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黄芪建中汤及其类方的认识

 杏林独者 2016-06-24

经方古籍
讲述经典的故事......
黄芪桂枝汤及其类方是指在药物组成和功效方面与黄芪桂枝汤相似的一类方剂。试析黄芪建中汤的组成可以发现,黄芪建中汤的基础方剂为小建中汤,而小建中汤的基础方剂又为桂枝汤,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组成特点,所以黄芪建中汤类方还包括了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桂汤、瓜萎桂枝汤、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等方剂。上述方剂与黄芪建中汤的关系及功效如下:
01
小建中汤
由于黄芪建中汤是在小建中汤方的基础上加黄芪为君而成,因此首先对《伤寒杂病论》中论述小建中汤证的条文进行简略的探讨。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运用小建中汤治疗的疾病主要有以下五种:
①疗虚劳病 《金匮·血痹虚劳》篇中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从以上原文所说症状可知,《金匮》中所论小建中汤证病属中焦虚寒,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的虚劳证,小建中汤方中以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养阳以温助中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滋养阴血;饴糖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因而小建中汤具有温中散寒,调补阴阳的作用,主要治疗中焦阳虚所致的阴阳两虚的虚劳病。
②治疗黄疸病 《金匮·黄疸病》篇中说:“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清代学者尤在泾在其所著《金匮要略心典》中所说“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乃土虚而色外见,宜补中而不可除热也……如小建中汤之法也。”由此可知,本证患者之所以发黄,是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血不外荣,而致肌肤失养进而形成萎黄证。治用小建中汤者,是从脾胃入手温建中阳,开发生化之源,使气血充盈,气血外荣,则萎黄自退。由此可知,小建中汤可以温助脾胃,生化气血,从而起剑补益气血的作用。
③治疗阳虚腹痛 《金匮·妇人杂病》篇中说:“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讲义》(五版教材)中解释说:“妇人腹中痈,由于中焦脾胃虚寒所致者。症见腹痛喜按……面色无华,神疲纳少,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脉细涩等,小建中汤治疗,意在建中培土,使脾胃健运,气血流畅,则腹痛自己”,可见,小建中汤具有温助中阳,散寒止痫之效。
④治疗心悸 《伤寒论》第102条在论述小建中汤证时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清代医家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说:“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盖心悸阳已虚,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选建其中,兼调营卫也”,亦即小建中汤具有外和营卫,内补气血之功。

据以上论述可知,小建中汤具有温建中阳、散寒止痛、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等功效。’

