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渎庙与济水崇拜 | 作者:​李立政

 大河文学 2021-02-11

《尔雅·释水》说: “江、河、淮、济为四渎。 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史记·殷本纪引《汤诰》又说:“大禹治水,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读己修,万民乃有居。”不过,到了唐代又略作调整: 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 自古以来,水神敬仰来源于自然崇拜。因为古人认为:凡能出云为风雨的就是水神,都应该敬畏有加,立庙祭祀。为此,从商周开始,“四渎”之神就作为河川水神的代表,年年接受来自君王和民间的祭典。在中国历史上,尤以济渎庙以及济水崇拜,实在是举世罕见的独特现象。
一、济渎庙
济水崇拜影响广泛,济渎神信仰源远流长。 经系统考察和查阅历史文献、史志碑记,河南、山东、山西、河北4省等中原地区有40多个县市,史上曾经存在过济渎庙总数至少在60处以上。虽然只有河南济源庙街济渎庙、山西晋城西顿村济渎庙和高平建南村济渎庙三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他济渎庙分布地域却很广,而且许多并不在济水故道。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以济水源头、黄河北岸、黄河南岸以及域外几部分,大略介绍一下各地济渎庙的特色。
1
济水源头济渎庙
作为济水之源的济源市,境内现存两座济渎庙,一个在市内庙街,一个在沁河北岸的东逯寨。 而在中原各地所有现存的济渎庙中,庙街济渎庙无疑也是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 东逯寨济渎庙只是三间小庙。
现代济水似乎早已不见踪迹。 但是,如果你去拜访一下济水之源的庙街济渎庙,就一定会被它恢宏的气势所震撼。庙街济渎庙全称为济渎北海庙,座北朝南,现存各代古建筑130余间。平面布局呈“甲”字形,意为“甲天下”,在古“四渎”中是唯一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原古建筑博物馆”。中轴线上现存清源洞府门(山门)、清源门、渊德门、渊德大殿遗址、拜殿遗址、济渎寝宫和临渊阁、龙亭、灵源阁、北海祠遗址等。 隋开皇四年(584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天庆宫玉皇殿、长生殿和御香院广生殿、接官楼等,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有修葺。至明代天顺四年(1460年),济渎庙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有御香院,右有天庆宫,庙宇达到400余间,总占地500多亩,宏伟壮观,举世罕见。而湖北秭归江渎庙,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被整体搬迁至凤凰山,占地858平方米; 河渎庙原在山陕间,宋代迁至河洛间的巩义境内,改称大王庙,共祀黄河、洛水二水神; 河南桐柏淮渎庙,现仅存大殿遗址、古碑刻和古柏数株。济源庙街济渎庙建筑规模,无疑大大超过了我国现存的江渎、河渎、淮渎三庙。
2
黄河北岸济渎庙
唐宋明清一千多年,济水一直具有显著的灌溉功能,与济源相邻各县受益最多,济渎庙自然也多,总数超过20座以上。
历史上,沁阳在济水分流的柏香镇和沁河北岸的捏掌村修建济渎庙2座。柏香镇济渎庙原有一定规模,解放后改为学校,现存明清王铎、刘大观等文人墨客几通诗碑。捏掌村济渎庙依尧庙、尧泉而建,香火比较旺盛。
孟州至今还有老城西、沇河镇、南庄镇、谷旦镇、沇河村、虢村、岳师村7座济渎庙地址清楚。
