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东战役兵力吃紧,粟裕要求支援,许世友却一口回绝:内线也吃紧

 钟华xd1zvokpcy 2021-02-16

豫东战役对于我军全局作战而言,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若胜,中原战场长期僵持的情况将会彻底打开,敌军将陷入长期的被动状态之中;

若败,我军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原不保、东北危急。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向粟裕下达指示,要求粟裕率部组建东南野战军,分兵跃进江南。粟裕力排众议,提出“子养电”观点,坚持要求留在中原战场,打一场规模浩大的歼灭战。中共中央经过讨论,原则上同意粟裕的观点。

5月5日中央军委下发指令,同意华野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向南跃进,责令粟裕在4-8月的时间中歼灭敌军在中原地区的主力部队。

接到西柏坡下发的军令,粟裕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此时坐镇敌军坐镇中原地区的正是鼎鼎有名的第五军,这支部队的机动性非常之高,有非常高的机械化优势。

长期以来粟裕对敌军第五军头疼不已。要歼灭第五军,无疑是非常高难度的任务。

为求引诱第五军主力兵团出击,粟裕提出华野分兵策略,亲率主力作为外线部队进行作战。将原有内线阵地托付给许世友指挥,希望借机使用分兵策略,打破当下尴尬的局面。

双线作战,使得第5军原本采用的“滚筒作战”战术无法发挥出有效作用,只得派大军向我军外线部队施压。

豫东战役兵力吃紧,粟裕要求支援,许世友却一口回绝:内线也吃紧

许世友将军

粟裕向许世友提议动员内线兵团发动进攻,支援外线部队。原本合理的战事请求,却被许世友一口拒绝。

许世友直言道:

“内线也很困难!”

到底是发生何事,让许世友拒绝粟裕的请求,不愿派遣部队支援外线部队?

中原对垒

“鲁中决战”失败后,敌军将冈村宁次奉为座上宾。冈村宁次对敌军高级指挥官提出建议,认为我军作战方针“长于情报、作战灵活、善用优势兵力歼敌”

这些建议使得蒋介石颇受启发,他根据前线战报做出系统分析,对自己的部下提出新战术思路:

“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拿三四个师重叠交互前进!”

这项战术,被敌军奉为天才战术的“滚筒式战法”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军造成较大的困难。

我军在各个阵地来看,确实有着不小的优势。但是若敌军全面推行“滚筒式战法”,便可利用总兵力优势创造单点阵地优势。要知道敌军坐镇中原总兵力有二十五万人之多,并且大部分还是装备有美械的精锐部队。我军总数量只有二十万人,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敌军。

豫东战役兵力吃紧,粟裕要求支援,许世友却一口回绝:内线也吃紧

粟裕同陈老总经过商讨,决定用分兵策略打破敌军合力而歼的战术:

原定计划当中,中野、华野山东兵团各自将会在防线上阻拦黄百韬兵团、胡琏兵团。给粟裕争取宝贵的时间,在豫东战场上击溃第5军。

可惜胡琏、黄百韬兵团炮火攻势凶悍,用极大的伤亡为代价,成功跳出我军包围圈赶赴豫东战场。

同样,内线部队的压力也非常之大。由于粟裕分兵外线,指挥内线部队作战的责任便落在许世友、谭震林的身上。

二人先合击范汉杰部,将对手赶出胶河一线。随后连续在外线阵地同敌军展开对战,虽说最终取得辉煌成果。但是在过程当中,内线部队长期处于高压作战,实际上无力分兵支援外线部队。

决战开封

长期以来,第五军作为抗日战争的老牌主力部队,同我军作战的过程当中表现出非常机敏的一面。

粟裕深知,此时第5军、胡琏等部都驻扎在中原地区。若执意死战,外线部队最后会被对手的“滚筒式战法”拖垮。

经过谨慎考虑,粟裕决定先行试探第五军,派出华野第三、第八纵队向淮阳开进。

第五军见状,迅速调拨主力南下追击。见第五军出动,粟裕又令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等部强渡黄河准备南下。第五军见即将遭遇夹击,火速派出第75师北返、抽调他部战区三个整编师、一个旅向鲁西南开进。