02
黄芪建中汤
《金匮·虚劳病》篇说:“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黄芪建中汤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增加黄芪而成,故黄芪建中汤证除具有小建中汤证所具备的“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症状之外,又可见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身重或肢体不仁等症。因此黄芪建中汤具有益气温中,调和阴阳之效,主要用治中气虚寒、阴阳两虚的虚劳证。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黄芪建中汤的认识,张路玉(张石顽,《张氏医通》作者)指出本方所治病症“明系阳气内夺之候”;徐灵胎亦认为本方主要用治“阴寒阳衰之虚劳者”,而不可专门用治阴虚火旺之候;五版教材《金匮教参》更特别指出:“黄芪建中汤临床常用于胃脘痛,病机属于脾胃虚寒者”。可见,本方虽然可以用治阴阳两虚的证候,但因本方毕竟属于甘温扶刚之品,因而主要用治中焦阳虚,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疼痛、痞闷胀满等症。 
03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由黄芪建中汤减甘草而成,是张仲景治疗血痹病的主治方剂。《金匮》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用治血痹肌肤不仁之证。血痹肌肤不仁症状的形成,正如《素问·痹论》所说:“其(痹)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可见,血痹之出现肌肤不仁,是因营卫气血不足,复感外邪,阳气阻滞,血行涩滞之故,因而临床症见肌肤麻木。治用黄芪建中汤者,方中以黄芪益气补虚,桂枝、生姜、大枣温阳通络,芍药养血通络,全方具有益气温阳,通脉行痹之功。 
04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是由桂枝汤加桂枝二两而成,亦可看作为是由黄芪建中汤去黄芪、饴糖,加桂枝而来,为《金匮》中主治奔豚气病的主要方剂之一。本方在《金匮》和《伤寒》中均有论述。《金匮·奔豚病》篇说:“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状, 与桂枝加桂汤主之。”《伤寒论》中更进一步说明桂枝加桂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更加桂枝二两”组成。桂枝加桂汤证病机是由心肾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而致,症状可见自觉少腹逆气上冲,心胸部憋闷、疼痛, 甚者可致昏迷不醒等症。治宜温阳散寒,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方中重用桂枝为君,配伍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养阳,温阳散寒;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用阴和阳,且酸敛甘缓,缓和上冲之势。其气虚较甚者,可加黄芪培补脾气。本方具有温阳散寒,平冲降逆之效,故可用治心肾阳虚,寒气上冲所致的各种症候。
05
瓜蒌桂枝汤
瓜萎桂枝汤是由黄芪桂枝汤去黄芪、饴糖。加瓜萎(天花粉)而成,主要用治柔痉。正如张仲景在《金匮·瘁湿喝病》篇中所说:“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柔痉之病机为素体津液亏虚,复感风邪,化热伤滓,筋脉火养。主症为项背强急,角弓反张,口噤不开以及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表虚证。治用瓜蒌桂枝汤,方中天花粉(瓜蒌)养阴滋液,桂枝汤疏风祛邪,全方具有疏风解肌、养阴缓脉之效。 
06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证可以看作是由黄芪建中汤去生姜、饴糖,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伤寒论》中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本证病机为血虚寒厥,四肢失于温煦,主症可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兼症尚可见到手足疼痛,心悸,头晕、口唇不华,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经行腹痛等症。治用当归四逆汤。方中当归、芍药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通草通行血脉。合收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若寒邪盛者,更加吴茱萸、生姜以增强温经散寒之力。 
07
桂枝汤
桂枝汤是黄芪建中汤的基础方剂,是黄芪建中汤的主要组成部分,亦可以看作是由黄芪建中汤去黄芪、饴糖而成。在《伤寒论》一书中,桂枝汤主要有两种功效:一为疏风解肌,驱散表邪;一为调和营卫。 
①疏风解肌,驱散表邪 《伤寒论》第12条谓其:“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而第13条更进一步强调了中风表虚证的主症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②调和营卫,止汗除热例如《伤寒论》第53、54条所说:“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二条均论述营卫不和的发热、自汗证治。 
08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加黄芪汤即是由桂枝汤加一味黄芪而成。张仲景在《金匮》中运用本方主要用治黄汗及黄疸两种疾病。《金匮·水气病》篇中说:“若身重……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名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此条原文论述水湿郁表所致的黄汗病。病由水湿郁表而致,《内经》中指出:“其在皮者,当发其汗”,故以桂枝加黄芪汤发汗散邪,兼以固表,因而具有发散水湿的功效。

又,在《金匮·黄疸病》篇中以桂枝加黄芪汤治疗黄疸。原文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本条原文所论黄汗,系由湿邪郁表而致。据五行理论,湿邪对应于黄色,湿邪郁表,故肤色发黄。病邪在表,故当以汗解之,乃以桂枝加黄芪汤治疗。方中桂枝汤发汗散湿,又虑及屡发其汗,表气必虚,故加黄芪二两以固其表。可见,桂枝加黄芪汤又具有发汗退黄之效。
 . 
由此可见,桂枝加黄芪汤具有发汗散邪(发散在表之水湿)的功效,故可用治邪气在表的各种病症。
小结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类方具有温中散寒、调和阴阳、温补气血、温补中气、通阳行痹、温阳降逆、散邪止痉、温经通脉,、疏风固表、和营止汗、和营除热、发散水湿、发汗退黄等多种功效。 
公众号 ID:jingfangguji
经典 | 传承 | 交流 |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