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作品 | 境迁庭

 MARYZHAO图书馆 2021-02-14


请将手机设置为竖排方向锁定

逆时针横置后,左滑查看全文

 游 

 园 

项目名称:境迁庭

项目地点:安吉考古博物馆庭园

设计团队:康恒| 胡晓楠| 苏阳| 郑海洲

内容:概念设计|深化图纸|设计监理

庭园面积:约5000平方米

业主单位: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竣工时间:2020.05

摄影:陈颢


我们相信博物馆是历史长河的见证,是人类精神

的物质投影。博物馆中的庭园空间,有着具象的

繁盛,更应兼具精神内涵。

此次项目所在地安吉考古博物馆,位于安吉古城

遗址及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八亩墩越国王陵级

大墓千米之内。在本次庭园设计中,我们始终努

力均衡自然与人为的关系。

项目整体环境由博物馆建筑向野生自然过渡,景

观则是反向渐变,向着山丘茶田做了更当代的处

理,靠近建筑的部分则使用偏自然的造园手法。

庭园设计内容依照博物馆建筑的游览路线逐步展

开,以连廊为界,分割为内、外庭院两部分。设

计语言由繁入简,整体规划从自然物象至抽象。

 内

 庭 

博物馆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建筑的南侧,一处灰空

间对应一面静观庭。我们希望参观者在建筑的入

口处能稍作停留,被只可远观的静态画面吸引,

同时在脑海中拓下完整图画,为后续游览定下基

调。面对入口的内庭空间背靠建筑外墙,视觉上

为封闭空间,墙面完整而强烈。五六株杂树屹立

其间,高洁清旷,如倪瓒笔下《渔庄秋霁图》中

的意境。

通过松树构架起庭园的纵向空间并一再延展;

枝条没有刻意的造型绑固,摇曳自在,求的便

是那份随意旷达。柔化了的建筑形态若隐若现,

整个内环庭园空间以石为骨,以松为架,石桥

作连接,不同的铺装形式与面层,营造出多样

的驻足感受。

石桥在画面中心形成“流”,联通东西区域,
延伸视觉,对照底层横向线性体量,与建
筑树木等竖向线条形成纵横之态。

旱溪,景石,高松意向,高山流水,为博
物馆入口营造一个安静平和,内藏深远景
观的视觉氛围。

 过

 渡 


延续参观路线进入回廊,便可以通过两栋
建筑之间80米左右的竖轴线远眺黄锈石组
成的雕塑,与连廊空间形成一处框景。

此时视角被建筑空间局限,远处的雕塑既
是纵向性的视觉中心,也是庭园过渡序列
的终点,引导参观者持续行进,引领庭园
风格向意向升华。

随着参观者由室内走向室外,石材由深色纹理

的河石慢慢转为充满力量感的山石,石中松树

横生,给人沿山而上的感觉。山石面层表情丰

富,以带有指向性的节奏出现,暗示了前进的

方向。设计语言渐渐由自然向着几何形式凝炼,

形成一派自成世界的“洞天”空间。参观者存在

场域之中,能深刻体会来自周遭建筑、树木、

石头的包裹感、指引感、压迫感。

 外

 庭 

穿过连廊,建筑围合结束,视觉空间豁然开朗,

向横向延展,恍若人至山顶的感受。平坦的草

地上,人类意志对自然材料做着引导,山石向

着雕塑“山”有意向地汇聚,这里始终是整个庭

园的视觉焦点和精神中心。

十三块花岗岩,在一片平坦之地堆叠成

单体形态,雕塑整体 6.3 米,以绝对的

存在感介入空间。

石材自下而上由裂面、自然面,走向点

凿面,磨光面,越向上人为感越强。

如同一块单纯介质,映照人与石块体量上的

对比,对照石块身处大自然中的渺小,成为

人与空间关系的连结,赋予空间精神性。

似塔似山的雕塑与水中中岛自成一体,远看

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在远山竹林之中消

隐,人类景观回归自然。

整个庭园希望呈现,

复杂自然性与几何存粹性的沟通,

完成从物象到人工,

再从精神回归自然的秩序循环。

 章 

下一章还会继续谈谈境迁庭,

关于雕塑石组模型推导,施工现场手记,

以及七月合作社在寻找的现代庭院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