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宝藏》第三季的压轴之作,为何选中太仓的王锡爵家族?

 小熊家228 2021-02-10

国家宝藏

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结合大众综艺平台和文博领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国宝级文物从橱窗里“走”出来,既展示了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和文明,又让文物、文化真正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因而三季节目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热捧。

2月7日晚播放的苏州博物馆专场,是第三季《国家宝藏》的压轴之作,作为压轴中的压轴,演员邓婕演绎了王锡爵夫人朱氏助夫赈灾的故事,在介绍王锡爵墓出土国宝微缩明式家具的同时,表达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一桌一椅便是家”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那么王锡爵是谁,他对明中晚期的中国又有哪些贡献,他的家族后来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这个家族为我国的文化史又留下了哪些遗产,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太仓第一文化世族”王锡爵家族的不凡历史。

 学霸王锡爵

走在太仓市城区热闹的新东街,有一幢白墙朱门的宅第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明万历首辅王锡爵的故居。王锡爵家族源出太原王氏,元末因躲避战乱迁居太仓浏河口,世代以农耕为业。明嘉靖十三年(1534)太仓王氏迎来十一世孙,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时正巧有一群雀鸟叽喳飞集到王家院宅,因古时“雀”与“爵”通假,遂家里人为之取名锡爵。

明正德年间,王氏家族已是浏河地区的一支望族,但王锡爵的父亲王梦祥在一场官司中败诉,深感科举入仕是家族强大的不二途径。他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南京,居住在国子监旁攻读。尽管自己乡试一再失利,但两个儿子受此熏陶而崭露头角。特别是王锡爵自小好学向上,志向高远,一天清晨他早起读书,忽然看见文曲星在自家的楼阁上闪耀跳跃,他凝视良久,神情严肃,当日便手书“会元”两个大字,贴在家中的正梁之上。“会元”,是指礼部举办的从举人中录取进士的会试头名,一般读书人不敢奢望,年仅十二岁的王锡爵气魄之大可见一斑。果然由此王锡爵开始了开挂的科举历程,20岁出头便乡试中举,28岁就在京试中做到了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榜眼及第,并授翰林院编修。学霸王锡爵30岁不到就登上了多少读书人到老都梦寐以求的高峰。

 首辅王锡爵

王锡爵入朝为官后,先后担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万历十二年(1584),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为次辅。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入阁为首辅。王锡爵从政三十余载,居官耿正、为政清廉,功业卓著。《国家宝藏》中也提到了他中原赈灾和援朝抗倭的事情。

        

那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河南大部、苏北、鲁南连旬大雨,洪水泛滥,造成当地粮食绝收,庐舍荡然。灾区出现大范围的饥馑状况,大批灾民因饥病死亡。王锡爵连上数疏,请求蠲免当地原应缴纳的赋税,并筹措了数额巨大的赈灾钱粮派发灾区,并带头率百官捐献数月官俸赈灾。在王锡爵的主持和上下协调奔走下,最终使河南、苏北、鲁南灾区最终幸运地度过这次劫难,挽救回灾民性命以数百万计。体民情,解民困是王锡爵在朝之时坚守的原则,他非常关心百姓生计,曾经请罢江南织造,停江西陶器,减云南贡金。他曾一再上疏明神宗,劝谏皇帝不要催钱催粮,恳请皇帝体恤民生,多施恩泽。

援朝鲜,抗倭寇也是王锡爵任首辅时一件重要的事。在“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中,对于“和”还是“战”的问题朝野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我国东南倭匪都自顾不暇,哪有精力和财力去管朝鲜的事,这时候王锡爵站了出来,力排众议,主张全力抗击,援助朝鲜,于是万历皇帝派出了以宋应昌为统帅、李如松为主将的明军赴朝参战,最终迫使倭寇撤出朝鲜,这件事也大大提升了国家的威望。

除此之处,刚直不阿的王锡爵特别注重吏治和政风。王锡爵入阁伊始即提出“禁谄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糜、简工作”的建言。面对明朝中晚期内忧外患的政治危机,王锡爵提出了全面政治改革的方案,主张皇帝应当锐意思治,勤政宽仁,协和上下,使朝廷上下形成和衷共济、励精图治的良好政治氛围。其中特别强调要“整顿吏治,肃清政风”,这样才能天下大治。可以说“政风清廉”是王锡爵为官坚守的准则,王锡爵出仕三十余年间,始终秉持“平生不私一介,不害一人”的信念,朝野声誉较高。

