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顺应自然规则,向内修养智慧

 难得糊塗也糊塗 2021-02-12

一、

世间规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世界,我们能够主导的就是以自身为核心的因素,但是我们摆脱不了外在事物产生的问题及束缚。

比如一个人出生在某种环境或者走过什么样的成长过程,很多情况都是由外界因素决定的,所以我们决定不了这些外在因素,而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面对这些外在因素时的态度。

而面对这一切不以自身意志为转移的状态时,最好的态度就是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因为在抛开自己主观意识的过程中,自然能避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烦扰,也能淡化世间不如意的痛苦。

《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若富贵由我力取,则造物无权;若毁誉随人脚跟,则谗夫得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倘若世间的富贵是由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就可以获得的,那么世间的造物主还有什么权利呢。倘若世间的诋毁和美誉是会随着人们的脚后跟而传播,那么世间的传言就会得逞。

人这一生中,主观的力量无法对抗客观的规律,不是仅仅依靠主观努力就可以获得回报的,所以说造物主的权利,很多时候都大于个人的意志,而人生的好坏更取决于客观规则,包括人生的诋毁、美誉之类的事情都是如此。

人有千算,天有一算,这个世间的好与坏并不会跟随个人的行为而存在。不是有别人诋毁你,你就会真的被当成坏人,更不是你一味贪图美好的名声,最后就能获得好的名位。

当我们衡量人生好坏的同时,则需要摒弃自以为是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则的存在。

而真正的智者,就是身处这世俗之间,尽可能地淡化自己主观意识对于世间规则的调整,以顺应自然的姿态接受自己主观不能改变的事物,同时以高于世俗的智慧,去修养应该修养的方向。

比如说踏踏实实地在一个方向上努力,不要去追求外在的虚妄名声,并且多一些耐心来塑造自身的能力和厚道的德行。

《道德经》之中说过一句话,叫:

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众人都精明审查,我独自懵懂,悠远呀,像大海一样无所止。众人都有所作为,我独自愚顽且鄙俗,我唯独期望和别人相异,而贵养根本。

二、

《道德经》中所说的这个“根本”,其实就是踏踏实实向内在寻求之后的地方。

人生所有的突破首先都是思维认知上的突破,是自己改变向外渴求的态度之后,能够对于德行的奉行的态度,这也是能够改变人生结果和增添福报的机缘。

在明朝时朱宸濠谋反,张忠、朱泰极力劝武帝亲征。

而这个时候王阳明擒获朱宸濠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城,那些奸臣们就大失所望,就在京城散播谣言,而另一面又纵容北军肆意谩骂王阳明的军队,想挑起事端,并且从王阳明的言行失当之中找出理由加以治罪。

若是换做其他人,面对这种主动挑衅的局面,早就怒火中烧了,但是王阳明却没有为这种情况所动,反而以礼相待。

王阳明先命人将城中百姓迁到乡下居住,派老弱体衰之人看守屋舍,然后犒赏前来的北军,后来王阳明又下达指示,告诉百姓说北军远离家乡,生活艰苦,我们应该尽地主之谊对他们予以厚待。

而且王阳明每次外出遇到北军有伤亡时,都会下车表示关心,并且给予财物上的支持,并且予以厚葬,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北军都被王阳明的这种行为所感动。

后来王阳明又找机会在城中为百姓举行祭奠,哀悼亡灵,当声乐响起的时候,北军听到这种凄惨声音,没有不想念家乡的,纷纷表示要求返乡。

北军到来的时候气势汹汹,这种局面是王阳明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王阳明却没有抗拒情绪,而是企图以温情去感化北军,从而化解摆在自己面前的这一尴尬难题。

而这个事件也可以代表人生面对的大多数处境,当不如意的状况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用情绪去抗拒问题,自怨自艾,牢骚满腹,但是,也可以换一种态度,从根源处解决,找到突破口来解决自己改变不了的问题,比如提升自己的德行,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

在这不同的状态之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向内寻求比单纯的企图与外在情绪解决要有用得多。

所以说首先解决自己的情绪,让自己适应需要适应的东西,然后用更好的德行去化解问题,这也是为人生积累福报的根源。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