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欢迎收看本期精彩内容! 1944年1月28日,苏联人的大规模反攻“势如破竹”,面对来势汹汹的苏军“钢铁洪流”,德军占据下的“切尔卡瑟突出部”,虽然只是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但它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犹如德军在苏军乌克兰第一,二方面军中间打入的一个楔子。 而苏军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进军的先机,他们已经决心拔除这个“心腹大患”。按理说,德军当时已经无力阻挡苏军的定点进攻,他们应该主动放弃这个突出部,毕竟对于已经全面处于防御状态的德军来说,拉平防线才更有利。 但是,希特勒却下了一道死命令:死守“切尔卡瑟突出部”。因为这个“战争疯子”还幻想着未来能以这个突出部为跳板,再次反击苏联。由于希特勒的固执己见,曼斯坦因也是无可奈何,他只能下令德军死守“切尔卡瑟突出部”,结果却迎来了一场最悲壮的“惨败”。 苏军将“切尔卡瑟”成功合围,希特勒急令援军驰援,却纷纷铩羽而归。 时值乌克兰冬春之交,雨雪不断,泥泞道路根本不适合军队大规模集群作战。切尔卡瑟的德军也认为苏军在天气解冻之前,他们并不会发动攻击。但苏联人却给了德国人一个“意外”,苏军故意选择在这个最糟糕的时节行动:因为敌人最松懈的时候,才是突袭效果最大的保证。 于是,以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为首的苏军精锐部队,很快神不知鬼不觉,迅速完成了“切尔卡瑟突出部”的合围。“切尔卡瑟口袋”内一共有德军近6万人,他们已经被两倍于己的苏军围了个水泄不通。切尔卡瑟德军的指挥官是施特莫尔曼将军,“维京师”是包围圈内唯一的装甲师。 “切尔卡瑟突出部”被围的消息传到希特勒那里,希特勒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决策,而是继续严令切尔卡瑟的德军固守,并命令曼施坦因组织精锐装甲部队前去解围。曼施坦因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第三装甲军团的第一,十六,十七装甲师,还有党卫军的“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 曼施坦因起初的战略方针并不仅是解围,而是要寻机重创苏军的“锋芒”,尽最大可能去消灭苏军前线的有生力量。为了解救被困的切尔卡瑟德军,从2月10日开始,德军的各支援军也是异常卖力。 但是,前线的情况比德国人预料的还要更糟!各路援军均被优势兵力的苏军所阻击,虽然德国援军们连续突击,却不能前进一步,他们不仅没能靠近切尔卡瑟,甚至差点连自己也搭进去了。 例如“希特勒警卫旗队”师,作为一支德国精锐部队,在突击时已经流尽最后一滴血:打得仅剩下3辆坦克和4门突击炮。为了避免解围不成,反倒“全军覆没”的结局,最后各路援军都被命令紧急后撤,回到后方休整。曼斯坦因高估了手中仅有的军力,最终援军纷纷铩羽而归 待援希望彻底破灭,施特莫尔曼将军:兄弟们,我们包围圈外见! 救援的最后一线希望“灰飞烟灭”了,“切尔卡瑟突出部”的德军只能靠自己了。包围圈内的施特莫尔曼将军在2月15日时,接到了曼施坦因发来的电报:“救援部队已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短短一行字,却几乎是在判施特莫尔曼和他手下6万人的“死刑”。 极为沮丧的施特莫尔曼将军将电报默默放在一边,他沉思了良久,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把这6万人安全地撤回后方。可是时间已经很紧急了,最后他果断决定把突围时间定在:1944年2月16日晚23时。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突围,首先是因为2月16日那天地面冰冻有利于行军,其次是当天还有暴风雪,能见度仅10-20米,在深夜时德军可以隐蔽突围。 施特莫尔曼将军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在下属们看来,这位将军也从来没有丝毫架子,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指挥官。而这位将军也尽量将突围计划做到万无一失,因为他不想丢下任何一个人,大家都能全身而退,如果必要的话,他宁愿自己一人留下。 于是,施特莫尔曼把自己的部队分成两个梯队,第一个梯队由“维京”师,第72步兵师和B军集群组成,这些精锐部队担任突围先锋,率先在苏军“铁桶般”的包围圈内打开一个缺口。而其他三个师则组成第二梯队迅速跟进,同时第二梯队也担负着后卫重任。 在突围当晚,“天公作美”按时下起了暴风雪,能见度和预料的一样,可视距离只有10到20米左右。