个穴位。

【定位】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赤白肉际。

【取法】自然弯曲食指,挨拇指侧摸到第2掌指关节,向指尖摸到关节尽头处取穴。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配合谷治齿痛。

【刺法】直刺0.2~0.3寸。

【备注】荥穴。

3.三间

【穴名由来】三,第三;间,隙也,意指隙陷处。穴在手第2掌指关节后陷处,本经第3个穴位。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取法】自然弯曲食指,挨拇指侧摸到第2掌指关节,向掌根摸到关节尽头处取穴。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

【配伍】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透后溪治手拘挛不开。

【刺法】直刺0.3~0.5寸。孕妇不宜针灸。

【备注】输穴。

4.合谷

【穴名由来】合,合拢也;谷,山谷也。穴在第1、2掌骨间,言两骨相合形如山谷处也。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拇指、食指两指张开,以另一手拇指的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自然落下,拇指尖处即为合谷穴。

注意:①本穴在第2掌骨中点桡侧缘凹陷处,不要取到腕横纹与掌指关节间中点。②不要紧贴第2掌骨桡侧缘进针,以食指尖按出凹陷,于凹陷中央取穴。③本穴偏于桡骨侧,不要在第1、2掌骨间中点取穴。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止痛,理气活血,益气回阳。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配伍】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配地仓、颊车治口;配太冲治高血压;透后溪治手拘挛不开。

【刺法】直刺0.5~1.0寸。孕妇不宜针。

【备注】原穴;四总穴,“面口合谷收”。

5.阳溪

【穴名由来】阳,阴阳之阳,指阳经;溪,溪流。穴局部呈凹陷,好像山间溪流。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取法】手拇指向上翘时,拇指背向下快到腕横纹处形成“鼻烟窝”,当此窝中央是穴,恰当腕背横纹上。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手腕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配腕骨、阳池治疗腕痛。

【刺法】直刺0.5~0.8寸。

【备注】经穴。

6.偏历

【穴名由来】偏,偏斜;历,经历。穴为手阳明之络,脉气由本穴偏侧别出,越历本经走向太阴之脉。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取法】先找到阳溪穴,再找到肘横纹外侧的曲池穴。此穴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下1/4折点。

【功效】通经活络,利水消肿。

【主治】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配伍】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针刺时,针尖向肘部方向斜刺。

【备注】络穴。

7.温溜

【穴名由来】温,温热也;溜,通流。气血流经至此而深聚之处。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取法】如上法,此穴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中点下1寸。

【功效】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刺法】直刺0.5~1.0寸。

【备注】郄穴。

8.下廉

【穴名由来】下,下方;廉,边缘。屈肘侧置,穴在前臂桡侧内缘,上廉下方。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取法】如上法,此穴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中点上2寸处。

【功效】通经活络,调和肠胃。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刺法】直刺0.5~1.0寸。针刺下廉穴可使胃蠕动增强。

9.上廉

【穴名由来】上,上方;廉,边缘。屈肘侧置,穴在前臂桡侧内缘,下廉上方。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取法】如上法,此穴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1/4折点,两肌肉间凹陷处,按之痛甚。

【功效】通经活络,调和肠胃。

【主治】头痛,肩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配伍】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法】直刺0.5~1.0寸。针刺上廉穴可使胃蠕动增强。

10.手三里

【穴名由来】手,上肢;三,数词。里,古代有以里为寸之说。穴在上肢,因距手臂肘端3寸。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取法】如上法,此穴位于阳溪和曲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处。

【功效】祛风通络,调和肠胃。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配伍】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刺法】直刺0.8~1.2寸。

11.曲池

【穴名由来】曲,弯曲;池,池塘。脉气流注于水池中;屈曲其肘,横纹处有凹陷,形似浅池,故名。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纹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取法】屈肘90°,找到肘横纹外侧纹头,再找到肱骨外上髁,此穴位于两者连线的中点。注意屈肘成直角,否则肘横纹外侧纹头位置会变化。

【功效】清热疏风,解表通络,调理气血。解毒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配伍】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透臑俞治疗瘰疬。

【刺法】直刺1.0~1.5寸。

【备注】合穴。

12.肘髎

【穴名由来】肘,肘部也;髎,孔穴也,穴在肘上肱骨旁凹陷,靠近骨隙处,故名。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前缘处。

【取法】本穴不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屈肘,曲池外上方1寸,当肱骨前缘凹陷中,取穴时应加注意。

【功效】通经活络,调理气血。

【主治】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

【配伍】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刺法】直刺0.5~1.0寸。

13.手五里

【穴名释义】本穴在天府下五寸,三里上五寸,故名。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取法】如上法确定曲池穴,再找到肩髃穴,此穴位于两者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功效】通经活络,调理气血。

【主治】肘臂挛痛,痿弱无力,瘰疬。

【配伍】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法】直刺0.5~1.0寸。

14.臂臑

【穴名由来】臂,上肢;臑,上臂肉隆起处。穴在上肢肌肉隆起处,敌名。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处。

【取法】上臂稍外展显露三角肌,此穴位于三角肌止于肱骨处。

【功效】通经活络,疏风散寒。

【主治】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配伍】配光明治目疾。

【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上斜刺时,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射。

15.肩髃,手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穴名由来】肩,肩部;髃,髃骨,为肩部之骨。穴在肩端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故名。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但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上臂不能外展或向前平伸,所以取本穴时多上臂下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骨形成近方形肩峰,前角下凹陷即为本穴,而后角下凹陷则为肩髎穴。

【功效】通经活络,散寒止痛。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疬。

【配伍】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16.巨骨,手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穴名由来】巨,大也;骨,水也。穴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水域,由于范围巨大而得名。

【定位】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取法】正坐垂肩,在肩锁关节后缘,当锁骨与肩胛冈形成的叉骨间取穴。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疏风。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配伍】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刺法】向外斜刺0.5~1.0寸。

17.天鼎

【穴名由来】天,高部;鼎,古代焚煮用具,其特征有三足,头形似鼎;又因穴处干人体的高部,故名。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喉结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取法】正坐,头微侧仰,喉结旁开3寸,约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锁骨头之间的扶突穴,再从扶突穴直下1寸,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疏风。

【主治】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臂痛。

【配伍】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治瘿气。

【刺法】直刺0.5~0.8寸。针刺时,应避开颈部动脉、颈部静脉。

18.扶突

【穴名由来】扶,扶持,帮助,二人搀扶;突,高处。本穴意为大肠经的经气在外部热气之扶持下上行之高处。

【定位】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取法】正坐,先取喉结突起,向外3寸,当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凹陷处。

【功效】理气化痰,清热疏风。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癭气,臂痛麻木。

【配伍】配合谷治瘿气。

【刺法】直刺0.5~0.8寸。针刺时,应避开颈动脉,不可针刺过深。

19.口禾髎

【穴名由来】口,口部;禾,谷物;髎,间隙。谷从口入,穴近口处,内对两齿牙根间凹陷处,故名。

【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取法】鼻孔内缘旁开0.5寸,平水沟,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疏风。

【主治】鼻塞,鼽衄,口,口噤。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

20.迎香

【穴名由来】迎,迎接;香,香气。穴在鼻旁,因能洽“鼻鼽不利,窒洞气塞”,迎来香气,故名。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取法】注意在鼻翼外缘中点外鼻唇沟处,位置不要靠上。

【功效】通经活络,清热疏风。

【主治】鼻塞,鼽衄,口,面痛,胆道蛔虫症。

【刺法】向内上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宜灸。

【备注】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