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十三行的辉煌岁月

 新用户7929nxBe 2021-11-24

   近日,抽空去参观了仰慕已久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主要由一、二层组成。

一楼介绍十三行的缘起、辉煌、结束的过程,有许多中外展品,其中以中国展品居多,如广彩、广州刺绣、银器、茶叶等等。

二楼是广州著名文物鉴藏家、企业家王恒先生与夫人冯杰女士捐赠给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一共1566件(套)。包括广彩649年、通草画502幅、广东五常家具99件,以及绣品、外销扇、银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贝雕、漆器等,涵盖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其中广彩花卉人物纹冰壶是藏家追捧的外销瓷精品,通草线描风俗图册在国内外博物馆十分罕见,广绣花鸟纹屏风幅面巨大,工艺精湛,是清代广绣的代表作。

二楼众多的藏品,除了展现出王恒夫妇的鉴赏力外,还充分显示出王恒夫妇的巨大财力。

可能因工作日的原因,游客不多。博物馆大厅显得幽静、神秘。

时值广州下雨前的桑拿天气,太阳毒,异常闷热,走进大厅,一股清凉的冷风扑面而来。

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秦汉时期从广州出发的商船就已抵达东南亚一带。

南北朝时期,释迦牟尼佛第28代衣钵传人达摩从古印度沿海上丝绸之路在绣衣坊码头登陆(今下九路西来初地)。

唐代,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众多外国商人聚居于“番坊”(今光塔路一带),朝廷设立市船使院,管理对外贸易。

明代,朝廷改海山楼为市船提举司署,在西关建怀远驿(今十八甫路),供前来朝贡的贡使和随从居住。

清顺治十三年(1656),朝廷颁布了禁海令,但广东海上贸易屡禁不止。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取消了海禁,设立了粤海关(今海珠广场西侧)。

由此,开始了广州十三行的辉煌岁月。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根据经营商业的项目,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可分为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著名。所谓牙商,本来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称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这里的牙行数目并不固定,时有增减。(本段文字来自搜狗百科)

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只保留了粤海关独家管理对欧美贸易事务,广州遂成为海上贸易大港。粤海关的地位更为重要,粤海关税收是清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十三行行商是代表清政府对外商进行管理,并拥有茶、丝、棉布等特许商品经营权的商人。开海贸易以来,尤其是广州对欧美一口通商后,进出口商品都集中于此,经过十三行商品进行交易。中国大量出口茶叶、丝绸、瓷器、棉布及中药才。进口商品主要有毛皮、毛织品、木材、胡椒、西洋参、茴香、姜黄等,广州成为华洋商贸中心。英国、法国、荷兰、瑞典、美国等国家的商船相继来到中国,进行贸易。不过,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洋货在国内市场销售举步维艰。

在十三行鼎盛时期,行商中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最显赫。

其中,潘振承(1714-1788),又名启,外商称他为潘启官,大约于1744年在广州开设同文行,1760年起,任十三行总商近30年。潘振承是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有度(1755-1820),是潘振承的四子,同文行的继承人,曾任十三行总商。

十三行贸易的辉煌岁月,外商船只络绎不绝,外贸交易十分繁华。

十三行贸易促进了西方哲学、西医西药、西洋绘画、新闻报业、科学技术等在中国的传播。

开海贸易后,明朝重视招揽西学之人才,广州逐渐成为中外关系通道、东西文化的窗口,是东学西传、西学东渐的前沿地,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家哲学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德国莱勃尼兹说:“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在这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1681年,比利时柏应理著《中国之哲学家孔子》;1697年,德国莱勃尼兹编著《中国近事》;1711年,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刊印了《中国哲学家》一书。

中国古典经籍传到西方。1711年,比利时卫方济翻译《四书》、《孝经》、《幼学》。

中国重农主义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1767年,法国的魁斯奈著《中国的专制制度》;1770年,法国钱德明著《中国乾帝和靼鞑权贵的农业观》;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著名《国富论》,吸取了中国重农主义思想。

中医传到西方。1671年,一位在广州经商的法国人将《脉经》翻译成法文;1688年,波兰医生卜弥格编撰的《中医津要》出版,被翻译成欧洲各国文字;1736年,法国人杜赫德翻译《木草纲目》,达尔文名著《人类的由来》参考了该书。厉害啊,那时候,就有欧美人学会最难懂的汉语。

中国工艺美术传到西方。法国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派人到广州定向甲胄徽章瓷。随后法国、英国掀起了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

中国绘画、建筑艺术传到西方。法国画家华托吸取中国画技法绘制《陶岛帆阴》,现藏于法国卢浮宫。

中外文字互学、中国文学的西传1719年,在广州经商的英国商人魏金森翻译《好逑传》;1728年,法国马若瑟在广州著名《中文概说》;1732年,法国马若琴在广州将《赵氏孤儿》翻译成法文,1755年伏尔泰将其改编成剧本在巴黎公演,引起轰动;1813年,法国驻广州领事德经编《中法拉丁字典》。

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在广州开办多家西医院,中国人接受西医治病。

当年,十三行商人的生存比较艰难。为满足皇帝对西洋奢侈品的巨大需求,十三行的商人经常自掏腰包,苦不堪言。还要被迫交纳名目繁多的“捐款”。而且,朝廷在债务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如果外商欠行商的债务,朝廷不管;但是一旦行商欠外商的钱,朝廷先是对行商抄家,用于还债,如果资不抵债,则要公行的全体成员共同负担债务,以维持朝廷的面子1780年,四家行商欠了外商107万银元,高利贷利滚利变成380万银元。乾隆皇帝要行商加倍地还,即归还760万银元,分十年偿还。这四家行商的欠债到最后由其他的行商来还。这四家行商则全部抄家,充军伊犁。

欧美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到处寻找原料产地,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在十三行的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出超地位。西方殖民地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和牟取暴利,不顾道义准则,以武装走私的形式向中国贩卖鸦片。中国人吸食鸦片,导致很多家庭出现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钦差大臣林则徐发动爱国士绅在广州大佛寺(今惠福东路)设立收缴烟土、烟枪总局。1839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国、美国等国的鸦片237.6万斤,全部在虎门海滩销毁。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十三行商人与清政府共同进退,为抵御英国的侵略作出了贡献。

中英《南京条约》签署,结束了十三行对欧美海上贸易的经营特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十三行商馆区被战火烧毁。当时,驻扎在十三行地区的英军,为了防止中国军民的偷袭,拆毁了十三行地区周围的大片民居,留下一片空地。1214日深夜,广州民众愤起反抗,从被拆毁的铺面房屋残址上点火,火势很快蔓延到十三行外国商馆区。15日凌晨大火烧至美法商馆,下午2时烧到了英国商馆,下午5时,十三行地区除一栋房子幸存外,其余全部化为灰烬。据当时南海知县华延杰在《触藩始末》一书描写:“夜间遥望火光,五颜六色,光芒闪耀,据说是珠宝烧烈所至。”英军失去据地,撤回珠江的军舰上。

至此,长达一个半世纪、盛极一时的广州十三行终结。

如今的十三行,早已没有了过去的模样。不过,如今的十三行路仍是广州城西的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服装批发市场,批零兼营,皮衣、针织、毛衣、套装、衬衣、牛仔等应有尽有,据说最旺是八九月份。

    十三行的辉煌岁月,永远定格在广州人的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