明代《温县志》分别记载杨垒、张羌、林肇、王里、古贤、林村、郭村有济渎庙7处。 另据《民国温县志》,还有宋村、东留村、韩村、树楼村也曾建过济渎庙。
博爱县济渎庙,位于苏家作乡侯卜昌村。初建大约在唐代,明代重修。 相传原有房舍七十余间,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鼓楼,大殿奉济渎爷为主神,东西两侧各有配房数间。另外修武县也有一座济渎庙,情况不详。
3
黄河南岸济渎庙
该区域包括郑州市的荥阳、登封,开封市及新乡市的原阳、延津、封丘、长垣、获嘉、卫辉等,有济渎庙9座。
荥阳济渎庙2处,一个在西大村,一个在大庙村。其中广武镇大庙村济渎庙,又名玉皇庙,山门古朴庄严、气势巍峨,上书“玉皇庙”三个金光大字。 主殿为玉皇殿,硬山砖卷结构,黄绿色琉璃瓦覆顶;配殿有济渎殿、圣母殿、龙王殿、广生殿等。据清代《荥阳县志》记载: “汜水虎牢关之东建玉皇庙,规模宏大,俗称广武大庙,现存建筑主要有玉皇殿、济渎殿、东岳殿、三官殿、王母殿、龙王殿、广生殿、瘟神殿、火神殿、钟楼、鼓楼和戏楼等”。登封市济渎庙位于石道乡张家门村,创建于明万历初年,清代多次重修,四合院落,现存门楼、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为济渎殿,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嘉靖《延津县志》记载,延津县司寨乡大庞固村济渎庙,现在当地称济祖楼,每年三月八日十八日为济渎庙会。封丘县王村乡后大马寺村济渎,当地称济祖行宫,庙内悉心保存古井一口。民国《封丘县志》记载“济渎庙,在县西门外之三官庙北”。长垣市济渎庙,在城隍庙正殿前西侧,又称“济渎祠”,上悬 “灵济神威”匾额,现存清代《济神祠碑》《济神显灵记碑》。获嘉县太山乡晁李马庄济渎庙,三层院落,气魄宏伟。 卫辉市严光街济渎庙,供奉济水、河水二神; 唐庄济渎庙,清代《新乡县志》载: “济渎庙有庙宇两院,大树十多棵,铁塔一座,民国十四年毁于战火。 新乡县大召营络丝潭村济渎庙1处,史称本县八景之一。
开封县济渎庙,清光绪《新修祥符县志》记在“在县城东永安保,昔由济水流经城阜,故建是庙,始于元大德六年,毁于元末。明洪武四年修。”《开封府志》记载:“昭济水神庙,在阳武县东南二十里。”阳武县为古济水流域,秦时设县,解放后与原武县合并为原阳县,现归新乡市管辖。
另外,山东省荷泽、莘县、茌平(临邑)、夏津、定陶、济南,还有5处济渎庙。
菏泽(古称曹州)济渎庙位于市内牡丹区。《曹州府志》记载: “济渎庙建自后周,历金、元,后因河决,庙与城俱亡。明正统年间重建,清康熙初年又修”。据说济渎庙原为建筑群,有牌坊、山门、厢房、享殿,颇具规模。今庙院占地约3亩,有正殿、配殿十多间和重修石碑,所祀济渎之神为夏禹父鲧,每年三月十七为大型祭祀庙会。
聊城市莘县济渎庙,在城东七里古阳平县。茌平区(故临邑县)济渎庙,《汉书》曰: 临邑“县有济水祠也。”清代嘉庆《东昌府》说在县城东,故临邑界。夏津县城东有济渎庙村,庙已不存。定陶县有济渎庙,地址不详。古时人们把济南趵突泉视为济水复出,元代开始趵突泉畔也出现了济水祠。
4
济水流域外济渎庙
济水流域之外,豫南江淮流域的鄢陵、柘城、内乡、遂平,以及太行山沿线的山西、河北省都有济渎庙,3省约计20余座。

江淮流域济渎庙 

豫南江淮流域的济渎庙大多鲜为人知。如商丘市柘城济渎庙在城西十五里,内有济渎池;南阳市内乡县骆驼山济渎庙,留有碑刻,当地称济渎神媛庙;许昌市鄢陵县马栏村(在粮所内)济渎庙,现存《重修济渎庙记》,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有古庙会。社旗县济渎庙在饶良镇龙池村,现名龙泉寺,据碑文记载,原为济渎庙,存济渎宝殿。
驻马店遂平县常庄乡任庄村济渎庙,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门、中殿、后殿各有五间,配殿数十间。中殿称济渎殿,供奉济渎爷神像。门前三匹石马,泉井尚存。 院内古柏森严,十多通石碑记载着济渎庙的发展历史,曾为“遂平八景”之一。
