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才女(38)冼玉清,港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金色年华554 2021-02-12
民国才女(38)冼玉清,港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冼玉清是岭南大学教授,文献学家、诗人、画家,人称:数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

1895年,冼玉清出生于澳门的富有之家,幼年在香港度过。她13岁入私塾读书,启蒙老师是在省港澳享有声誉的陈荣衮,陈和康有为是同科举人。他典型的儒家思想和教育救国的理念、道德观和人生观给了冼玉清终生影响。冼玉清后来到香港圣士提女校习英文,1918年转至岭南大学附中,1920年考入岭南大学,1924年毕业后留校任中文系教授。1927年任岭南大学文物馆馆长,终生服务于岭南大学。

二十年代,冼玉清在北平进修期间,结识学界名流陈垣、马衡等人,他们曾力邀她到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讲学,但是她决心服务桑梓,毅然回到岭南。那时候,岭南大学对冼玉清是非常重视的,分配给她一栋独立的小楼做居室,陈三立亲自为她的书斋题名为“碧琅玕馆”,陈寅恪为她题对联:春风桃李红争放,仙馆琅玕碧换新。父子两代都和冼玉清结下深厚的友谊。

冼玉清终生未曾婚嫁,青年时代她就立下誓言:“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决心终生献身教育事业。1938年岭南大学被疏散,冼玉清回到澳门的家。当岭南大学迁至新址的消息一出,她立即告别安逸的生活,冲破重重关锁,奔赴设立在桂林的新校。

解放后,冼玉清继续在岭南大学执教。1950年,陈寅恪一家来到广州,就职于中山大学,给形只影单的冼玉清带来很大的慰藉。两家人来往密切,这是知音之间的互相欣赏,互相认知。1952年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合并,让两家人的来往更为便捷。

1955年,冼玉清被人诬陷为到香港送情报,遭到审查。原来青年冼玉清决定终生不嫁后,父母怜惜她日后会孤苦伶仃,就给她留下一笔不菲的遗产,放在香港,所以她会定期赴港领取利息。后来事情虽然搞清楚了,但对她的打击很大。也就在这一年,中山大学进行整编,冼玉清被迫退休。这对一个视讲台为生命的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让冼玉清很长时间都难以接受。她离开讲台,是心有不甘的,1956年她回香港时,曾有两所大学高新聘她任教,但她拒绝了。因为她心系岭南。

1963年冼玉清患乳腺肿瘤,她申请去香港探亲治病,得到批准。冼玉清在香港有很高的声誉,到港后,她一边看病,一边给广东有关方面写信,要捐出自己积蓄的10万港币给祖国。1964年,自感时日不多的冼玉清立下遗嘱,将遗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给自己的亲人,一部分留给国家。她是这么分配的:50万捐给国家,1万8千元分给亲属。在岭南大学数十年,她以“吝啬”出名,一贯生活简朴,节俭有度。1964年10月冼玉清回到广州,不到一个月时间,办完了捐款事宜。1965年10月2日冼玉清逝世,享年70岁。

遗憾的是广东统战部竟不知冼玉清捐赠的事,直到1974年此事才从香港传回广东,那时冼玉清已去世9年。捐赠的股票市值已经近140多万港币。可是遗嘱执行人称股票早已经售出,只剩下33万多元。广东省实际收回的就是这个数,加上她在世时捐的10万元,共计43万余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冼玉清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日月可鉴。

冼玉清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甚丰,如《广东女子艺文考》《广东鉴藏家考》《广东文献丛谈》等等。可惜她无儿无女无继承者,辛勤创下的文化财富竟逐渐被岁月淹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