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山水诗《别云间》赏析

 一君木子 2021-02-13

一君木子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评析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该诗是诗人在故乡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被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诗人最终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诗起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注释

   云间:上海松江区是作者家乡,古称云间。南明永历元年(公元一六四七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三年:作者自南明弘光元年(公元一六四五年)起,参加抗清斗争,至南明永历元年(公元一六四七年)共三年。其间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

 羁(jī)旅:文中意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羁,从网,从革,从马。合起来表示用皮革制成的网络来把马络住。

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锺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泉路:即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韵译

三年东走西荡居不定为的抗清,

今日兵败被俘成为囚徒入牢笼。

无限美好的河山失陷令人伤泪,

谁还再敢说地广人众宽阔天庭。

如今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

一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情沉重。

待到不屈的魂魄归来的那一日,

手挚灵旗在空际再把河山看重。

赏析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瑗公、师陈卧子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作者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顺治三年,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别云间》就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