山西省内济渎庙
山西省14县市至少有20余处济渎庙,且大多具有一定规模、维修较好。其中高平市建宁镇建南村济渎庙,位于翠屏山顶,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一道山门、二道山门、献殿遗址、济渎殿、济渎池和后宫,两侧有便门、配殿、钟鼓楼等。 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两道山门为明代建筑,正殿、后宫为元代建筑,其他为清代建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庄乡谷口村济渎依山而建,三进院落,错落有致。现存舞楼、春秋楼亭楼、济渎神殿等主体建筑,两侧建有地藏、眼光、五瘟、高媒等配殿。院中保留石碑数通,石砌方形水池深约4米,村民称为济渎神池。 高平市还有谷口、团池、陈区等3处济渎庙。
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西顿村济渎庙,始建于宋宣和四年,保留有正殿、戏楼、偏殿、配殿、碑刻等古迹,建筑布局严谨,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城县北留镇尧沟村东山头上的济渎庙,创建于明崇祯六年,清中期重修,正殿、拜亭、戏楼、偏殿、配殿等合计64间,占地2300平方米,具有一定规模。清代雍正《泽州府志》记,陵川县有平川村、礼义村两处济渎庙,明嘉靖年间建。
另外,据《山西通志》及各县志记载:长子县中漳村伏羲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庙东角有济渎神殿。 曲沃县济渎庙建于元代。 临县后甘泉村济渎庙,内存《济渎庙祷雨疏碑记》。壶关县济渎庙2处,一个在壶关县芳岱村,一个在河东村。还有凤台县也有济渎庙2处; 长治县、利川市、孝义县泽州县周村镇常庄村各有济渎庙1处,在晋南地区分布很广。
河北省内济渎庙
经实地考察,发现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高邑或临邑)县泲水、保定市曲阳县济渎岩也有济渎庙,实属意外。 
二、济水崇拜
古时候,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水,最大的威胁也是水,甚至称作洪水猛兽,因此对水神更加敬畏。 通过考察分析,济水的源头和济水流域设立济渎庙自在情理之中,但许多济渎庙并不建在济水故道,可见济水崇拜在民间的广度和深度。这种现象,在江渎、河渎、淮渎是绝无仅有的!
目前,中原各地的济渎庙建设动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崇拜水神而主观向济水靠拢,于是附会当地河流灵泉为济水而建庙祭祀。二是无川流之处需要就近祈雨祈福,建立济渎庙多以“行宫”“行祠”命名。三是随着移民的流动而在当地重建的济渎庙。
山西阳城北留镇尧村济渎庙,其村落居民原为济水下游山东曹县人,在明代初年迁居于尧村。随之选择邻旁风水佳明之处建立济渎庙,以便延续对济水神的崇拜和祭祀。山东莘县济渎庙,嘉庆《东昌府志》记载:“祀济渎神,旱祷辄应。”山西孝义的济渎庙,其建庙缘由如《山西通志》所载:“明正统十年,岁大旱,县令郭元遣僚属往济源,致祷霖雨,遂降,累岁大熟,因立庙”。泽州县西顿济渎庙,村庄背依山岭,旧有源泽河经过,常遭洪涝灾害,修建济渎庙以祈免灾。山东荷泽济渎庙,正殿里济渎神铜像的膝上有一孔,传说下通海眼,如果把铜钱投入孔中,能听到落入水中之声响。菏泽古谚说:“济渎爷,欠欠腚,曹州府,淹个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庙会,善男信女争向海眼投掷铜钱祈求平安。 此与济源济渎庙有异曲同工之妙,寝宫济渎神卧床而眠,让三位娘娘替他享受人间香火,而门上楹联道出其中奧秘: “河神高枕农无患,黎庶妥康民长歌”。
