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的升级

 德寿堂图书馆 2021-02-14

我接触中医,是从小儿推拿开始的。那时候女儿三岁,我拿女儿练手,逐渐会了小儿推拿。
我正式自学中医,是从伤寒论开始的,那时候女儿刚刚上小学。除了学习伤寒论,还时不时看一些其他的中医书,漫无目的乱翻,包括黄帝内经也读过。
现在,女儿已经高中毕业了。一晃儿,我在自学中医的路上已经走了十几年了。
这一路上,大部分时间是迷迷糊糊的。
记得家里有几本学中药的书,是现代人编写的,与中医教材类似,我时不时的翻一翻。书上说鱼腥草、北豆根化痰止咳,有几次我咳嗽有痰的时候,就买来鱼腥草片或北豆根片吃。可不管是鱼腥草还是北豆根,都不起作用。我很迷茫,不知道为什么。

看中医网站的帖子,常常有某病用某方子,其效若神。可我遇到这个病,用这个方子的时候,却啥效果也没有。
还记得有一次看倪海厦先生讲课,看到倪师讲芍药甘草附子汤治静脉曲张。恰巧我老爸小腿有静脉曲张,我极力的说服一向不相信中医的老爸喝这个方子,结果喝了之后不仅小腿上的静脉曲张没有消,连大腿上也出现静脉曲张了,害的我被老爸埋怨了一通。我以后讲中医有多好,老爸再也不信了。
懵懵懂懂几年后,接触了方证一派。记得初接触时,不亚于跟着江南七怪学拳脚的郭靖见识了丘处机的风采,那一个惊艳,天下还有这么厉害的功夫!
所以有几年,我很痴迷方证,黄煌、刘志杰等方证大师的书买了不少,日本汉方的书也一本本进了我的书橱。
日本汉方医学,把伤寒论里的什么症状用什么方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出了一派单纯依据症状来套方子的医术。什么阴阳啊,五行啊,五脏六腑啊,他们认为太玄,不实用,都被剔除了。
学了几年方证以后,又有新的迷糊出现在心里。方证派有个特点。这个特点是从症状直接给出方子,中间的机理往往言语不详,像是放在个黑匣子里。所以治好了也讲不清为什么,治不好也不知为什么。
学中医学了半天总不能糊里糊涂的,对吧?
中医的密码在哪儿呢?我琢磨过《辅行诀》里的五味,也没整明白。
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好像把道理都讲明白了,可面对患者的时候,一气周流也不能得心应手。
学中医的那些年,感觉自己是在爬山。每年都爬高了一截,可抬眼望去,周边还是雾霭茫茫。往上的路径也被云雾遮住,不知该如何走。

学伤寒论时,经常会看到有些老师批评温病,譬如倪海厦就经常摩擦一下温病医生,所以我也想当然的尊伤寒而贬温病。这也造成了我学中医多年后才读温病的书。
读了温病的书后才发现自己读晚了。温病是另一番天地,它弥补了很多伤寒的不足。学习了温病后,发现自己会治的病变多了。
朱进忠老先生的书,给了我另外一个升级。读朱老的《中医临症经验与方法》时,我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高手。
朱进忠老先生是体制内的名医,所以医院里西医和中医搞不定的许多疑难病,都交给了朱老。朱老的这本书里,就记载着他是如何把这些病给治好的。如何治好的呢?原来,所有的病在朱老眼里都归到正邪、虚实、阴阳、脏腑,以简驭繁,针对病人的虚实正邪、阴阳脏腑治疗,病自然就好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中医的真谛,抛开病名的假象,探究身体的本原。

