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借用到市直部门的三点感受

 wenxuefeng360 2021-02-14

以下是正文:

其一,我回不去了!

7年前,我也是一名市直机关公务员,7年后,做为一名区直机关干部被借用到市里,做着类似的工作,接待着来来往往的各个市直机关的工作人员,接听着各区打来的电话,真的有种恍如昨日的感觉!

当初,从市直部门到区直部门,从公务员到事业单位干部,平台、身份的转化,委实让我难受了好一阵。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的坦然淡然,这中间已然走了7年,我也早已不再去想曾经如何如何。可坐在市里安排给我的办公桌的一刹那,竟升腾出一股酸楚感:我已不属于市里!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说不遗憾是自欺欺人,回望过往,只能接受一个道理: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选择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当下的权宜,无论如何,对自己的选择要有清醒的认知,若能将遗憾降至最低就不算差!

其二,平台决定身份地位。

市、区两级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一个现实:平台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思维及处事方式不同。

为什么有的上级,就算是刚入职,没权没名没份的,在下级面前依然官僚得很?果真是他特别牛吗?

不一定是他有多厉害,而是他所处的平台赋予了他底气!

当年在市直部门时,我还是黄毛丫头,下县区调研考察,被县区的前辈们当领导对待着,诚惶诚恐,超级不舒服,甚至还有点反感。

在区直部门工作后,我对自己也端得很正,心态转变得很好,把曾经被人对待的那一套用在了对待上级身上,平时请示工作或接待上级调研考察时,对比自己小的人也一样毕恭毕敬的。

您瞧,现在我成了制造不舒服的人了,没办法,谁让他是上级呢!

那些所处平台很高的年轻人,大概经常这样被下级对待着,难免就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享受,最后不自觉地就在下级面前显出官僚样了!

十几年前,我曾经接待过一名中央部委的干部,那时候还没有八项规定,她以调研的名义到我所在省份一个著名景点,不到三十岁已经是正处级,平台很高,架子自然很大。那会,我的主官也是正处级,五十几岁,但在那名和他女儿一样年轻的部委干部面前,也得毕恭毕敬,那一刻真是感慨啊:出身决定地位,一点不假!

最近我被借到市里帮忙,接待了不少同个系统的区直机关干部,他们不知道我是借用的(各区很少互动,互相不认识),把我当市直干部看待,语气中流露出的下级对上级的尊重感,真真又让我忐忑不已。要知道平时我们就是平级干部,偶尔通电话互相交流某项工作时,哪有这种感觉?

所处平台不同,对上对下对平级干部,语气都大不一样啊!

其三,市区工作氛围、重心不同。

先说氛围。市直部门的内设机构比较齐全,处室分类明晰、分工明确,每个处室人员编制也很到位,领导职数多,等级较为森严,工作氛围就相对没那么宽松。

而区直部门一般来说,没有一一对应设置科室,经常是一个科室对应市直好几个处室,甚至没有设置科室,我所在的单位正是如此。也没有太多的领导编制,甚至没有太多的公务员编制,混编混岗的情况较为常见,一些单位的干部直接对主官负责,相比市直部门,管理更显扁平化,因此工作氛围更显宽松。

再说重心。如果说省直部门管宏观,县区级部门管微观,那市直部门就管中观了。对同一个部门来说,市直部门的文件没有省直部门多,但肯定比县区级部门多,具体事务则相反。

当年我还是市直机关公务员时,感觉上级来的文件多,自己出的文件也多,有些文件发到基层,有些文件则没有。绝大多数具体事务得要求基层去落实,我负责汇总上报。

现在到了区直机关,具体事务多了不少,文件多是总结类的,感觉除了要办好具体事,还要写好漂亮文。

区直部门还算好,到街道乡镇更是注重落实。也难怪越到基层越累得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编制人手少,具体事务多,不加班加点大概都完不成。现在又讲究层层传导,工作没落实还有可能被督责,基层责任和压力确实大。

总的来说,如果有志在机关一展身手的,应该要抓住机会努力往更高平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