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王峰||济渎石说(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1-12-10
  主编:非   


“远朝沧海殊无得,横贯黄河自不浑。”
无数次走近济渎,给我无数次不同新鲜的感受。因为故土“济源”的名字,因为一条现实中已远离的河流,因为远古洪荒的赞誉,还是因为骨子里的崇拜与敬畏!不得而知,我也不是第一次写济水,但每次都觉得自己写的不完美,也许这一次也一样,但我还是忍不住自己写一写的欲望。
站在空旷、寂寥的古老园林的中轴线上,南面是高大的山门——清源洞府门。这座宋初创建,明代复修,历经了数百年的战火袭扰,风侵雨蚀,仍屹立在园林的最前沿,是济渎庙的门面。这座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用纯木质叠架而起,飞檐桃角,重翘重昂的大屋顶,仅由并排竖立的四根木柱支撑。远看似乎摇摇欲坠,其实纹丝不动,稳若磐石。宽阔、寂寥的甬道,显得空旷而冷清,展眸细望间,我仿若看到锦帜猎猎,随风招展,皇风清穆,浩浩荡荡,温温蔼蔼气氤氲的皇家祭祀队伍走过来。济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济水流域,孕育和滋养了华夏文明,这古老的园林西行四十余公里,就是上古昆仑的王屋山。济水贯黄河而自清,历曲折而入海的独特个性,凝铸了中华民族含贞自洁、威武不屈的高贵禀性;历代文人仕子对济水的歌咏之作,也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永不凋零的奇葩。
中国古代对天地山川的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春秋时期的济水祭祀规格是和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相并列的。《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这四个诸侯小国都在济水流域东部,任国在今山东济宁,宿、须句东平湖东岸,颛臾在泗水附近。这四个小国共同负责掌管太皞伏羲氏和济水神的祭祀并朝贡中原,可见济水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周代,四渎已被列为祭祀的对象。《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济、曰淮、曰江、曰河。”从这段文字可以得知,秦时,祭祀山水已经成为帝王十分重视的国家典章制度,四渎已经列为祭祀水神的主要对象,其中济水还名列四水之首。从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诏在济水源头兴建济渎庙开始,对济水的祭祀活动逐步升级,四渎先被列为“公”,后又被列为“王”。
恢弘古朴的大殿与古建筑在挑檐上的余光中安静地停留在高处,经过历代的修缮,岁月的风沙没有在它们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倒是园林中一些石像、碑刻布满了沧桑,它们也许是过去战火纷飞的乱世最容易遗留下来的见证,倾述岁月的繁华与沧桑……
甬道的铺路石。我来自上古昆仑的王屋山,见证了浩瀚济水的静水微澜、烟波浩渺。她的源头在王屋山的太乙池,东穿太行,伏地潜行百余里,至济源城北平地双源重发,涌泉而出,西源为龙潭,东源为北海济渎池。济水顺流南行与黄河交汇,三起三伏,曲折东流,终至渤海。“四渎”之中,惟有济水独清,横贯黄河而不浊。她秉性顽强、不滥不竭、济世泽民、品质高洁。自古以来对她的祭祀规模超过了其它任何河流,她推动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她命名的城市有济源,济南,济宁,济阳,济阴。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大多把济水作为修身立业的精神楷模。济水风情最早的诗篇《诗经·匏有苦叶》,其内容表达的是一位待嫁的姑娘站在济水岸边,翘首以盼恋人前来迎娶的心境。诗三章,三言四言五言相间,就近取喻,联类比兴,让今人有幸从中再见三千年前济水畅流的风光和动人的风情。
唐马。我是来自大唐盛世的祭祀石马。见证了大唐的繁华与富强,盛世的繁荣就像我丰满的躯体,就像唐诗的异彩纷呈,就像济渎雏形的百亩甲子形……
“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洑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皇帝崇祀典,诏书视三公。分官祷灵庙,奠璧沉河宫。神应每如答,松篁气葱茏。苍螭送飞雨,赤鲤喷回风。洒酒布瑶席,吹箫下玉童。玄冥掌阴事,祝史告年丰。百谷趋潭底,三光悬镜中。浅深露沙石,蘋藻生虚空。晚景临泛美,亭皋轻霭红。晴山傍舟楫,白鹭惊丝桐……”李颀在《与诸公游济渎泛舟》这首诗里,着力描绘了济水的祭祀场景与泛舟济水的感受。大诗人白居易的《题济水》,堪称描写济水的名篇。诗人用“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来描写济水的丰沛,用“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来赞美济水的源远流长。用“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来歌颂济水的清澈与高洁,把济水人格化为一条品德高尚的河流,让人倍感济水可亲可近。他的另一首《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的最末一首。诗人从:“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交流列四渎,清浊不相伤。”起笔列举了许多或善或恶的人物和鸟兽来诘问上天神灵,抒发了诗人被贬官之后“时属多雨,无以自娱,雨中独饮,往往酣战醉”的心境。诗人以济水起兴,言志抒情,可见济水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
