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文野 2021-02-13

又一年春节将至。今年生在二月的春节可谓是难得的“暖春”,就连淮北的部分城市都有气势汹汹冲破20℃的势头。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终于要跟2020年罕见的严冬Say Goodbye了!多少人曾在这个泼水成冰、被中国气象局点名过的冬日里,在寒风中直呼“冻成狗”,就有多少人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春节丢脱掉自己的秋裤。

01 从一颗橘子看气候变化

今年的“寒冬”与已经要来的“暖春”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事实上,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幅度相比于这些时不时出现的小骚动,可能会更令你吃惊。不信?

有文为证↓↓↓

《晏子春秋》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春秋时期我国橘树只能正常生长在淮南地带。唐代李德裕曾在《瑞橘赋》中言:“魏武植朱橘于铜雀,华实莫就,乃吴人未格之兆也。”又道:“清霜始降,上命中使赐宰臣等朱橘各三枚,盖灵囿之所植也。”

可见曹魏时期移植于铜雀台(今河北邯郸)的橘树还无法结实,到了唐朝中后期,同在淮河以北的都城长安便能种植橘树、结出硕果。

植物生长需要适宜条件,若秋冬温度太低,橘树便无法成活。前人留下的诗文,反映出中原的气候环境在不断地变化。

气候变化仅仅导致自然景观的改变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它还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甚至影响着人类文明与王朝的更迭。我们或许能够从环境气候学的角度,重新了解这数千年的风云变幻。

02 你以为我沉迷筑墙?其实都是被逼的

说到明朝的工程建设,就不得不提到明长城。

明代是古代修建长城最后的高峰期,也是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明长城全长约8852公里。

这种大工程毕竟劳民又伤财,皇帝要修建长城,倘若不是不太正常(譬如患个“修墙癖”啥的),就必然得是事出有因,换句话说,是被北方边境农牧民族的战争逼出来的。

明中期我国正经历一次小的冰河期,靠草原吃草原的游牧部落发现天冷了,闹旱了,草难长了,牲畜也莫得吃了,只好南下侵略抢占更多资源。

明朝中期有记载的农牧战争超过200次,平均每年2.19次。战乱如此频繁,怎么办?土木堡*的丑事儿是个活例子,屁股底下的龙椅仿佛都摇摇晃晃,皇帝一拍脑袋:修长城吧!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北伐瓦剌,因情报失误兵败,遭敌军俘获)

所以,明朝的温度变化、战争频次和修建长城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关联性,修建规模较大的时期,恰恰集中在气温长时间下降的趋势中,或是短时间内气温范围的低值区。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图|明代气候冷暖变化与游牧部族南下频次对比图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图|长城修建与气温变化对比图

放眼更长的时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章典教授更详细地比较了唐朝末年至清朝末年间的战争数量与中国陆地温度变化趋势,发现:

战争数量与气温显著负相关,冷期发生战争、朝代更替和全国范围动乱的频率明显更高。

通俗点讲:打仗,那都是冻出来的!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图|公元800年以来温度距平与战争频率(最上图中蓝紫色线为总战争频率,其余线条分别代表某些特定类别的战争;温度距平图记录了两位学者得到的结果)

请特别注意图中的阴影区域,其中最显著的三次战争高发期分别出现在14世纪、17世纪和19世纪,恰好是气候转冷或温度的低谷期。

据统计,唐末至清末期间,全部的全国范围动乱和85%以上的改朝换代都发生在寒冷期!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图|唐末至清末的朝代变迁与全国范围动乱统计

03 你知古今兴衰,可晓世间冷暖?

公元前209年,一队赴命的征夫被滂沱的大雨困在半途。连日的大雨耽误行程,早就让他们误了时间。偏偏公司还不遵守劳动法和刑法,开除旷工者不靠解雇靠杀头。

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几个被迫旷工的工人听到不远处的祠堂里传来狐狸叫,那狐狸居然还会说人话:“大楚兴,陈胜王。”惶恐之际,他们索性信了这是天命,没过几天干脆撂挑子造反,没想到一呼百应,几拨人两三年掀翻了这个叫“大秦”的无良公司……

(此故事改编自《陈涉世家》,如有雷同,不是巧合。)

始皇帝憧憬万世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一场连绵大雨成了大厦倾覆的导火索,这个“天命”来得倒是颇有戏剧性。从前帝王家尤信天时,难道凭一场大雨就能浇毁多少代秦王打下的基业?