平地涌泉,泛称济水,更是各地建立济渎庙的主要原因。 山西高平建南村、河南封丘县后大马寺村,以及沁河北岸的济源市东逯寨村等皆因山泉建庙。清代《归德府志》记载: 商丘市柘城济渎庙内,“济渎池祷雨辄应,池仅方丈余,旱则有司率吏民往祀焉”。驻马店遂平县任庄济渎庙,门前泉井当地称“济源池”。 现存残碑记载: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祖籍汝南的马姓官员,带妻儿老小及一行随从上任,他们路过任庄村时,其母突然患病。因地处偏僻,难找郎中,当地人说这里的泉通济水,有灵气可以祛病。马官员立即取来泉水,其母饮后不久病愈。这位马官员便捐资在此建了一座“济源祠”供奉济渎神。后来皇上亲谕将“济源祠”改为“济渎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庙会,周边的西平、上蔡、汝南及周口许昌、信阳的一些善男信女都要前来赶会进香。
古济水流域,大多属于黄河故道。因此,这些地方的济渎庙,往往也和黄河水患有关。 封丘县有个大马寺,明代《重修济源庙碑》记载:当年因黄河水患,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朝廷派李养质到封丘当县令。李县令体恤民情,一面煮粥赈济百姓,一面熬药为民治病,同时动员组织民众发展生产,其间还常到当地的祖师庙、太山庙、济源庙瞻拜神灵。第二年,疫情平息。 为了感谢神灵保佑,地方乡绅乡约积极筹集资金,历时八年将三座神庙重新修葺一新。一篇碑文,赞颂的是为民解困的地方官,张扬的是天地人间浩然正气。
沁阳市捏掌村济渎庙里,有一尊用木头雕成的济渎神像,据说还会神奇地自己动手打扫卫生,需要时只要把庙门关上,济水神就会走下来进行清理,整个庙房到处干干净净。这个传说,可能来自古人对济水“至清至洁”的理解,放在今天的话语体系中,可用 “廉洁自律”来解读。 这里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山西高平市(古属上党,亦称潞州)谷口有一眼灵泉,取名就叫济水。 据《高平金石志》辑《补修济渎庙碑记》: “谷口旧有济渎庙,俗称池头庙也。 济水发源王屋以北,地之有水而成川者,率以济渎名”。该村《重修骷髅庙碑记》: “高平城西五里,有地名杀谷,乃长平之役秦将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处。唐明皇幸潞,见头颅似山、骸骨成丘触目伤心,敕有司掩埋之。 鸠工建庙,颜其额曰骷髅庙,易其谷曰省冤谷”。由于这里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谷口济渎庙是个全神庙,兼顾高媒广生、祛除瘟疫、洗冤昭雪等多种法力。当地老百姓认为,天下济水最洁净,可以为这些死难的兵卒洗刷冤魂。于是每当逢年过节或农历三月二十庙会,附近村民就会到这里燃香摆供,超度亡灵。在这里,济水神俨然又是普度众生的阿弥陀佛。 由此可见,济渎崇拜在华北地区影响深远,很多济渎庙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已经不仅仅是祈求龙王行云布雨,更多的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
《左传》里还有这样一段记载: 当时在济水沿岸有任、宿、须句、颛臾四个小诸侯国,因为和中华民族的祖先太皞(伏羲)同为风姓,周天子就让它们共同负责祭祀太皞神和济水神。 公元前639年,邾子国灭了须句国,须句国的国君逃到鲁国避难。 他所以逃到鲁国,是因为须句国是鲁僖公母亲成风的娘家。 娘家人遭了难,鲁太后自然不能不管。 鲁太后对僖公说: “尊崇明祀,保护弱小,这是周王朝的礼仪; 蛮夷扰乱中原,这是周王朝的祸患,能给遭难的须句国君封个爵位,就是尊崇太皞和济水神,就是尊崇周天子,这是修明祭祀、解除鲁国祸患的最好办法”。 这个故事不仅显示三千年前济水在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还让我们见识了古人智慧的光芒!
