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商名伍绍荣,其祖上从福建安海迁入广东,康熙初年入南海籍。 停车场 后方就是白云山 南海伍氏乃广东巨富,其家在商业上的发达,始自伍崇曜的祖父伍国莹。乾隆四十九年,伍国莹创办怡和行于广州。广州在清代有一度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但那里与外国人做生意也要得到政府特许。(美)张馨保著;徐梅芬等译的《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说:“1755年也就是建立保商制度的第二年,是上渝只许外商在广州这一口岸进行交易的前两年。显然,行商正式成立于1686年,即在广州建立粵海关的第二年。” 这段话讲述的是何为行商,当时相关部门规定广州有十三家行商有进出口权,这十三家被称为十三行。十三行又组成了公行,关于公行的概念,张馨保在其专著中写道:“1720年,广州商人组成一个垄断性公会,一般称之为公行,他们可以规定价格,以此来加强他们同中国官府和洋商打交道的地位。1760年,公行正式取得了官方批准和承认。在以后的年代里,作为政府的代理机构,它大大加强了权力。为加紧对外商的控制,1754年,广州当局建立了保商制度,规定每只洋船要有一家行商作保。洋船的行为及其出入口关等等,概由保商负责办理。” 无法穿行 可见公行具有垄断性质,十三行均为公行成员,关于十三行的特殊地位,朱希祖在《广东十三行考》序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中,关系最巨。以政治言,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人之行政权,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须由彼辈转达,是又有唯一之外交权;以经济言,行商为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他商人直接贸易。” 十三行中以潘、卢、伍、叶势力最大。但是高利润的行业必有商风险,张馨保在专著中说:“随着广州贸易制度的逐渐正规化,行商的职责也愈来愈重。行商责任重重,其命运自然也风云难测,常有破产者。例如到1781年,只剩下四家行商;到1790年,仅存五家;其他几家估计由于破产而销声匿迹。” 沿外墙兜圈 乾隆五十四年,伍国莹欠缴广东海关巨额关税,被公行开除。伍国莹的次子伍秉钧接手经营怡和商行,伍秉钧是位经营高手,他用了几年的时间就使怡和商行再次振兴。乾隆五十七年,怡和商行再次成为公行成员。 嘉庆六年,伍秉钧去世了,此时的怡和行贸易额已经位居广州商行中的第三位,他去世后,由其三弟伍秉鉴继续主持怡和行的经营。就经营能力而言,伍秉鉴的水平不在其兄之下,到嘉庆十二年时,怡和行的贸易额提升到了行商中的第二位。嘉庆十八年,行商设立总商,潘有度被任命为总商,大约一年后,潘辞去此职务,由伍秉鉴接任,由此而确立了伍家在商行中的领袖地位。 白云山对面的柯子岭村 道光六年,伍秉鉴卸任,由其四子伍受昌接任行商总商。道光十三年,伍受昌病逝,由伍秉鉴的五子伍崇曜接任行商总商。在他的经营下,怡和行的势力更为壮大。张馨保写道:“但那些历经市场波动、政治危机、官方勒索和其他种种压力而能幸存下来的行商则可以大发其财。其中名声最大的是浩官,估计1834年时,他的财产多达2600万美元。据H·B·马士认为,浩官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富商。” 当年伍国莹开设怡和行时,以他的第三子伍秉鉴的乳名亚浩为商名,故而洋商称其为浩官。按照洋商的习惯,他们认为浩官是伍家的姓氏,所以伍氏家族中凡是经营怡和行业务者,不管是父子还是兄弟,洋商都称他们叫伍浩官。当怡和行到伍崇曜手中时,被当时的英国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富商。 进入公园的步道 怡和行能有这么高的成就,当然与他们的经营策略和为人有关系,同治版《南海县志》卷十四《列传》中说: 伍崇曜,原名元薇,字紫垣,邑廪生。