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儿·那些我们所怀念的和遗憾的

 彩虹糖包儿 2022-01-07

1.

还记得小时候,年三十儿贴完对联,就会在门口挂上两个红彤彤的大灯笼。晚上天黑了,路灯渐次亮起,再把灯笼点亮,孩子们就围着片片红光欢呼雀跃。

那红艳艳的灯光把整个门前、院子都照得亮亮堂堂,心里也会敞敞亮亮。一家人吃过年夜饭,我们就满院子、满胡同跑来跑去地看放烟花焰火,一过年,所有人都沉浸在喜庆之中。

年夜饭的大鱼大肉吃完,下一顿是12点的饺子,从11点开始,鞭炮声渐次响起,厨房里妈妈煮的饺子也腾腾地冒着热气儿。

还记得有一年,那时早已搬进楼房,我们和爸爸去楼下放鞭炮,妈妈在家煮熟了饺子出来寻我们,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等回到楼上却倏然意识到——没人带着钥匙……

于是,在那个“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除夕,浓浓的火硝味中沾染了一丝兵荒马乱的味道——找物业,找开锁公司,在楼下放鞭炮的邻居们也帮着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折腾了一个小时,终于回到暖融融的家里,重新坐到电视机前,听着“难忘今宵”的春晚标配片尾曲,大家相视大笑。

现在想起来,还能感受到那年空气中夹杂的硫磺味和小区里踩上去软软的红色的鞭炮碎屑。

2.

我们这一代人,是比上一代人生活的更好的,而彩虹糖他们这一代,也一定会比我们生活的更好,这是文明发展的规律。

这个“好”,在物质的优渥上,在精神的富足上,在人性的自由上。社会在发展,文明在推进,这种“好”也会越来越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

但每每到年根底下,我都会有隐隐的遗憾,这种遗憾,从自己的层面来说,是对小时候浓浓年味儿的淡淡怀念;从女儿的角度来说,却是一种叹惋,惋惜她没有机会去体验传统春节的种种习俗、仪式和隆重,也没有机会去强化“年”的概念,去在脑海中形成深刻、温暖的印记。所以,真的遗憾。

没有了“年味儿”,就享受不到那种期盼。

3.

突然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篇文章,关于老北京城,关于古建筑的消失,关于梁思成的坚持与城墙下的痛哭……

梁思成曾提出保护北京旧城,不要发展工业,把北京建设成美国华盛顿式的风景优美、宁静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心:公主坟到月坛之间建立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内外城墙和护城河改造为环城立体公园,保护文物遗址,突出古都风貌。他曾极富诗意地描述了帝王庙牌楼在夕阳斜照、渐落西山时的美丽景象。

但中华门、永定门箭楼、东直门城楼……一座一座代表着中国建筑之魂的古建被推倒、拆除,物理性地消失在这一片那一片的土地上,也精神性地慢慢、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认知中。

而我们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孩子们,再不能实实在在地去感受这些千百年智慧与传承的伟大的建筑作品。

就如同少时浓厚得有如实质的年味儿,也在慢慢、慢慢地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消散在我们的脑海中。若说存在,或许也仅存在于老人循着记忆娓娓讲述的话音里,以及或许会蒙了尘的书册中。

想起来就觉得遗憾。

4.

于是,虽不擅庖厨,却在做了妈妈之后,第一次包了粽子,第一次打了月饼,第一次蒸了四喜丸子,第一次做了年糕……

于是,每到过年,灯笼、彩灯、对联、窗花、吊钱,福字儿,红彤彤金灿灿,会将家里家外贴的满满当当,挂的热热闹闹。

这些节日的传统吃食,装饰习俗,成了最看得见摸得着的节日味道,尽最大的努力,让节日的仪式感多上那么一点点,让孩子的体验浓郁那么一点点。

是的,仪式感,节日,其实过的就是仪式感。各地的仪式或许各不相同,但感受都是一致的。

早晨,看到朋友发圈:小时候,年是爸买回来的肉,是妈买的新衣裳,是兜里舍不得花的几毛钱,是噼里啪啦金花四溅的一挂小鞭儿。小时候的年是……期盼……

长大了,年是超市里的拥挤,是忙活了半天做好却谁都吃不了多少的饭菜,是天南地北的奔波,是黑夜当做白天的忙乱……

那一句“现在天天都是过年”的背后,却是消失的那份期盼、憧憬和回忆。

5.

传统的年味是什么,是高低起伏远远近近的炮竹声,是厨房灶火上热腾腾的饺子,是满当当一大桌的年夜饭,是午夜12点辞旧迎新的钟声,是头上细红绸的蝴蝶结,是身上崭新的红毛衣,是电视机里的难忘今宵,是弯弯笑眼中映出的烟花璀璨……

如今,形式上的年味儿虽越来越淡,但不论是“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除夕半夜开锁来”,保留住过往岁岁年年的这一段段过年的记忆,将“过年啦”这一片红彤彤的喜悦传递给孩子,在这年关里,照样能漾出温暖的年的韵味儿来。

一次互动

一句感谢

你心目中的年味儿是什么?

春节,在你心里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你最期待怎么过年?

可以留言

我会选出留言排在前面的几位,送出小礼物。

春秋四季流转,又是一年辞旧时,

谢谢亲爱的你们,一直以来的陪伴。

祝大家,新年快乐!

来年事事顺心,时时如意:)

作者:言君,姑娘四岁半,成长在“妈妈”和“文化服务者”双重职业的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