王朝兴亡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吗?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以时间为脉络,以王朝起末为分界线,详解了不同朝代的气候特点。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图|挪威雪线高度(实线)和中国近5000年以来的温度(虚线)变化

粉色和蓝色区域分别代表公元前2000年前后至公元1900年间,四个相对温暖和四个相对寒冷的时期。

四个温暖期大致对应的历史朝代依次为夏朝至西周、两汉、隋唐、明朝;寒冷期大致对应了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与辽宋金元、清朝。总的来说,处于温暖期的王朝相对更稳定且繁荣。

六个绿色箭头则指示了六次比较显著的温度突降低值,而与这六次温度突降接近的时间里,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分别是:

①周代商而立(约公元前1046年);

②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与楚汉之争(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2年);

③汉末动乱(约公元184年—公元220年);

④辽朝覆灭与宋金战争(公元1125年及此后数年);

⑤元末红巾军起义(公元1351年—公元1367年);

⑥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清战争(始于公元17世纪初,持续数十年)。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上,因而非常依赖自然环境,以农为本的社会在气候变化的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历来中原王朝政权面临的两大威胁便是内忧与外患,前者以农民起义为主,后者则以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甚。而这些威胁,大多在寒冷期集中显露。

人类在冷期面临的危险并非直接来自低温,虽然灾害可能增加,但生活毕竟不像灾难片一样夸张,电影《后天》里那种气温骤降,几秒钟吞噬人命,连旗子都冻得下垂的情节倒是没上演过,几度的温度波动完全在人可适应的范围。

重要的是,寒冷期通常对应着降水减少、天气干旱,粮食等物资大幅减产,百姓生活困苦更容易激起农民运动。

与此同时,几乎完全靠草原生活的北方少数民族可能面临更窘迫的环境,在生存压力下向南进攻以掠夺资源。

战争高峰的出现和朝代更迭的发生一般略滞后于气候变化,因为暖期积累的农产品和其他财富可以在短时间内协助人民渡过灾荒并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并不会因严寒突袭导致社会立刻变得不稳定。

而一旦寒冷持续时间过长,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也随之显现。

04 气候移民是电影也是历史

战争动乱只是气候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外在表现之一。在千年尺度上,我国气温整体呈下降趋势,伴随着人口中心逐步由高纬转向低纬地区,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在更小的时间尺度上则表现为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向南扩张,暖期南方农耕民族向北扩张,游牧民族向更北端迁徙。

以唐末寒冷期为例,此时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政治中心南迁,游牧民族势力南下,下图即反映了这段时期地图的变化。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图|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汉族及游牧民族控制区域的变化

这种“顺天时而动”并非古人专利。在现代,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增加导致许多人被迫迁徙、离开家园,他们也被赋予了一个特定的名词:气候移民。大家或可从《后天》、《2012》等著名的灾难片中小窥其境。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图|电影《后天》海报

结语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朝代更迭、人口迁徙大都集中发生在较为寒冷干旱的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文明的影响可见一斑。古语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站在环境气候学的角度气候变化未尝不是历史的镜子。

气候变化曾令“多少楼台烟雨中”?——用环境学解读历史

参考文献与图片来源

[1] 封面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微

[2]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SWppo6vCOLLCC=4031218120&appid=s3rd_op398&s=op398

[3]http://mp./solar/a545663720516

[4] 同杨阳. 长城与草原威胁——明代农牧战争,长城修建与气候冷暖变化的关系[J]. 青海民族研究, 2019(4).

[5]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01).

[6] 章典, 詹志勇, 林初升, 等.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J]. 科学通报, 2004, 49(23).

[7]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28(04).

[8]布雷特·辛斯基, 蓝勇, 刘建,等.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18(02).

[9]山克强. 历史朝代兴替的气候冷暖变化背景[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10]https://www.sohu.com/a/223781296_313170

[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932957445442465&wfr=spider&for=pc

[12]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440104210/

责编/美编:渡鸦

校阅:夕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