此刻粟裕意识到,敌军正在运用多战区多兵力的优势,妄图将外线部队焊死在阵地上。我军由于分兵,实际上能够调动的部队非常有限。同第5军作战,毫无优势可言。若执意决战,只会带来巨大的伤亡代价。

粟裕没日没夜地在地图上寻找,寻找一个能够击中对手主力部队的决战地。经过多日考察,粟裕最终将决战地选在开封。

豫东战役兵力吃紧,粟裕要求支援,许世友却一口回绝:内线也吃紧

豫东战役时期的粟裕将军

开封是河南的省会,是敌军“坐镇中大型城市,游击作战”战术下的关键一环。见我军调拨主力开赴开封,敌军迅速调遣南部主力18军、东部徐州主力孙元良兵团予以抵抗。

为争取华野外线部队作战时间,中野部队尽遣主力迎击。在东部、南部战场抗压狙击,为华野部队争取6日狙击时间。

开封易主

华野不负众望,苦战六日之久将开封城拿下。开封易主,使得南京方面颇为震惊。蒋氏紧急召开“伪国大”,讨论中原战事走向。

河南权贵阶层亲赴蒋府,要求他拿出主力部队收回开封。压力在身,南京方面迅速急电前线。要求各部摆脱中野部队的阻击,全力以赴向开封方向靠近。

一时间邱清泉、刘汝明、区寿年等人云集开封前线,粟裕面对的压力非常巨大。不同于其他战场,在中原作战的敌军对我军作战思路非常熟悉。并且各部调遣游走,实际速度非常快。

如今多部赶赴开封,敌军再次拿出极快的速度,妄图在最短的时间将粟裕一部击溃。粟裕面对尴尬的局面,再次回到地图前思考部署。此时向开封调拨的主力部队,主要是邱清泉、区寿年两部。

豫东战役兵力吃紧,粟裕要求支援,许世友却一口回绝:内线也吃紧

邱清泉

邱清泉同粟裕交手较多,自知若一意孤行深入开封前线,将会遭遇我军包围圈战术袭击。行军过程当中要求部下,前线部队谨慎前行,后方部队提防我军行动。若遇不测,便直接掉头脱身逃出防线。

粟裕若押出主力部队,邱清泉很有可能不愿应战,致使全军作战计划崩盘。而选择围攻区寿年,面对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区寿年对我军了解不足,整体行军速度特地慢于邱清泉一部。

区寿年认为自己部队较少,又无能力同华野主力部队作战。开封得失,无论如何主责落不到自己的头上,也就无所谓行军快慢问题。

粟裕当即展开会议,向外线兵团干部表明作战意图,放弃开封城区向许昌防线佯攻,诱邱清泉加速前行。邱清泉见开封城无重兵把守,自然会加快行军速度奔赴开封。

帅才粟裕

区寿年自知抢功无望,定然也不会过分前行。两部行军速度拉开差距,我军便可乘机阻截区寿年,将其围歼至野战场。

我军放出消息,

陈士榘兵团已经尽数撤出开封。

邱清泉得知消息后,仔细对前线形势作出分析,认为我军将会又有大动作。决定先拉出一个旅配合刘汝明收回开封,自己带着主力绕过开封向陈士榘兵团追击。

区寿年见邱清泉大功已定,便令部队在睢县消极行军。至此邱清泉和区寿年之间,空出40公里的行军空当。

粟裕得知消息,调配主力向区寿年部进军。将区寿年团团围住,锁死在睢县西北铁佛寺、龙王店一带。区寿年眼见包围圈形成,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彻底锁死,急忙电讯南京请求增援。南京方面通过地图分析我军意图,得出结论粟裕这次的意图,旨在打造第二个孟良崮战场。

