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六:东晋的道教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2-13

中国道教之六:东晋的道教

(1)《灵宝经》的制作及其道法
  东晋哀帝年间(362-365 年),江东天师道(五斗米道)盛行,出现了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为主的道教经箓派。道教经典的出现与佛教的不同之处在于,佛教的经典可以向西域和印度求取,通过翻译引进,而道教经典无可借鉴,它要靠方士假托天神降授的形式来制作,往往需要改造前代的道家、医药、方技著作,谶纬符图,以及佛教的经戒。东晋以前的道教经典虽为数不少,但由于魏晋道士珍秘其书,不肯轻易示人,因而传世之作较少。而东晋以后新出的道经则多有流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即道教的所谓"三洞真经"。《上清经》出现于东晋中叶以后,由杨羲、许谧,许翙等共同造作。他们在京都建业(今南京)和句容茅山中的雷平山设立了乩坛,以扶乩为手法,假托" 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 下降,授以经法。杨羲为乩手,又是记录,即所谓能" 通灵接真" ,达神仙意旨的人。杨、许以扶乩手法假托" 众真降" ,造作大量经书,形成了以《上清大洞真经》为经典的上清经等。

  这些经书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真诰叙录》中所说的《上清经》、《黄庭经》等;二是《云笈七签》中所说《太上宝文》、《八素隐书》等;三是《茅山志》中所说的《太上三天正法经》等。东晋末至刘宋,《上清经》开始在江东广泛传播,在各朝道士的传抄过程中,不断有人伪造窜益,至南朝时,上清经典已多达一百数十卷,其中以《上清大洞真经》引卷最为重要。
  《上清经》的问世,是继葛洪之后道教神仙方术的又一次汇辑,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步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豹水怪等道术应有尽有,但以存思守一、诵经念咒为主(不主金丹术)。《上清经》的问世与传世,在道教内部开创了茅山上清派。上清派认为天地之间与人体之内,到处都有神灵居住,诸神或飞行于上界掌握生死簿录,按时司察人间善恶;或镇守于人体各部位关节(尤以三丹田之神最关紧要),开生门塞死户,调气生津,固精安神。学道者如能了解这些神灵的名号、形象、服色、居处、职司、僚属等等,坚持在心中思神念真并与诸真神交感,配以诵经、念咒、服气、叩齿、咽液等术,就能感降外神入镇体内,或保固体内真神镇身,安魂和神,调节机能,内保脏腑,外却邪灾,治病长生。其上者甚至可以招致仙官前来接引,飞升上清,削除死籍,成仙成神。该派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各代,与天师道、灵宝各派并行于世,至元代归并于正一派。

(2)杜子恭道团与孙恩起义
  杜子恭道团是东晋最有影响的五斗米道组织,由五斗米道世家钱塘杜氏家族首创。假托张鲁授命,是汉末五斗米道的翻版,其章书符水治病济世的方术,以阳平治为首的祭酒统民制度,道民交纳五斗米的义务等,均未变化。
  不同之处仅在于杜子恭道团的信奉者已不再限于普通民众。《宋书》的编者沈约,其祖上吴兴沈警一家" 累世奉道,并敬事子恭" ,他在《宋书》自序中追述当年" 钱塘杜子恭有道术,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再三之敬"。《道学传》与《洞仙传》说东晋名流谢安、桓温、王羲之、陆纳、桓冲等人皆与杜子恭有来往。
  杜子恭大约死于东晋孝武帝末年,接替他掌教的是另一奉道世家琅琊孙氏。孙氏为晋初孙秀之后,寓居侨姓士族聚集的会稽,但门第较低。孙泰掌教后,一方面积极在下层民众中传道,另一方面继续向上层社会扩展势力。
398 年孙泰卷入东晋统治集团的内讧而被杀,其侄孙恩便利用道教组织于399年起兵为之复仇,虽然响应孙恩起义的谢鍼等人多是东土士族,但数十万义军的基本群众是不堪重赋的普通道民。402 年孙恩兵败赴海自沉,妹夫卢循率众转战广州,于410 年失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