即使他辞官回乡后,万历皇帝仍加其原官衔,派行人护归。王锡爵过世后,被赠太保,谥文肃,赐葬,敕建专祠。

 人才辈出的王氏子孙

王锡爵的后代也是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进士、举人、学者、诗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音乐家、戏曲家和各级朝廷官员,几百年来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卓有成就,名重一时,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影响。

父子榜眼  祖孙宰相

其中明清两代的科举,王锡爵家族成员中进士及第的就有11人(王锡爵、王鼎爵、王衡、王揆、王掞、王原祁、王奕清、王奕鸿、王遵扆、王謩、王葆光),举人、秀才更是比比皆是。

王锡爵之子王衡也是才学过人,万历十六年(1588年)顺天乡试第一,为避嫌王衡在他父亲执政期间没再参加考试。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王锡爵致仕后,王衡再次走进科场,以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授任翰林院编修,人称“父子榜眼”。

王锡爵的曾孙王掞,于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及第,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调吏部。康熙四十三年升刑部尚书,后又调工部、兵部、礼部尚书,总持纲纪,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因此人称王锡爵和王掞“祖孙宰相” “两世鼎甲”。王锡爵子王衡和孙王时敏又被荫赠一品,因此,世人称王锡爵家族为“四代一品”。

这等簪缨盛事对滨江临海的太仓来说也是旷古荣耀。太仓知州在浏河东乡王宅竖立了大旗杆,之后王锡爵家族被乡民称为“旗杆下王家”。现太仓城内王锡爵故居前仍立有“四代一品”的牌坊。

娄东画派  传承正脉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个举足轻重的画派,这个画派的影响力不仅统领了整个清代画坛,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就是以王时敏、王原祁和王鉴等为核心的“娄东画派”。 而王时敏正是王锡爵的孙子,王原祁又是王时敏的孙子。

王锡爵之孙、王衡之子王时敏少时聪慧伶俐,9岁时祖父王锡爵发现王时敏有非凡的书画才华,于是刻意栽培,请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教其绘画。在名师的指点下,王时敏画艺飞涨,又因家藏丰富,王时敏能常常临习到家藏名画,并最终将清初山水画的临古之风发挥到了极致,奠定了模仿宋元以来名家绘事“南宗正脉”传人的历史地位,成为明清之际画苑领袖人物及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现传世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地。


王家的绘画传承并未在王时敏时代结束,没多久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青出于蓝,又成为了娄东画派的扛鼎之人。他在师承祖父王时敏家画技法基础之上继仿董其昌、黄公望,擅画山水,同时他又完整清晰地提出“南宗正脉”的理论,成为康熙时期的宫廷画家和文学侍从之臣,拥有一批仰慕者,故渐成以娄东为名的画派。

此后王锡爵家族又相继出现了王愫(王时敏曾孙)、王昱(王原祁族弟)、王宸(王原祁曾孙)的娄东画派“小四王”代表人物。娄东画派在王氏家族中传承不息,太仓也因娄东画派享誉至今。

除了创造并传承了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娄东画派以外,王锡爵的各代后裔在诗歌、书法、戏曲等艺术门类的创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昆曲《牡丹亭》便是由王锡爵的王家班在太仓首演。王时敏的四个儿子王揆、王撰、王抃、王摅因诗才闻名被誉为“娄东十子”。对于太仓王锡爵家族的人才之盛,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和杨钟义等曾有评论称:太仓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过江王谢;江以南望族,以太仓王氏为首。

作为太仓最主要的文化世族,王锡爵家族不仅对娄东文化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首辅王锡爵身处高位心怀苍生、一生正直的品格,其后人崇文尚教、诗画相承,在文坛艺苑传承正脉、追求卓著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并传承的精神财富。

文章来源:太仓史志   视频来源:央视影音

审核:朱振鑫  发布:张星煜

? 点此在线订阅2021年《江苏地方志》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1500~35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