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的总结与反思

 木香草堂 2021-02-15

雷一帆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初一年级语文开始使用新教材,新课改带来的变化----表现在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及教学教育理念等几个方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及我们语文教研组的理论总结,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材是基础,也是课标的内容体现。新教材的编排组材上兼容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关注人生、注重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及体现实践能力,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教材选文注重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选文的体裁多样性,篇幅短小,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全面素养的提高。正是因为教材编排组材上的改革,因而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并且具有了较强的兴趣。再加上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和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的贯彻落实,使学生对语文课有了不同以往的看法和学法。

第一,兴趣增强,这源于教材的生动性、时代性、趣味性及文学性是产生吸引力和增强其兴趣的关键。

第二,性积极、主动性提高,实践内容的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增添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广阔的时空。他们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意识,也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第三,理解感悟能力的增强。新教材在组材上注重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知识与文学的统一,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因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生能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实际结合,“物”、“我”两化----理解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四,求是、创新精的开发。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再是限制和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不断地鼓励创新,另辟溪径,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允许不同观点并存----求同存异、百家争鸣。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灵感。

以上新课改带来的新气象,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虽然新课标新教材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使语文学习和教学两方面有了较为好的改变,但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教材的编排组材上缺乏知识的连贯性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初一的学生应该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能熟练正确地拼写汉语拼音,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快速地阅读,能初步分析理解概括能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1000字左右的记叙文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现实情况很让人失望。学生无论在识字、写字、拼音、阅读、写作等方面表现都很差,觉得小学语文与初中脱节,给初中语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在教学中应强调基础拼音、写字、解词、到品味词语,写作训练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另外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基础训练,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段间衔接。

第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与实际不相符

教学进度难以完成。由于课堂上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学进度就被拉下来,略读课只安排一个课时,但实际上安排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综合性学习课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如第三单元“走进大自然”就无法按书中的要求带领学生或学生自主结合走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语言,欣赏自然美进)也就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开展活动。学生有时就会有应付的做法。

第三、全面教育与因材施教有矛盾

单个学生的发展与面向全体难以兼顾,由于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没有更多的时间顾及个别学生的发展,致使个别学生的长处难以发展,个别差生难以赶上,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教师利用课外的时间个别辅导。

第四、知识性与文学性不好协调

选文方面,依然感觉有个别篇目不太适合教与学。例如:《理想》本是一首琅琅上口,语言优美的诗歌,但其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脱节。“文革十年”对学生来讲难以理解,这首诗的政治意味又较浓,因而无论是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化石吟》虽是一首诗歌,但它只注重了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文学性较弱,学生对它难以产生兴趣。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的一些认识。我们有理由确信新课改的推行将会为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完善添上更为完美的一笔,我们也确信目前的种种不足只是即时的可以解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