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儿科学——概论(二)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1-02-10

 

1、新生儿体重约为

A、1kg 

B、2kg 

C、3kg 

D、5kg 

E、7kg 

2、按公式计算,3岁小儿的身高应为

A、70cm 

B、81cm 

C、85cm 

D、91cm 

E、100cm 

3、前囟关闭的时间为出生后

A、2~4个月 

B、4~6个月 

C、6~12个月 

D、12~18个月 

E、18~24个月 

4、患儿,12个月。体重10kg,身长65cm,前囟近闭,乳牙7个,不会摆放积木。其中不正常的是

A、体重 

B、身长 

C、前囟 

D、乳牙萌出 

E、精细运动 

5、患儿,3岁。体重10kg。以下诊断中可能性最大的是

A、佝偻病 

B、肥胖症 

C、侏儒症 

D、解颅 

E、营养不良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小儿体重的增长不是匀速的,在青春期之前,年龄愈小,增长速率愈快。出生时体重约为3kg,出生后的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

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临床可用以下公式估算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身高(cm)=70+7×年龄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以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表示,出生时约1.5~20cm,至12~18个月闭合。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小儿正常身高—出生时:50cm;1岁时:75cm;2岁时:85-87cm。而本题中小儿12个月,身长65cm,是不正常的。

5、【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根据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3岁体重正常值应该为14kg,而题干中10kg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可以判定为营养不良。

小儿生长发育

考点一 体重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测量体重,宜在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情况下进行,平时以餐后2小时称量为佳。出生时体重约为3kg左右,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6个月以下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2.临床意义

(1)体重测定可以反映小儿体格生长状况和衡量小儿营养情况。

(2)体重是临床方药的主要依据。

(3)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者为营养不良。

考点二 身长(高)测定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3岁以下小儿仰卧位以量床测量从头顶至足底的长度,称身长。3岁以上可用身高计或固定于墙上的软尺测量身高。

出生时身长约50cm,生后第一年增长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第二年身长增长约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身高增长每年约7cm,临床可用以下公式估算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0+7X年龄

2.临床意义

(1)身高(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指标之一,其增长与种族、遗传、体质、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有关。

(2)身高的显著早常是疾病的表现,身高低于正常均值的70%,考虑侏儒症、克汀病和营养不良。

考点三 囟门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

1.测量方法

前囟门是额骨与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以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表示。出生时约1.5cm-2cm,至12-18个月闭合。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2.临床意义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者,也称为囟陷;囟门凸出则反映颅内压增高,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称为囟填。

考点四 头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自双眉弓上缘处,经过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足月出生时头围为33-34cm,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1周岁时约46cm,2周岁时约48cm,5周岁时约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2.临床意义

头围的大小与脑和颅骨的发育有关。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提示解颅。

考点五 胸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用软尺在乳头下缘(乳房已发育的女孩,固定于胸骨中线第4肋间)向背后绕两侧肩胛角下缘1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新生儿胸围约32cm;1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其差数(cm)约等于其岁数减1。

2.临床意义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的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早。

考点六 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乳牙萌出时间及正常值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20颗)和恒牙(32颗)。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出牙顺序是先下后上,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乳牙约在2-2.5岁出齐。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最后一颗恒牙(第三磨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者。

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乳牙数=月龄-4(或6)

2.临床意义

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

考点七 呼吸、脉搏、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1.呼吸脉搏与年龄的关系

小儿呼吸、脉搏的正常频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具体见下表:

年龄
呼吸(次/分)
脉搏(次/分)
呼吸/脉搏
新生儿
45-40
140-120
1:3
1岁
40-30
130-110
1:(3-4)
1-3岁
30-25
120-100
1:(3-4)
3-7岁
25-20
100-80
1:4
7-14岁
20-18
90-70
1:4

2.血压与年龄的关系

小儿血压的正常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收缩压(mmHg)=80+2x年龄

舒张压(mng)=收缩压x2/3

考点八 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特点(助理不考)

1.感知发育

(1)视觉

新生儿视觉不敏锐,在15-20cm距离处最清晰,可短暂地注视和反射地跟随近距离内缓慢移动的物体;2个月起可协调地注视物体,初步有头眼协调;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可追寻活动的物体或人;4~5个月开始能认识母亲,见到奶瓶表示喜悦;6个月时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9个月时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岁半时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光跟踪落地的物体;5岁时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视力才达到1.0。

(2)听觉

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转头向声源;4个月时听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5个月时对母亲语声有反应;8个月时能区别语声的意义;9个月时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1岁时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听觉发育完善。

(3)嗅觉和味觉

嗅觉和味觉出生时已基本发育成熟,新生儿对母乳香味已有反应,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辛等反应也不同;3~4个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5个月时对食物味道的微小改变很敏感,应适时合理添加各类辅食,使之适应不同味道和食物。

(4)皮肤感觉

新生儿的触觉已很敏感,尤其以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最敏感;痛觉出生时已存在,疼痛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的反应;温度觉也很灵敏,尤其对冷的反应,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就引发啼哭。2~3岁时小儿能通过皮肤觉与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区分物体的大小、软硬和冷热等;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

(5)知觉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综合反应,与上述各感觉能力的发育密切相关。小儿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开始有时间概念;5岁能辨别自身的左右。

2.运动发育

小儿动作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发育顺序是由上向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进展的。

(1)粗动作

发育过程可归纳为“二抬四撑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如吮吸、吞咽等)和不自主的活动;1个月小儿睡醒后常做伸欠动作;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7个月会翻滚;8个月会爬;10个月可站立扶走;12个月后能独走;18个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6个月会骑三轮车。

(2)细动作

手指精细运动的发育过程为:新生儿时双手握拳;3~4个月时可自行玩手,并企图抓东西;5个月时眼与手的动作取得协调,能有意识地抓取面前的物品;5-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的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指、食指拾东西;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18个月时能摆放2~3块方积木;2岁时会粗略地翻书页;3岁时会穿简单的衣服。

3.语言发育

小儿语言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与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4个月能发出笑声;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通过视觉、触觉、体位感等与听觉的联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电灯”等名称;1岁半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4.性格发育

所谓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小儿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建立,是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逐步完成的。

(1)婴儿期

一切生理需要必须依赖于成人的照顾,因而随之建立的是以相依情感为突出表现的性格。2~3个月的小儿以笑、停止啼哭、伸手、眼神或发出声音等表示见到父母的愉快;3-4个月会对外界感到高兴的事情表现出大笑;7-8个月会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认生;9-12个月会对外界不同的事情做出许多不同的面部表情反应。

(2)幼儿期

能独立行走、自己进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一种自主感。性格的相依性较前减弱,表现为相依情感与自主情感或行为交替出现的性格特征。如果家长对小儿的行为限制过多、批评过多或者惩罚过多,易使小儿产生羞耻感或自卑感。

(3)学龄前期

运动、言语能力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主动性,如果家长经常嘲笑儿童的活动,就会令他们对自已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4)学龄期

如果在学习方面经常得到别人的表扬,会变得越来越勤奋上进,反之,如果学习上遭到失败,受到批评,则易形成厌学、自卑感。

(5)青春期

到了这期间,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心理适应能力有很大发展,有明确的身份意识及未来目标。如果在感情问题、伙伴关系、职业选择、道德价值等问题上处理不当,则易产生身份紊乱。

编辑:刘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