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病证治第二十一篇/小结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十一篇,有关妇人产后病证治:
 新产三病,在成因上,我已经用一个示意图,给大家说了,现在是以原文的基础,给大家归纳:
第1条里面讲, “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病痉。 “亡血复汗,寒多”,则生郁冒。 “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在证治举例上, & 举了产妇的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用小柴胡汤来扶正达邪,和利枢机。 柴胡汤在这里用,到《妇人杂病》篇里面还要讲,热入血室用柴胡汤,大家就要注意,在柴胡汤的应用上,咱们已经连续几篇讲,所以,应该重视,柴胡汤。
& 病郁冒解了,郁冒解的话,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这种发热,认为和里实相关,也是一种急则治标的办法,就是逐邪祛实,这个实,你得看,我今天讲了,有的就是由于积滞所致,可以通过通腑攻积导滞,她也就好了。 如果因为瘀血而实,那你得再根据病情来决定,是化瘀,还是怎么样,这个实,实际上不单一,来考虑它就是积滞在里,因为它说能食,郁冒解了能食,但是又发热,因为是产后的一种病情,应该考虑多方面,这就是一种举例。
 & 产后的腹痛,血虚里寒,因为咱们在讲血虚寒疝,已经熟悉了,这里面具体说当归生姜羊肉汤, * 对于产后血虚,是补虚养血,散寒止痛。 其中这条文里面“异病同治”, * 还可以治疗虚劳不足及腹痛, * 还可以治疗血虚寒疝, 所以一方三治,在这条文里都已经总结进来了,这是针对在血虚寒疝出现。在产后血虚里寒的腹痛,再一个就是虚劳不足.
& 气血瘀滞,枳实芍药散,行气散结、和血止痛。
& 瘀血内结的下瘀血汤,破血逐瘀,这个方面我都给大家讲了,关于在[临床应用]上,这两个方子是很有意义的。
& 关于瘀兼里实,这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情况,就更证明了产后多瘀的问题。 先用大承气汤,也是这个道理,先通腑,把它泄热通便,然后逐瘀。 可能有的同志也会想到,承气汤本身,大黄不是有化瘀的作用吗?但它和硝黄配伍,还是泻下作用力比较大,取它的泄热力,所以泄热通便之后,然后再考虑是逐瘀,还是化瘀,这要进行辨证。
 & 产后中风讲了一个太阳中风,用阳旦汤,解表祛风,调和营卫。 * 我给补充了,尤在泾希望阳旦汤加黄芩,不让它从太阳走向少阳。 * 还有陈修园,提出阳旦汤加附子,因为它容易阳虚,容易受风,这都有一个考虑。
& 阳虚中风的竹叶汤,是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竹叶汤的应用,我请大家注意了,和薯蓣丸用药的差异。 & 产后虚烦呕逆,用竹皮大丸,清热降逆,安中益气,这又讲了脾胃气阴两虚型,关于气虚发热,还是阴虚发热,何者为重,就气虚补气,阴虚加重白薇用量,而且柏仁,柏子仁的用意,给大家解释了。 & 产后的热利伤阴,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那么甘草、阿胶的用意,就是在治疗痢疾的,清热止利的白头翁汤的基础上,加重养血缓中的作用。 & 产后的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给大家把[附方],《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提出来,这就等于整个“建中法”的四方齐了,包括: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再加上当归建中汤,这都是饴糖为主药的。 * 若是桂枝汤变方基础上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 加黄芪,就是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黄芪。) * 加当归,就是内补当归建中汤了, (内补当归建中汤:当归、桂心、甘草、芍药、生姜、大枣。) 所以,又从这个方,演化出当归补血汤,就是黄芪、当归,叫当归补血汤了。 这里,大建中汤例外,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 大建中汤是特殊的,用人参和饴糖来加强补中作用,用蜀椒和干姜配伍,加强温中散寒的作用,大建中汤和它这个不一样,是饴糖为主药,加人参加强补中的作用,用干姜和蜀椒加强温中的作用,这是四个建中方里面,就大建中汤特殊。
我们现在说,当归建中汤,补血和血,散寒止痛,在[附方]里面,这个方我还讲了,“方后注”的加减法,以及替代药的举例。 好了,这堂课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