我学中医,在学脉诊上下功夫比较多,心得也多,很长时间诊病都靠脉诊。
其实,舌诊也很重要,不过因为我舌诊水平差,所以用的少,甚至常常忘了看患者的舌头。后来,受到韩老师和淼叔的指点,才逐渐增长了舌诊的知识,也重视起舌诊来。再后来,因我调到了北京工作,离亲人远了,给她们看病,没法把脉,通过微信看舌诊头照片就成了主要诊病手段。看舌头开方子,有时候效果也不错。
打仗要先了解敌情,脉诊和舌诊是了解敌情的重要手段,要会治病,一定要过了这两关。
很多中医爱好者迟迟过不了这两关。
这么说有的朋友或许不认可。是的,大多数人觉得脉诊很难学,可舌诊不难啊。舌头一眼看去,清清楚楚,舌苔啊,舌质啊,什么颜色,厚啊薄啊,一目了然,有什么难的呢?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后来听韩老师和淼叔讲解才知道,舌头可以提供这么多信息啊,我原先对舌诊的了解太肤浅了。(关于舌诊,我想有时间的话专门写文章分享)
那怎么才能把脉诊和舌诊学的差不多呢?功夫在诗外。这不是说练习不重要。练习很重要,但练习只是提高手感(脉诊),不能让你读懂脉和舌。打个比方,得到情报很重要,读懂情报是关键。

怎样才能读懂情报呢?要读懂情报,需要对传统中医的那些理论有一定深度的理解。换句话说,只有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准确的解读情报。对于医者来说,对理论理解的越深,对情报分析的也就越透。
这个话不难被大家接受。打个比方,我和一位书法家同样看到一幅书法,我的反应是这幅字写的真好看。书法家则可以从其中看出作者的功力、境界,甚至情绪、精神。为啥有这个区别,因为人家对书法理解的深啊。

学习中医,药方是绕不过去的。学习药方,是学习中医的重要内容。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在这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据说有的中医能够背诵上千个方子。
可是,治病的水平会随着方子的学习数量同步增长吗?显然不会。如果是的话,评选国医大师就看谁方子背的多就行了。
随着中医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我逐渐意识到,药方是学不完的,也没有必要学习太多方子。
这个要怎么说呢?药方就相当于一个解决方案,遇到不同的情况,需要找出一个匹配的解决方案。
疾病的种类千千万万,人身体的状况也千差万别,谁能在囊中准备千千万万个解决方案?
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解决方案,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原则,掌握了思路、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或自己制定解决方案,来应对各种情况。
否则,就会陷入学习药方的汪洋大海里,无穷无尽的药方,学也学不完。
方子是死的,病情是活的。真正的高手,一定是掌握其精神,灵活运用,甚至心之所至,随手拟方。
所以我们看叶天士的医案,他的方子几乎都是化裁或自拟的,原方已经不多了。
也就是说,学中医,一定要从“方”的层次升级,升级到“法”,治病的时候考虑是疏风?滋阴?扶阳?清解?通下?润?燥?等等等等。有了法,再考虑方。
可是,法是如何出来的呢?当然是通过前面的诊病,摸清了敌情,才知道这个仗该怎么打。是正面进攻?迂回包抄?围点打援?用什么计?反间计?美人计?这些都有思路了,然后再派兵遣将。

中医的高明之处在于化繁为简。

病菌和病毒有数不清的品种,可中医看来,敌人就那么几伙:风寒暑湿燥火,痰湿水饮,瘀血食积。从这个层次来治病,就可以不管病名是什么,不为病名所束缚,不为病名所迷惑。
随便举个例子。去年有位女士因荨麻疹求诊。她去医院看过,吃过西药,吃过中药,也抹过药膏,都没有治好。
我把脉,左脉弦细。看舌,无苔,舌头抖动。自述病发时身上到处起红疙瘩,鼓起来,很痒,白天基本没事,晚上发作。通过舌脉和症状,可以知道这是阴虚生风,血虚化热。
因此,对应治疗思路就是滋阴祛风,补血凉血。根据这个思路,我开出个方子来让她吃,一两个周后,荨麻疹就无影无踪了。
方子开的啥?时间一长,我都记不清了。当时根据这个思路派兵遣将,找了十几味药。下次再遇到这个病,可能用的药就不一样了。
再举个例子。最近有一位同事求诊。她身体有好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就是嗓子里老是糊着一层黏痰,要不停的清嗓子。
我一看舌头,舌尖部分发红,舌体偏薄,无苔。这是肺有点阴虚,还有热,热郁在喉部把津液变成粘稠的痰。
那应该采取什么治疗思路呢?其实敌情摸清楚了,对应的治疗办法自然就有了。派出三支部队:第一支,化痰部队,负责把已凝炼成形的痰排掉。第二支部队,增加肺部和喉咙的津液,既帮助第一支部队冲刷痰液,修复补充肺部和喉咙的津液,又可以给肺和喉咙降降温。第三支部队,负责把郁在肺部和喉咙的热透散掉。
根据这个思路,用几味药搭配了一个方子。同事反馈,喝第二副药的时候,痰就大大减轻了,嗓子觉得舒服多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要打探清楚是什么敌人,用的是中医诊法,我根本没管病名是什么,更没有研究是什么炎症。探听明白后,也是运用中医的治法去赶跑敌人的。诊病、治病,都是在传统的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也就是说,诊法和治法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诊法、治法、理论,是中医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学到一定水平,就脱离了方证的层次,摆脱了病名的束缚,可以自由的驰骋了。