以神仙为载体,宣扬民本思想,倡导行善积德,还有些看似荒诞的神话故事,释放的正是万千百姓的观念、理想和情怀,折射出的正是历史上济水与黄河互为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卫辉市有一条严光街,街上原有一座济渎庙。 因为庙里分别建有济渎庙和河渎庙,也称二渎庙。 当地流传的故事耐人寻味:朱元璋巡行天下,来到卫水河边,听说济渎神深受百姓敬仰,夜晚就住在济渎庙,准备次日举行祭祀济渎神大典。 睡梦中,见有二人前来跪拜,一人穿青衣,一人穿黄衣。 朱元璋问它们是何方人士? 穿青衣者答,我是庙中济渎水神,前来接驾; 穿黄衣者答,我是河渎水神,请求赐给一处殿堂”。 朱元璋问: 既是河神,为啥要到这里安家? 河神答: 济渎庙东南五十里就是黄河,这里的老百姓只知道卫水是济水,供奉济渎神,不知道那水是我黄河的水,是我从地下钻到卫河里来了。 朱元璋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在济渎庙正殿后面,再为河渎神建一处殿堂。 从此,济渎庙里因为有了两个水神,香火更加旺盛。
清道光《济南府志》一段有关乾隆皇帝《济水考》的记载: “谨按济水伏见不常,先儒多主其说。 ……恭载乾隆四十九年二月高宗纯皇帝御制《济水考》,原本《禹贡》,证以銮辂所亲见,云: ‘伏见原无定处而无定数也。 ’……蔡氏《书传》云: ‘济水性下劲疾,故能入河穴地、流注显伏。 ’引趵突、阿井为证,盖故时济水所经之道,随地皆泉,即随地皆济,益足为无定数无定处之证。 ”这样,有了帝王的金口玉言,趵突泉建立济渎庙也便名正言顺了。
济水神奇、神秘、神圣。在两千多年之前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记载: “阿胶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瘧状,腰腹痛、四肢酸疼。 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阿胶以阿井之水,入黒驴皮煎炼成胶也。 内经云: 于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合于心,故能入心”。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 “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 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 皆取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 ”中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 “阿井在东阿县,百官舍禁之。 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 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 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故在山东东阿制作阿胶,人们笃信只有用济水熬制才有奇效,所有阿胶厂都有古井说其潜通济水。
随着济水祭祀逐步深入人心,逐渐衍生出独有的民间祭祀形式。 各地济渎庙人们都以祈雨除涝、济渎庙会或家庭婚丧大事前去进香还愿。 据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每岁三月间,远近百姓进香者多密带金银仙佛、银娃金盒之类,乘人不见,抛入池中,谓之抛长生”。 自此济水神在享朝廷祀典的同时,也成为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
民间崇拜如此,历代帝王同样利用庙宇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济水祭祀自舜望祀以教化天下为始,周代列入国祀礼仪,并以人格化的规制来厘定四渎的地位,被视为侯爵受到尊崇。《史记·封禅书》说:“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秦汉以后四渎祭祀逐渐正规。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重新确认济水之源,在庙街扩建济渎庙,正式将祭祀济渎神的国家祀典恢复到济源。 唐代加封四渎,济渎封为清源公,投金龙玉简形成定制,每年举行一次。 唐贞元十二年(796),朝廷鉴于北海在大漠之北艰于祭祀,故在庙街济渎庙之后又增建北海祠。
北宋时期两次加封,济水神从清源公的地位,晋升为清源王、清源忠护王。 到了元代,又加封为济渎清源善济王。 明代以“布衣”皇帝自居的朱元璋代,依古定制修正岳渎海镇封号,济水为北渎大济之神。 清代遣官致祭,又改封济渎神为北渎永惠大济之神。
历代朝廷在不断总结国家山川祭祀发展成果,制定完备的郊庙礼制的同时,也迎合民间信仰的需要,把一部分朝廷祀典推向民间。 在此种风气的主导下,民间地方致祭量大而杂多。《唐国史补》记: “每岁有司行祀典者不可胜纪,一乡一里,必有祠庙焉。 ”济水信仰和祭祀也随之下衍扩散,到处建立济水祭祀庙宇,逐渐形成了济水祭祀文化圈。 现存明代《济渎北海庙图志碑》显示,在祭祀济渎神的洲渊德大殿前,还增设有三渎殿、泰岱庙,形成以祭祀济渎为主、迁延北海、天人合一、四渎同祭的格局,祭祀规格大大超过江渎、河渎、淮渎三庙,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手机:13849531938;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