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温中祛寒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木丹园 2021-02-15

理中丸 《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朮干姜。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㿠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3.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不能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土不荣木之小儿慢惊;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之霍乱等。

附子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呕哕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 三两(各9g

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症见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

桂枝加入理中内,温里解表两兼长。

组成:桂枝别切,四两(12g  甘草炙,四两(9g  白术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干姜三两(9g

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理中化痰丸

理中化痰加苓夏,擅治停饮大便溏。

【鉴别】 理中丸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基础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为理中丸加味而成。附子理中丸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小建中汤 《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芍药六两(18g  生姜切,三两(9g  胶饴一升(30g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脘腹拘急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兼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舌淡苔白,脉细弦。

黄芪建中汤 (《金匮要略》)

黄芪建中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芍药六两(18g  生姜切,三两(9g  胶饴一升(30g  黄芪一两半(5g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阴阳气血俱虚证。症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

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又有当归建中汤,产后诸虚皆可却。

组成:当归四两(12g  桂心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芍药六两(18g  生姜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少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鉴别】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而成。虽组成相近,然理法有异。桂枝汤以桂枝为君,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芍药倍桂枝,意在温中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皆为温中祛寒之剂。但理中丸纯用温补,以温中健脾为主;小建中汤则于温补之中配以调理肝脾之品,重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均具温中补虚,柔肝理脾之功。然黄芪建中汤加黄芪一味,则补气之功为著;当归建中汤加当归一味,则养血之能更旺。

吴茱萸汤 《伤寒论》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组成】 吴茱萸洗,一升(9g  人参三两(9g  生姜切,六两(18g  大枣擘,十二枚(4枚)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1.胃寒呕吐证。食谷欲呕,或兼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舌淡,脉沉弦。

3.肾寒上逆证。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吴茱萸加生姜半夏汤

若加半夏能降逆,化痰止呕功力强。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组成】 蜀椒炒去汗,二合(6g  干姜四两(12g  人参二两(6g

【功用】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 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沉紧,甚则肢厥脉伏。

【鉴别】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四方均属温中补虚之剂。但小建中汤以辛甘为主,佐重剂芍药,寓酸甘化阴之意,阴阳并补,但以温阳为主;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加黄芪,偏于甘温益气;当归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加当归,重在补血和血;大建中汤则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较小建中汤为峻,且有降逆止呕之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