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年第一天解锁《五牛图》背后的故事

 读书耕云种月 2021-02-12

牛年看“五牛 ”!

今年央视《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特别节目《国宝回家》现场展示一件流失海外后重回祖国怀抱的文物——《五牛图》,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亮相春晚的这件国宝:

《五牛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也是现存较为古老的纸本中国画之一,堪称“镇国之宝”。

相传,《五牛图》是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五牛一字排开,一俯首含草,一翘首仰望,一回首舔舌,一漫步踱行,一荆棵搔痒,可谓“曲尽其态”。若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观察,万不会涉此题材。整幅画面除一株荆丛外,别无其他补景,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难怪元代画家赵孟頫:“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也。”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五牛图》)虽着色取相,而骨骼转折筋肉缠裹处,皆以粗笔辣手取之,如吴道子佛像衣纹,无一弱笔求工之意,然久对之,神气溢出如生,所以为千古绝迹也。”

古人画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

韩滉兄弟原有9人,其中7人在安史之乱中丧生,余者仅剩韩滉、韩洄二人,当时在朝廷为官的也只有韩滉一人。他也许是想用牛的忠诚来暗喻自家兄弟对国家的忠心,因其四兄弟都已不在,所以前面4头牛皆做散逸之状,只有第5头牛神情庄重,头上还有精致的红络头,似乎借用了陶弘景画牛明志的典故,表明这是一头仍在出力的牛。

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卖与香港汇丰买办吴蘅孙。吴氏收藏一段时间后,由于经营不善,濒临破产,于1958年欲将此件珍宝拍卖。此时,国家收到一位香港爱国人士的来信,说《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并将被拍卖,但是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元,他无力购买,心急如焚,希望政府能出资收回国宝。

读完信后,周恩来马上作出了指示:

· 第一,立即派专家赴香港对文物进行鉴定,若为真,不惜一切代价购回;

· 第二,为确保文物安全,要选派可靠的人专门护送回北京;

· 第三,文物到京后,交由条件好的文物单位妥善保管。

在“不惜代价,抢救国宝”的批示下,文化部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为韩滉真迹。经过多方斡旋,这幅一千多年前的稀世珍宝最终以6万港元买下,并拨故宫博物院收藏。

当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打开这幅画的时候,画面已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纸张也有一些破损,在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修复的技术,直到1977年这件国宝《五牛图》才得到了完整的修复。

1977年1月28日,几经波折最终赎回的《五牛图》被送到了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整幅画作的修复工作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亲自主持。根据《五牛图与孙承枝》一书记录:修复专家孙承枝手接《五牛图》后,心情凝重、寝食难安。数日之间,图卷陈于几案,不曾妄动。他借助放大镜反复探查,潜心思索,寻求最佳修复方案。

残损《五牛图》的破洞太多,修复的关键是补洞。

经过百般挑选,他选择的是一种故宫旧藏的年代久远、质地和颜色与原画相仿的画纸。选定纸张后,他运用精湛的技术将数百个洞粗略修补好。

破洞修补前后对比

终于能从肉眼识别这是画后,孙先生便开始了清除杂质的环节。

纸怕水湿,这是大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更何况一张墨彩淋漓的古画?一般人绝难料想《五牛图》正是用水去污除垢的。白水浇上去,黄汤流下来,孙师傅用排笔蘸热水反复刷洗画面,水色清明之后,画面破损虽然依旧,其纸色、墨彩、印鉴、题跋却已焕然一新,灿若明霞。

清理干净后,该揭纸了。

《五牛图》旧裱共有四层。两层背纸很快揭去,再揭命纸,可就费事了。命纸与画心直接粘连,起着保护画心的作用。揭除命纸时若稍有疏忽,或揭掉半层画心;或掉粉掉色;或揭得厚薄不匀;或揭伤画面;还有的揭完命纸,画心粘在案上起不了台,或勉强起台而支离破碎,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孙师傅揭除《五牛图》时可谓是慎之又慎,加意小心。他先用镊子轻轻地、一点一点地揭起命纸,有时还得靠手指揉搓,以中指触觉掌握力度轻搓慢捻,搓捻成极细的小条取下,不伤画心,不留屑片,完满无损地过了这一关。

《五牛图》这样一幅不大的手卷,仅只揭除这一张命纸,孙师傅足足用了五天。

画芯处理好后,重新托上命纸,孙师傅开始全色。这个环节极考验修复技艺,颜色得匹配,线条得逼真,画面中因破洞造成的断笔,需要接笔。这要求接笔人对画家笔法有深入了解,知道笔意来龙去脉,等于和艺术家一起创作。没日没夜一笔一划耐心上色,这冷板凳不是一般人坐得起的。

最后孙师傅又以原来的装裱式样对画进行了装裱,前后共用了几年的时间这幅画才算修复完成。

修复好的五头牛是这个样子的

《五牛图》修复完毕后,无论是从正面、两侧还是背面观察,都难以发现被补救的痕迹,如此巧妙的补救手法,完美反映出了孙先生的精湛技艺。恰恰是孙先生的“妙手”,最终能令名画《五牛图》回春,为我国文物修复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不得不说,这些文物修复工作者们,的确值得我们尊敬与爱戴,因为就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才是真正的“国宝”。

小编也借这幅《五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