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十三行故事:富可敌国的伍秉鉴家族兴衰

 思明居士 2022-02-17

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有许多为国为民的人物。他们或为苍生征伐沙场,或勤勤恳恳献计于朝廷,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不过在后世的我们看来,似乎最出色的,始终是那一批通过科举入仕的士人。

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让原本位于社会末流的商人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富可敌国这个词,便是形容清中后期广州十三行商人伍秉鉴最好的词语。

广州十三行的繁荣,伍氏家族的崛起

广州十三行是十七世纪清政府设立的官方外贸团体,虽然早在康熙年间便已建立,但直到乾隆时期,才真正变成大清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乾隆继位后,一边打压郑氏家族,命令沿海渔民迁移至内陆,一边抵御倭寇的来袭,关闭了其他沿海口岸。

一番政策实施后,只有广州的对外贸易口岸——十三行能够继续经营,并成为偌大清帝国唯一的合法外贸区。无数想要进行对外贸易的商人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在这里与洋人交易,伍秉鉴的祖先便是其中一员。

文章图片2

伍家祖先原本是福建晋江县的茶农,在自然条件并不算好的清代中后期,想要依靠种茶维持生计十分困难。为了养家糊口,伍家先祖便下定决心,举家搬迁到广州南海县,利用南海县北临珠江口、背靠广州的优厚地势做起了对外贸易。

伍家在广州南海立足后,勤勤恳恳,惨淡经营。直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出生时,家中已经小有资产。不过,虽然家中条件足够支撑伍国莹入私塾读书,但他却对算账更有兴趣,于是便进了当时广州十三行总商潘振承的同文行做账房先生。、

文章图片3

在同文行做了30多年的账房先生后,伍国莹1783年正式独立出来,开始经营自己的商行——怡和行。

此时的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如火如荼,在清政府这唯一的通商口岸中,如雪般的生丝被运往英国、美国;而价格低廉的农产品、香料则源源不断地被送入中国。据政府文书记载,广州十三行在100年间为清政府提供了大约40%的关税收入。

文章图片4

时势造英雄,1789年,伍国莹将自己经营的牙行怡和行传给了儿子伍秉鉴。从后来怡和行的发展来看,伍秉鉴比其父亲伍国莹更有经商的天赋,在他手中,怡和行的利润不仅翻了几十倍,同时自己还成为了十三行的总商。

成功的经商之路,富可敌国的身价

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伍秉鉴的经商原则十分鲜明。与其他商人锱铢必较的性格不一样,伍秉鉴对待与之合作的商人向来十分慷慨大度。他的这一信念,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商人鼻祖范蠡“独富不如众富”的观念。

文章图片5

伍秉鉴同样认为与他人合作时必须讲究信用,“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富”。作为广州十三行牙行的领事人,伍秉鉴在平时的交易中,不仅要为自己的牙行洽谈生意,同时也要协调国内外行商的关系。

有一次,英国商人根据与十三行的协议,千里迢迢从印度运来大量棉花,到广州后才发现这批棉花都是陈货。十三行中的同文行与广利行为了利润,都不愿意接收这批有问题的棉花,但伍秉鉴却逆势而行,主动提出收购这批棉花。

虽然这次的买卖让伍秉鉴亏了10000两左右的白银,但他却赢得了英国商人的友谊,从此,怡和行大大扩展了英国市场。

文章图片6

不仅对英国商人真诚以待,伍秉鉴对美国商人也是抱着赤诚的心态交流。1823年,在广州十三行做贸易的一位美国波士顿商人不幸破产,不仅没有赚到钱,甚至还倒欠了怡和行7.2万两银元。根据当时清政府的规定,在没有结清欠款前,他不能出入广东海关,回到美国。

伍秉鉴知道这件事之后,特意找到这位美国商人,对他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人,不过此时时运不济罢了”。话毕,直接将两人之间的借据撕毁,欠款一笔勾销。这位美国波士顿商人得以成功回国,对伍秉鉴感激不已。

回到美国后,这位名为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波士顿商人借助其家族的资金东山再起,成为当时的美国首富。为了报答伍秉鉴之前的帮助,他特意牵线搭桥,为其开拓美国的业务。在无数伍秉鉴交好的外商帮助下,伍氏家族在国外成功投资了许多产业。

文章图片7

保险业、铁路修建行业、房地产业、证券业……没有什么行业是伍氏家族不涉足的,伍秉鉴也凭借着巨额财富成为美国商人最大的债权人。当时伍秉鉴在美国商界的名声之大,一度到了商船都会以他的名字命名,被称为“伍浩官号”。

“浩官”是伍氏家族行商的代号,世代相传。

对外广结善缘,对内整理调度,1819年,伍秉鉴的怡和行成为十三行中的后起之秀,一举压过原来利润最大的同文行,成为十三行的老大。广州十三行内许多势力薄弱的小行商都纷纷依附于伍秉鉴。