方证一派最大的优点是学起来上手很快。阴阳五行脏腑等中医传统理论,最大的缺点是太玄,上手太慢。
可凡事有利就有弊。方证摆脱了传统理论,有什么症状用什么方子,简单直接,一学就会。可是因为没有传统理论的支撑,一遇到疑难症,特别是虚实夹杂的慢性病,往往会束手无策。

记得以前跟宗源老师学习的时候,宗源老师讲过一个医案。患者是一个小孩,皮肤病,已经看过好多中医了。
患者一副热像,在方证派看起来,这个病应该用清热的方子。可前面的医生用过各个清热的方子,都暂时减轻,又继续复发。
宗源老师经过诊断,发现小儿是肝和心阴虚的很重,导致心火和肝火旺盛,这两个火克肺金,肺金被火所害。肺金主皮毛,受邪后不仅不能濡养皮毛,反而往皮肤排病,故而皮肤生病。
通过理论的分析,发现病情并不复杂,一目了然,同时治疗思路也就有了:先清散一下过于亢盛的心火和肝火,滋养肾、肝、心、肺的阴,再健脾,以脾土去生金,这个病就会好起来。
有了治法,剩下的就是遣方配药了,只要符合这个治法,方子药物有差别也问题不大。
如果明了阴阳的辩证关系和五行生克、脏腑传变,这个病并不难辨,也并不难治。
可若是不用中医理论,只是用方证对应来治,那就难了。
这个病例,算不上疑难病。有很多疑难重病,用方证对应来治,会很头大。
譬如,某脏的病会根据五脏的生克关系进行传变。随着传变,症状会发生变化,临床表现就是原来的病没了,却出现了新的病。这个传变,还有顺传和逆传之分。通过观察顺传还是逆传,可以知道病在好转还是在恶化。可是,若是不明白这些传统理论,就会坠入云雾当中,搞不清为啥一个症状没了又出来一个新症状,治起来没完没了的。

学习围棋,都是从局部的定式和手筋开始,学习局部杀子的技巧。这是培训棋手的必修课程。
可是,若是学习围棋一直在这上面下功夫,是成为不了高手的。围棋高手的比拼,除了局部杀子的功力外,更重要的是大局观和中盘相互纠结的复杂缠斗中掌控局势的能力。
学习药方,就像是学习局部的定式和手筋。中医学习和围棋学习是相通的。

要成为高明的中医,一定要超越学习方子,超越局部胜负,培养和提升大局观,培养和提升对错综复杂的病掌控局势的能力。
我读过的中医书也好,接触过的老师也好,我觉得把中医的道理,包括中医的大局观、虚实夹杂的疑难病的处理思路,讲的最明白的,当属淼叔。去年一年,我都在听淼叔的讲课,受益匪浅,以前的很多迷雾也渐渐消失了。
淼叔对中医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他有一段关于中医核心的说法,我非常认同。
他说,学习中医有个由简入繁、由繁化简的过程。
中医是个汪洋大海,可学着学着,到最后发现核心的东西就是那几样:病位、病性、正邪虚实、传变。
病位,是六经、脏腑、卫气营血。
病性,是风是郁?是寒是热?是燥是湿?
正邪虚实,是我情和敌情。我情:正气虚不虚,虚的话是什么虚?津?血?精?阳气?敌情:邪是什么邪?痰?湿?水?饮?瘀血?食积?
传变,就是脏腑间的相互
影响。
这几样东西,几乎可以统御一切疾病。学到这个层次,就可以跳出病名的束缚,以简驭繁,你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以无招胜有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