施特莫尔曼将军指挥部队准时开拔,为了此次突围行动的隐蔽性,甚至连常规的炮火覆盖都被取消。 施特莫尔曼将军却没有跟随先头部队一起行动,而是选择和后卫部队在一起。不过,令施特莫尔曼十分难受的是:他们突围时不仅要丢弃了所有火炮辎重,还要忍痛放弃大约两千多名重伤员。这些伤员和少数志愿陪同他们的军医,一起静静等待苏联人的到来,他们前途未卜。 施特莫尔曼将军在突围行动正式开始后,他整了整自己的服帽,然后平静地对大家说:“兄弟们,我和你们在一起,包围圈外见!” 历经血雨腥风,纪律性拯救了他们,四万德军成功逃生。 切尔卡瑟德军突围的方向是西南的雷祖卡,但苏军已经在这个方向布置了五道封锁线。虽然德军突围前尽量做到隐蔽行动,但双方的交火还是很快就爆发了。在那个暴风雪之夜,苏德双方士兵掀起了腥风血雨,一方是为了活命,一方是为了全歼对手。 苏军发现突围的德军后,他们开始向德军突围方向倾泄大量炮火,面对绝对优势兵力的苏军,突围的德军被迫向着南方偏离。担任先锋的德军部队在经过一系列厮杀后,已经几乎找不到一支成建制的部队了,黑暗中各个连队的士兵全混杂在一起,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活着跑出包围圈。 2月16日早上6点,突围中的德军终于到达了一片开阔地,有些人兴奋不已,认为已经突出了苏军的主力防线了。但结果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很快,苏军密集的T34坦克和骑兵从地平线上冒了出来。 在开阔地带,德军此时已经完全是待宰的“羔羊”。德军车辆在攻击中燃起熊熊烈火,在一片混乱中,苏军坦克直接冲进德军人群中。苏军坦克手尽量不开火射击以免误伤,他们只是肆意碾压着已经混乱不堪的德国人。 而苏军骑兵跟在坦克后面,追逐着逃散的德军士兵,挥动战刀猛砍猛杀。眼看就要变成单方面的屠杀了,德军却已经不存在任何战斗编制,所有德国官兵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动性,他们临时组成战斗小组,吃力地抵挡着苏联人的进攻。 2月17日中午时分,幸存的德军官兵终于跑到了格尼洛伊季基奇河北岸。只要渡过这条宽30米的河,就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安全地带了。但是河上没有一座桥,苏军的炮火已经覆盖到了河岸边,落魄的德军官兵只有一个选择:游过去! 当时气温极低,但为了能活着回家,德国士兵们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跳入河中,拼命向对岸游去。一般从军事常识上来看,在“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只要军纪稍微差一点的部队,是很容易迅速崩溃的。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德国士兵虽然都在“仓皇而逃”,却没有自乱阵脚。他们虽是侵略者,不过求生的本能和纪律,却让他们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和组织力,这一点是值得客观肯定的:德国士兵们带着简陋的救生工具,会游泳的帮助不会游的,强壮的帮助体弱的,甚至伤员也都被强壮的士兵抬着游过河。 许多德国军官自发地维持岸边的秩序,士兵们的纪律性最终挽救了他们。但也有很多人(大概几百人)因体力不支,沉入了河底被淹死。傍晚时分,苏军最后一次封闭了包围圈,但“切尔卡瑟突出部”被围的6万德军,最后竟奇迹般地有4万人成功脱险。 施特莫尔曼将军自己却“留下”了,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此时,德军高层终于可以感到些许安慰:这场战役没有变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苏军后来打扫战场时,沿着德军突围的路径,到处都躺着德国人的尸体。在一块战况惨烈的高地上,苏联最终发现了德军指挥官施特莫尔曼将军, 他静静地躺在那里,战死时手里还紧紧握着一支步枪,身上的制服也是血迹斑斑。 ![]() 而在这位“自愿断后”的德国将军尸体旁,横七竖八躺着很多维京师后卫营的士兵尸体。这些士兵当时可能企图以全部阵亡的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将军能成功生还,但结果他们还是功亏一篑。望着眼前这个凄凉的场景,在场的苏联人都黙然许久。 最终,施特莫尔曼将军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苏军科涅夫大将下令以军礼厚葬施特莫尔曼,苏联能给予敌方指挥官这种特殊礼遇,在苏德战争中是极为罕见的。作为一名军人,施特黙尔曼无疑是尽职的;但作为一名二战德国军人,他却不幸成了希特勒手中的“牺牲品”。 |
|
来自: 冬不拉拉 >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