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上课发言就是参与了吗?

 四地闲夫 2021-02-14

某次听课时发现,该班40多名学生中,有一多半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学生发言多次。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全程茫然、漠然,既不知道其他同学在干什么,也没有兴趣知道;而在某个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的只是少数,交头接耳或干其他事情的居多。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同样,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众所周知,知识的获取要靠主动接受和建构,这是内生动力和内在引力的作用;从外面把知识硬塞到大脑中去,遭遇的往往是抵抗和阻力。“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这句断言,并不为过。

有人说,不就是强调参与吗?好办,想办法让学生多发言!在课堂上发言就是真正的参与吗?

《现代汉语词典》将“参与”解释为:“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即“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具体到学生课堂发言,显然是加入了教学活动,参加了教学疑难的讨论,是很明确的参与,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如果学生只是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很少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呢?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只不过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呢?教师不断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结果却是把学生引到指定的框架,认同预设的答案呢?这样的发言算得上真正的参与吗?

依我看,这只能算行为参与,还不能称之为思维参与。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首先要看学生是不是主动、积极,因为有迫切的自我需要而参与进来,如果是外界指令则不能算在内;其次要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就是说要看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三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有没有与教师、与其他同学形成良性互动;四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也就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在学习过程中智力、情感等发展情况如何。

曾对两位教师的语文课作过比较。一节课讲《紫藤萝瀑布》,教师提了近30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回答得也不错,但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另一节讲《皇帝的新装》,老师展示了一段“皇帝悔过” 的动画片,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又及时让学生口头作文:“想一想皇帝回宫后会怎么办?” 虽然由于时间比较紧,学生的口述不尽如人意,但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更关键的是全体学生都在深入思考,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想、做、说的机会,提供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让他们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质疑、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