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夕:守岁,福到年来

 王清茗 2021-02-11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团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不仅每个家庭需要团圆,民族和国家都需要团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在外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春运变成了年节绕不开的话题,千里奔波、风雨无阻,不管历尽多少艰辛,都要大包小包地在除夕这天前回到家中,跪在父母面前,“爸、妈,过年好!”

年的仪式感怦然而出。

家庭以及伦常产生后,中国父母所背负的不仅仅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责任,更多得还有抚养、教育的社会责任。孟母三迁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在养育下一代中付出的艰辛。中国父母还得将更多的老年精力放在第三代孩子身上,以至于古代皇帝都有“抱孙不抱子”的俗语,贤子贤孙,可以保家族五代繁荣,“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年间历史上第一个春联出现这样内容,绝非偶然。

跪天跪地跪父母,是中国男儿的血性和执著。从腊八开始,父母们便开始忙年,洗被子、扫屋子,准备孩子们的新衣服,甚至连袜子内衣都准备得妥妥当当,各种美食塞满冰箱,如果老伴想吃,无意中拿出些许,很多母亲便会斥责:放下,那是孩子们爱吃的。

孩子们多会能回到家,这个家就开始过年,积攒了一年的珍馐美味全部摆上桌子,父母把所有的祝福都给了孩子。


在年文化中,团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圆桌上的合餐制与分餐制最大的区别便是保留了食材的完整性,同时代表着公平,“饭黍毋以署,共饭不泽手”,弟兄姐妹吃着一样的饭菜,彼此没有私心和功利,维护了家庭的和谐和长久。

年夜饭,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保留的年的仪式。传统中,除夕这一天,还有贴春联、垒旺火、迎财神等活动,其次便是守岁。守岁,山西等地又称熬年,几乎与年夜饭伴生,很多地方习俗中,都保留着将年夜饭从傍晚吃过子时的习俗,即晚上11点到1点间,开始吃饺子,“岁在交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比如右玉等晋西北地区,年三十开始便讲究不再动用刀剪,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在前一天准备完毕。从下午日影西斜就开启盛宴:一盆一盆的猪排、羊排被端上了餐桌,筷子成为摆设,更多是直接用手捧起大快朵颐,手端酸了,酒喝高了,依然快乐地继续,觥筹交错间享受着“日子过得流油”的幸福,在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午夜中,等待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完成除夕这顿团圆餐。

乡村的年夜饭,父亲是主导者,既看着孩子们饕餮而欢,也十分精巧控制着局面,酒要尽兴,但不可贪杯,一句“小二少喝点”,再玩嚣的孩子也不敢再端酒杯。而母亲便是年夜饭团圆餐的制作者和服务者,她要领着媳妇们不停地上菜、包饺子,收拾杯盘狼藉,在人们出去燃放鞭炮的时候,还得赶快把家收拾利索,决不能让污秽留在初一的早晨——干净整洁是这个家庭应有的体面。

很多人把这个风俗归结为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封建中国或许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但现在依然存在,成因早已不是如此,而是女人的天性使然。依如除夕夜灿烂的烟花中,父亲给了孩子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而母亲则给孩子们一个精致的生活。方法不同,行为不同,但都是大爱如山,孩子们的那个头磕在地上,是感恩,是感怀,是孝顺。


年的味道都融进了美食中,家里的饭菜比世间任何一处高档酒店的餐饮都出色。年味就在于满屋飘着油烟和葱花的味道里,就在于锅碗瓢盆的碰撞里,就在于全家人包饺子时不同的分工里。饺子好吃,乐趣在于包,那是需要全家人的倾力准备和相互协作的,即便不会包饺子的汉子们,也得站在旁边,一直看到饺子包好、包妥。

除夕这一天开始,必须收拢小年开始的百无禁忌,人们都心照不宣地不去说“完”“伤”“逝”“难”等不吉利的字眼和词汇,尽量选择寓意美好的语言说出。饺子包好了,生活才会更美好。过年期间的每一分钟,都存在着仪式和讲究,都有着礼仪和节制,可任意尽兴,又不可任意为之。

现在很多人总是感慨年味的消失,认为禁炮令的存在让年寡然无味。固然鞭炮烘托着气氛,但鞭炮仅仅是过年仪式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成分还是在家中,特别是年三十当天,年夜饭怎么吃,决定了年味的浓淡。很多人学习西方生活,将年夜饭放到了饭店宾馆,认为这是生活美好的象征,因为饭店有高档的厨师和食材,更有周到的服务,更免除了洗完刷盘子的环节,不用父母忙碌,可以吗?

错了,年的独特韵味就是以家庭为中心,年夜饭也不在于食材与味道,而是家庭中的那份融洽和每一个家族成员的辛劳。“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情感的宣泄需要在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家庭中,面对自己最挚爱的亲人感受和诉说。将年夜饭放到饭店宾馆,把年过成了普通的一天,把对父母的孝顺,变成了外界人情世故,不仅仅是对传统的违背,更是对父母辛劳的否定。

大年夜,父母拿出最好的一切给你,你却拿出最世俗的方式对待。总喊着生活压力大,活着累的年轻人,那你们的父母,比你们更累。

传统文化中最严厉的谴责,便是忘本二字。


因此,当现代人拼命地向着城市灯红酒绿中寻找年味的时候,家里的年味便逐渐的消失了。那是天平的两端,砝码却只有子女们这一组。中国的孝道从没有说父母去享受荣华富贵,也不赞成锦衣玉食便是孝道的根本。再高档的饭店也会有消失的一天,而家的传承五千年从未中断。慎终归远,继往开来,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中都有父母对团圆的期盼。

孝顺,便是顺着父母之意,保留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成分。现代人必须读懂年的真正含义。只有万人空巷的时候,年味才能真正回归。

年夜饭后,要围坐在父母身边,如同重回襁褓中,聆听他们的诉说,讲讲自己这一年的快乐与不快乐,让时间如水,让年夜温情。

三十晚间的鞭炮声响起时,一定要在充满饭菜香气的家中,规规矩矩给父母磕个头,真心道一声过年好。
古人讲,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一孝百顺,福到年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