先世自闽迁粤,父秉鉴多财善贾,总中外贸迁事,手握货利枢机者数十年。性喜施予。道光初,曾与侄婿卢文锦共捐银十万两,将桑园同改筑石堤。粤督阮元亲撰碑文纪其事。 公园门前 伍秉鉴不但善于经营,还喜欢行善,他为家乡捐出大笔银两。在经营方面,英商认为他是行商中最可靠的人,当年英商行号有上百万的期票存在怡和行,伍秉鉴都能给予计息,同时伍秉鉴和一些外国商人有很好的私交。例如有位波士顿商人欠伍家72000元无力偿还,为此不能回国,伍秉鉴了解到详情后,当其面将债券撕毁,这个举动使得他在外商那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同时他利用雄厚的资金给一些资金周转困难的英国公司放债,从嘉庆十六年到二十四年,怡和行放债额达200余万元。怡和行与英商、美商每年的营业额都有数百万元。 旺盛的生命 伍崇曜十二岁中秀才,他的文才受到了广东学政翁方纲的赏识。道光年间,伍秉鉴以伍崇曜的名义捐银三万三千两修筑南海县桑园围堤。道光十一年,皇帝赐伍崇曜举人出身,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他四次进京参加会试,但均未取得功名。道光十三年,他在北京时,听到哥哥伍受昌去世的消息,于是返回广州来经营伍家产业。十年之后,伍秉鉴去世,伍家财产由伍崇曜继承。 于此左拐 关于十三行的经营情况,十三行能够成为巨富,除了垄断进出口权外,他们还秘密放行洋船私带来的鸦片。道光元年,朝廷以伍秉鉴隐外船夹带鸦片,摘去其议叙的三品顶戴。此事本自该年十月十四日两广总督阮元给朝廷所上奏折。阮元在奏折中讲述了鸦片的三个来源,而后提到为什么鸦片屡禁不止的原因: 惟向来臣与监督衙府传谕各国大班事件,俱发交洋行商人照缮夷字,转为传谕,全藉该商等钦遵办理,敬布天朝法度,使知畏惧,不宜但以奉文转行了事。盖洋商与夷人最为切近,夷船私带鸦片即能瞒臣等之耳目,断不能瞒该商等之耳目。 转入右行路 那时的官员认为直接跟外国人打交道有失身份,所以凡是涉外交涉,都是委托十三行的商人来办理。朝廷与外商交涉的文书也由十三行找人翻译,而后由十三行的人前去交涉,所以朝廷的意见和态度,均由十三行的人了解后,再与外商办理。可见十三行既是商人,又充当了外交中间人的身份,运动员、裁判员集于一身。外商很容易了解到内情,并且朝廷究竟是什么态度,外商也是听十三行的人来转述。在转述的过程中,难免夹带私货,此乃鸦片久禁不止的原因。故而阮元在奏折中说: 如果该商等不徇情面,遇有夷船夹带即禀明,遵旨驳回船货,不与贸易,且于鸦片未来之前先期告诫,晓以利害,夷人数万里而来,岂敢因夹带违禁物件,自断茶叶等项正经买卖。如此官商同心,合力办理,纵不能一时全行断绝,而远夷闻风忌惮,再历数年,竟可冀此风渐息。乃频年以来,从未见洋商禀办一船,其为只图见好于夷人,不顾内陆之受害,显而易见。洋商内伍敦元系总商居首之人,责任尤专,各国夷情亦为最熟,今与众商通同徇隐,殊为可恶。 脚下是土路 伍敦元就是伍秉鉴,阮元认为正是伍敦元没有真正用心去禁烟,才使鸦片屡禁不止。于是他提议:“尽法处治外,相应请旨将伍敦元所得议叙三品顶戴摘去,责令率同众洋商力为遵旨杜绝。如一二年内经理得宜,鸦片来粤绝少,当奏请施恩赏还顶戴。” 道光十三年,朝廷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东办理禁烟事宜,伍崇曜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通风报信,于是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商人把鸦片船趸到了大屿山。转年三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召见伍崇曜等行商,让他们传谕外商三天内交出全部鸦片。伍氏父子让外商交出了一部分,林则徐对此不满,将伍崇曜革去职衔,并将其关押入狱,将伍秉鉴摘去顶戴,戴上枷锁,前去跟外商交涉。义律答应由英商交出鸦片两万余箱,但十三行要事后赔偿原价。这件事在此后引不少的麻烦。 |
|
来自: 真友书屋 > 《阅读 藏书 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