文章图片8

虽然在十三行内,伍秉鉴拥有最大的权利,但他并没有养成嚣张跋扈的行事风格,面对小行商人时也温文有礼、重视他们的权利。

1848年,英国商人本想单独让怡和行与他们做一笔生意,伍秉鉴此时已经是十三行的总商,于是秉承着共赢的观念,将这笔生意分派给各小行商,共同赚取利润。

生丝、香料、洋货……这些都是伍秉鉴牙行交易的产品,不过,最受欢迎的贸易产品还是茶叶。伍氏家族从福建起家,本来就是当地的茶农。他们在广州十三行立住脚后,便让部分族人与福建的亲友联系,优先供应最好的茶叶给怡和行。

文章图片9

质量上乘的茶叶,再加上原本怡和行广袤的人脉,让这些茶叶一经推出,便受到外国商人的大力追捧。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到美国,想要求得怡和行茶叶的订单源源不断。甚至在当时的欧洲,只要茶叶外包装上有怡和行的标志,那么就会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上等茶叶。

伍氏家族多年的辛苦经营让他们能够在清中后期拥有大量财富。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曾经统计过,近千年来世界最富有之人的名单中,便有伍秉鉴的名号。

据详细统计,1834年,伍秉鉴所拥有的家产超过2,600万银元,几乎比得上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

文章图片10

祸起鸦片,终究没落

然而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虽然从宋朝开始,商品经济的发展让商人地位逐步上升,但士农工商这一刻在我们民族深处的社会规则,却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伍秉鉴的家族的确富贵滔天,但在严苛的朝廷政策之下,伍家子弟不能入仕。

没有可以依靠的在朝官员,商人的巨额财富就如烫手山芋,所有人都想赚一杯羹。事实也正是如此,伍秉鉴为了与官府打好关系,经常自愿捐款,拿自己牙行所得的贸易利润去进行民生建设及补贴政府的亏空。

可惜清政府官员的傲慢已经刻入骨髓,虽然他们从十三行的行商处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却毫无感恩之心,只将此视为理所应当。

文章图片11

19世纪中期,英国许多商人私下携带鸦片输入中国,想改变中外贸易顺差的局面,获得大量白银。不过鸦片贸易虽然利润巨大,但对一国的影响恶劣持久,所以被清政府视为大害,严加禁止。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十三行也十分重视行商管理,严禁商船携带鸦片入关。

伍秉鉴管理十三行事务繁多,虽然多次对行商们耳提面命,但始终力不从心,受到了督办官员林则徐的多次斥责。对内,伍秉鉴要安抚清政府官员;对外,他又要循循善诱、耐心地劝导洋商停止鸦片贸易。

可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1840年,英国商人对清政府的不满达到顶峰,他们眼红于鸦片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单方面向我国挑起鸦片战争。战争爆发后,身为十三行总商的伍秉鉴成日唉声叹气,忧虑于国内外局势。

文章图片12

鸦片战争中,为了向政府表明自己的忠心,伍秉鉴和其他行商多次联合捐款,修建建筑堡垒、建造轮船、制作武器,但当局仍然对他们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是汉奸。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政府都以失败告终,他们把失败的怒火施加在这些商人身上,让他们缴纳更多的白银赔款。

无休无止的磨难,将伍秉鉴的野心也磨掉了。他本想向政府提出申请,辞去十三行总商的职务,在家颐养天年,可政府将他们视作自己的摇钱树,又怎会让伍秉鉴等人早早退休。无奈之下,伍秉鉴只好留在十三行,一直前后操劳。

文章图片13

1843年9月,这位清中后期的世界首富伍秉鉴,终于在他豪华的宅院中过世。他对内忧外患的中国局势无能为力,最终只能选择撒手人寰。伍秉鉴去世后,他的四子伍元华继承了怡和行,但能力大不如其父。

五口通商后,广州再也不是外商贸易唯一的选择,往日白银如流水般涌入的十三行逐渐没落。

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个平静的夜晚中,一场大火毁灭了十三行内大部分商馆牙行,广州十三行就这样慢慢退出舞台,隐没在历史的浪花之中,直到无人问津。

文章图片14

历史总是一个轮回,伍秉鉴纵然富可敌国,但他并没有真正的权力,家族多年来的经营都为政府官员做了嫁衣。

虽然伍秉鉴最后去世了,但他为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没有他与其他行商的努力,那中国不可能会成为19世纪世界贸易最大顺差国。

在伍秉鉴的墓碑上,有着一句碑文:“庭榜玉诏,帝称忠义之家;臣本布衣,身系兴亡之局。”

参考文献:

  1. 黄启臣.伍秉鉴:清代前期世界首富[J].岭南文史,2020(02):61-66.
  2. 叶显恩.世界商业扩张时代的广州贸易(1750~1840年)[J].广东社会科学,2005(02):105-112.
  3. 穆素洁.全球扩张时代中国海上贸易的新网络(1750—1850)[J].广东社会科学,2001(06):79-8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