唐代,对四渎的祭祀不但被列为国家典章,而且作了详细的规定。《唐书·礼乐志》记载,祭祀四渎每年一次,并规定了祭器的种类和数量,有详细的祭祀仪式和程序。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加封四渎,“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重新封号后的济水,祭祀活动自然也要更加隆重。当时的祭祀活动,上至钦差大臣,下至县尹县丞,都要参加,而且要按官位级别分别举行祭祀仪式,祭品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可以断言,参加祭祀活动的百姓也是很多的,并且还有各种杂耍、买卖等,只是史书不予记载罢了。
北宋的石勾栏。我是来自北宋的石护栏,与高大的清源洞府门一同进驻济渎庙。虽说我只是一块护栏,却极其精美与细致,盆唇与地袱之间是透空的“万”字纹,其上镂刻卷草、宝瓶雕饰等,是《营造法式》所记的单勾栏。我见证了大宋朝经济、文化、教育是历代繁荣的巅峰,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诗人文彦博的《题济渎》最为满怀深情: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负大明诏旨的赑屃。我是龙的六子赑屃,又名霸下。上古时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治水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让我背起自己的功绩,所以华夏大地上的石碑都是由我驮着。我和龟十分相似,但还是有差异,我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我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所以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我这次驮着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御碑,矗立于明洪武三年。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明王朝的统治,又别出心裁,对济水封号进行了一次“改革”。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颁布《太祖改正岳渎神号诏》。在诏书中,他先褒扬自己的功绩:“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维为治之道,必本于礼。”接着笔锋一转,开始阐述改正岳渎神号的理由:“考诸祀典,如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称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帝,幽微莫测……朕以礼祀神之意,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我见证了济渎被尊封为“北渎大济之神”,由过去的公、王登上了神的尊位。并对济渎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扩建。自朱元璋始,大明先后有七位皇帝颁发过祭祀济渎神和北海神的诏书。
清朝规定,每遇太子继位、寿辰大典、离宫出巡、平暴治乱等大事,都要派钦差大臣前往各地祭告五岳四渎。据《济源县志》载,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离宫出巡,二十七年封孝庄皇后为圣文皇后,三十六年“荡平漠北”,五十八年封孝惠皇后为圣章皇后,以及五十、六十大寿,都曾颁诏并派使臣到济渎庙祭奠济渎神和北海神。康熙和乾隆还分别为济渎庙亲书赐匾“沇济灵源”、“流清普惠”。乾隆不仅为济水提写祭文《巡幸中州祭告济渎文》还有诗作《济水》:潜流原具绝河力,曾到济源源讵曾。三伏何妨三见迭,一通因得一齐称。惟清便浊奚能浊,不易为恒果是恒。南北淮荥纷记载,折中《禹贡》自相应。
济渎庙现存放着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石刻碑碣数十幢,无不在述说济水的辉煌与功德。其中金大定年间的创建石桥记,书法劲健,其拓片曾经出国展览。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写的“投龙简记碑”,笔致雄劲而秀润,尤世人所称道。临渊阁、知春亭、水殿、龙亭、海眼等精巧玲珑,古香古色;曲径通幽,山光水色,相映成趣。透过氤氲弥漫、袅袅上升的烟波,我依稀看到那汹涌奔流的济水,浩浩荡荡东去,奔向沃野万里,奔向田畴千顷,奔向滚滚黄河,奔向滔滔大海。碧波万里之上,千帆竟流,号歌迭起;沃野田园之间,阡陌纵横,贩车走卒;茅屋农舍交错,鸡鸣犬吠,妇孺唤答……
济水,已湮没在滚滚的历史尘烟里,曾漾漾清波的河道早已变成了桑田阡陌,但济水的精神不灭,早已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了,所以,她是一条永不湮没的母亲河。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王峰,河南济源人。2008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中华楹联报》《对联中国》《中国畜牧业》《河南工人日报》《郑州日报》《济源日报》上发表小说、散文、楹联二百余篇副,计一百余万字,作品多次在各类活动中获奖。河南省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济源市诗联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