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人认知发展路线图,再谈“十天干”的由来和依据

 real寿元调养 2021-02-15

拙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悟懂“十天干”“十二地支”,拜服我们的先人》发布后,有不少朋友认为角度新颖,开了脑洞。有不少朋友认同笔者观点,当然也有不少朋友存疑。

在此特致谢,大家的评论、点赞、转发、关注,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最让笔者暖心的是,有很多前辈、学友留言鼓励笔者继续探索。唯有不改初心,砥砺前行,才能报答大家的厚爱。

前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十天干”“十二地支”,本文换一个思考角度,拟从古人认知发展路线,来谈谈体悟。

‌“观象”使古人积累了大量经验认知

十天干是描述从地球观察角度,太阳的运行周期。十二地支是描述从地球观察角度,月亮的运行周期。这是如何发现的呢?

毫无疑问,这是古人“观象”的结果。也就是长期的对日月、五星进行天文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的结果。

古人认知世界的第一个自觉行为,就是“观象”,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身边发生的现象。

古人观察到月亮的朔望周期,发现一年有十二个朔望月,于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组十二个符号来表述,称为十二地支。详细内容,朋友们可参阅前文。

“十二地支”是从地球观察月相所得,那么“十天干”是观察什么所得呢?

没错,是从地球观察太阳所得。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是如何观察太阳的?光芒万丈的太阳,只看得到东升西落,却看不到月亮那样的阴晴圆缺啊。

这里就需要介绍一下古代重要的天文学工具圭表。

从古人认知发展路线图,再谈“十天干”的由来和依据

圭表示意图

古人无法直视太阳,但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早晨和傍晚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很大可能是先发现人自己的影子长),而中午的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短。变化的规律是长、变短、最短、变长、长。

古人还发现,物体影子始终是落在北方。现在我们知道,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太阳一年四季始终是从南面照射过来,所以物体的影子始终落在北面。(北回归线是太阳光能够直射地球表面最北边的界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另外,古人在日复一日、四季交替、年复一年、从生到死这些现象中,感受到了某种东西的流逝,由此有了“时间”的概念。

一天中日影长短的变化规律,智慧的古人正好拿来记时。在阳光下立一根杆子,在杆子投影的方向,垂直于杆子放一块板,板子上有刻度。杆子投影覆盖到哪里,就知道是当天什么时间了。

我们用“光阴”来代指时间,就是从这儿来的。“光阴”,实际上就是“光的阴影”。

立着的杆子,后来叫做表,躺着板子后来叫做圭。在圭表的基础上,后来古人又发明了日晷。

从古人认知发展路线图,再谈“十天干”的由来和依据

古人进一步观察发现,除了一天中日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以外,一年中日影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古人发现,一年中炎热日子的某一天正午,立着的表尺在与之垂直的躺着的圭尺上的投影最短,然后投影逐渐日变长。到一年中寒冷日子的某一天正午,表尺在圭尺上的投影最长,然后又逐日变短。

经过长期反复的观察、记录,古人把正午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叫做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晚上最短,阳多阴少。

古人把正午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叫做冬至,这一天晚上最长,白天最短,阴多阳少。

在最长日影和最短日影正中间,白天和晚上一样长的那一天,就是春分点和秋分点。

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再回到冬至日,一共365天。

认知自然是为了更好的生产生活

古人认知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产生活。这365天该怎样度过呢?当然是安排生产生活啊。

古人很早就有了“天人合一”、“顺天应人”的思想,按照天的变化来安排生产生活,这些安排叫做“历法”。依天文,定历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该做什么,清清楚楚,人人都要遵守。

今天历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是日历,可是在古代,人类崇拜天,以天文定历法,大家都按照历法来做,部族才能团结统一,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法”字本身就包含了人人需要遵守之意。

那时候的人,特别是部落首领,必须要懂得天文和地理,因为这是生存的必须。

365天的生产生活怎么安排才好呢?一下子安排一年,当然不好(计划赶不上变化嘛)。

那就分段安排吧。分几段好呢?分五段。因为古人对“五”这个数字太熟悉了,我们的手就是五根手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拙文《九五之尊,“五”为何如此霸气?》)

古人很可能受到手指数的启发,结合日影变化的五个阶段(长、变短、最短、变长、长),将一年分成五季十个月。

于是,一种新的历法诞生了,一年365天,分成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每个季节两个月,一个月36天。这就是五季十个月的太阳历,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周期制定的。古人按照十个月气候的变化,来安排生产生活。

五季十个月的太阳历,是伏羲氏所创,伏羲还用六十卦,将六十卦360爻来代表每一天(乾坤离坎,代表天地日月,是为四正卦,此处不用)。

伏羲为什么要重新编定历法,因为斗转星移,当时的天象已经变化了,历法已经不准确。虽然五季十个月的划分可能是受到手指数的启发,但是也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能够指导古人的生产生活,才得以长期沿用。

按照这样的历法安排一年的生产生活,多出了5天怎么办呢?古人用来过年。这5天就放大假,过完年又重新开始一年的生产生活(我们中华民族真是既勤劳务实,又活泼可爱啊)。

‌新的认知经验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

五季确定以后,古人按照“观象”形象思维和“取势”的归纳思维,将五季配五行,春天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土居中央,长夏属土。

为什么要这样配?因为形象思维,方便传播、记忆、教化子民。

五行再配阴阳,于是古人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组十个符号描述五季。这就是十天干的由来。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五季再配五星。春天属木,夏天属火,长夏属土,秋天属金,冬天属水。

现代天文学知识告诉我们,木火土金水五星绕日公转周期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它们在夜空出现的顺序也是经常变动的,不是按照季节依照木火水金土的顺序出现在天空。

因此,笔者认为,五季配五星,不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规律,而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理论自洽行为,是五行学说在解释天文现象上的应用。从此,“十天干”“十二地支”融入阴阳五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头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365天的周期,的确是受到五星的“干扰作用”。假如没有五星的任何一星,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周期,都会发生变化,地球的气候也会变化,人类的命运也会跟着变化。所以,把“天干”理解为“天体干扰”,是符合现代天文学的。(如图所示,七曜的作用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

从古人认知发展路线图,再谈“十天干”的由来和依据

真实的太阳系运行模拟

天干地支一直伴随历法的发展,伏羲时期创立了太阳历,黄帝时期发明了六十甲子纪年法,汉武帝时期又编定了更为精确的“太初历”,一直沿用至今。

感恩、传承、创新

五星,五行,五季,完美的对称。60甲子既是10和12的最小公约数,又等于5乘以12。“自然界的奇妙在于其规律性,更奇妙的是,这种规律性能被人类认知”。其间种种,怎一个妙字了得。

今天我们对这些能一目了然,是得益于我们的先人经年累月在黑暗中苦苦探索,作为后人,我们唯有感恩、传承、创新,才无愧于先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