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学起来:数十位医家应用理中汤的经验无私传授!

 金坛区 2021-02-10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本人有一个初步设想,欲挑选临床的常用50首经方来讲解,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中医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生活化的东西,坚决反对神话中医!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经方学苑>姊妹号<杏林明医>正式开通,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临床该如何使用理中汤呢?赶快看看!

1

方药、方义

[组成]人参 干姜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 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①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②,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词解]

①脐上筑:筑者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②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方解]

方用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脾阳健运,寒湿得去,则中州升降词和而吐利自止。本方为治疗太阴虚寒病证的主方,因其具有温运中阳、调理中焦的治疗作用,故取名“理中”。第159条所谓“理中者,理中焦”正是此意。

理中丸为一方二法,既可制成丸剂,亦可煎汤服用。病情缓而帶久服者,可用丸;病势急或服丸效差者,当用汤剂。服药后,腹中由冷而转有热感者,说明有效,可续服;若腹中未热说明效不显或无效,是病重药轻,当增加丸药的服用量,由一丸加至三四丸,或改用汤剂。为增强药物疗效,温养中气服药后约一顿饭的时间,可喝些热粥,并温复以取暖。

加减法如下: 

若见脐上悸动,是肾虚水气冲动之象,应去术之壅滞,加桂枝以温肾降冲。

若吐多,是胃寒而气逆,因白术补脾而使气裹,故减去不用,加生姜温胃散饮,下气以止。

若下利严重,是脾阳不升,水湿下趋,故还需用白术健脾燥湿以止泻利。若见心下悸,是水邪凌心当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定悸。

若渴欲饮水,属脾不散精,水津不布者,宜重用白术健脾气,助运化以行津液。若腹中痛,因于中气虛者,应加重人参用量,以补中益气。

若中阳虚里寒较甚,表现为腹中冷不解,始终不欲饮水者,应重用干姜温中祛寒。

若腹中胀满,属寒凝气滞不行者,当去白术之壅滞,加附子辛温通阳以破阴。

本方《金匪要略方论》又名人参汤,主治虚寒性胸痹证。

2
药证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芬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释义]

霍乱吐利交作,并见头痛,发热,身疼痛等证,说明兼有表邪不解,是表里俱病。其治当根据病人的具体证候,分别表里寒热之轻重而定。

若其人表现为热多而渴欲饮水的,表明邪在阳分,表不解而里不和,气化不行、升降失常,津液不能上承,水液偏走于胃肠,不能渗泄于膀胱,故必见小便不利,当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两解表里,使汗出,小便利,表里通达则热去,吐利止

若其人寒多而口和不渴的,表明邪在阴分,中焦虚寒,寒湿内盛,腹中冷痛是其必见证,当治以理中丸温中散寒,燮理阴阳以复其升降。

沈明宗说:“此言霍乱领分寒热而治也。头痛,发热,身疼痛者,风寒伤于表也。外风而挟内热饮食,以吐利必欲饮水,当以五苓散两解表里,使表邪从汗出,里邪即从小便而去;不欲饮水者,寒多无热胃肠气虚,当以理中丸温中散寒为主。此以表里寒热治病也。”

3
临床解说

[经验]

患者病症:胃寒。

1.费维光语: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胃有寒性胃炎和热性胃炎两类。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胃寒。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上述冷物,如果勉强饮食下去,出现的症状亦不一致,有的胃痛,有的腹泻,种种症状,都是胃寒所致,服此方可痊愈。症轻者,三剂可愈。症重者,约30剂可愈,或者说可服至痊愈为止。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所谓痊愈,即患者冷饮冷食后,胃亦无不良反应。读者注意,如服用日数过多,可能出现浮肿现象,这是甘草引起的钠潴留的副作用,停药后即可消除。不能消除的话,服经方五苓散可消。

2、陆渊雷氏云:“人参汤为太阴病(即感冒的第四阶段)的主方,其症状为:心下痞硬腹痛上吐下泻。心下痞硬,且有吐者,是胃的机能衰弱,用人参、干姜可治。腹泻者,是小肠有卡他性炎症,肠内的容物未被吸收,反有炎性渗出物于肠管内流动,用白术可治。上吐下泻,再加腹痛,其急迫状况可知,用甘草可治。”又云:“太阴之症,腹内满,上吐下泻,食难下咽,有时腹自痛,说明其病为胃中虚寒,不能消化。残余之食物,发酵为气体,故使腹满按之则软。上吐下泻,食难下咽,为胃肠病的是寒热通有之症,当于脉、舌、腹诊观察以辩其寒热。”

3、吉益南涯氏冶胸痛云:“一位妇女,患胸痛已经一至二年。如发病,则不能饮食。强食后,则堵塞咽部,不能咽下,手足逆冷,心下痞硬,按之如石,脉沉紧。服此方数十日后,诸症消散,胃痛亦愈。”

4、大塚敬节氏治右上腹部痛云:“50岁妇女,体胖色白,肌肉软弱。主诉半年前右胁下疼痛,并有郁滞感。一周前鸠尾处疼痛,痛时其处坚硬,不久,有声音下行则痛止变软。以后多出矢气,全腹胀满,有明显之振水音,大便一日一行。至冬则手足冷与腰冷,小便频数。服用此方后,鸠尾清爽,身体轻快,精神良好。”

5、浅田宗伯氏云:“太田生女,素患痔疾,屡犯脱肛,灸之数十次,忽然发热、衄血,心下痞硬,呕吐下利,一医以寒凉剂攻之,增剧。笔者与理中汤,渐愈。痞有虚实,邪气为痞,宜用疏剂。若胃中空虚,客气冲逆而为痞者,攻之有害,古方以泻利膈痞用理中汤。又以理中汤治吐血,诚然是有原故的。”

6、荒木性次氏《古方药囊》云:“治一老年妇女的胃痉挛。平常有胃积(胃堵塞)。每年必发作一次。去年夏季发作半月余。症状是在左心下发生剧烈疼痛,重则痛得乱滚。脉微,大便每日一行,小便频数。疼痛窜至肩部,则觉肩胀严重,不痛则肩胀亦无。试问之,肩疫痛是否在右侧?患者甚为惊奇,言是。《金匮要略》云:‘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逆抢者,气结之处向对侧上窜。今自左向右侧上窜即逆抢。小便数,脉弱,即为人参汤证,故与一剂即愈,未见再发。”

7、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与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急性慢性胃肠炎、胃弱症、胃弛缓症、胃下垂症、胃扩张症、胃液分泌过多症、胃溃疡、恶阻、蛔虫、腹泻。亦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小儿自家中毒症,又可用于肾菱缩(颜面苍白、浮肿、小便清稀)、肋间神经痛、心脏病、霍乱样吐泻流涎症、哮喘、肩痛、糖尿病、吐血、咯血、肠出血痔出血、子官出血、带下、蛔虫所致之腹痛而吐涎者、卡他性鼻炎、打喷嚏多有胃症状而足冷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