豫东战役兵力吃紧,粟裕要求支援,许世友却一口回绝:内线也吃紧

前线指挥作战的粟裕将军

见大事不妙,蒋氏急忙电讯邱清泉、胡琏、黄百韬等部,要求折返回撤睢县。蒋氏亲赴睢县上空,安抚区寿年竭力死战。

粟裕完全不给区寿年反应机会,在6月26日向全军下达指令,强攻睢县全歼区寿年一部。

中原战场的焦点,一时间全部放在睢县。外围我军多部对敌军援助部队展开阻击,力求将其挡在包围圈之外,争取粟裕击溃区寿年一部的时间。

此时黄百韬一部向包围圈阵地不断深入,距离区寿年兵团不过数十公里。粟裕得知情况后,当即拍板决定放黄百韬一部入包围圈,将两个兵团全歼在包围圈内。

越打越奇

黄百韬入包围圈之后,才知自己中了粟裕的计策。此时我军已经将区寿年活捉,兵团大部主力尽数被歼灭。包围圈内,敌军只有一个师仍旧在抵抗。

黄百韬进入包围圈,完全是落入粟裕给他提前预制好的陷阱。见自己无力突围,紧急致电邱清泉一部,要求他拿出主力部队救下自己。

邱清泉此时早已没了昔日的神气劲。先是区寿年兵团被我军全盘歼灭,后是黄百韬落入我军包围圈无力突围。

若邱清泉兵团再遭全歼,邱清泉作为中原战场的主力部队,就算是打出再漂亮的战绩,也难逃南京方面的责罚。邱清泉迅速从开封调配主力救援,试图挽救黄百韬于水火之中。

豫东战役兵力吃紧,粟裕要求支援,许世友却一口回绝:内线也吃紧

邱清泉

粟裕早早调出一个纵队分兵追击,誓要堵住邱清泉的进攻火力。此时中原战场上,敌我双方再次陷入焦灼之中。粟裕的包围圈计划虽非常精妙,但是在客观上来看依旧非常不妙。

此次作战,粟裕率部远离根据地,运输、补给、补充兵员都有不小的问题。依靠计谋,将区寿年兵团全歼击溃。但要再吃下黄百韬一部,必然需要更多的兵团加入,才能够实现全面合围的计划。

邱清泉见前线部队进攻受阻,决定分兵绕后向我军阻击部队侧翼进攻。此时战场上,我军的形势非常不利。

除去补给、预备役补充的问题之外,我军将士非常疲劳。奇袭、机动作战,对于将士们的精神力要求极高。若执意死战,必须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粟裕电讯各部要求:

“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除去严令前线部队继续进攻之外,粟裕还想到向许世友求援。

豫东战役兵力吃紧,粟裕要求支援,许世友却一口回绝:内线也吃紧

许世友将军

此时许世友一部驻扎在内线战场上,从战场局势来看内线战场的压力并不算大。若能够及时分兵增援,黄百韬兵团将难以对抗我军,我军将会得到机会提前结束战斗。但许世友向中央军委告知:

此时不应选择让内线兵团分兵而战。

许粟风波

许世友给出的理由,主要是由几个问题构成。在中原战场上各部都在竭力配合粟裕,虽说战场上情况好转,但是各部子弟兵实际上都非常疲劳。

此时内线兵团战事压力虽小,但是敌人也没有放弃机会向内线阵地进攻。若增援,只有三个纵队的内线兵团压力空前。紧急调动部队,将会让子弟兵们疲惫不堪。

许世友告知中央,自己不愿意接受粟裕的要求,希望继续留在内线战场上同敌军作战。

无法得到内线兵团的增援,粟裕手上能够打得牌所剩无几。中野为配合粟裕作战,紧急拉出后方休整的中野11纵(剩余1万余人),竭力堵住黄百韬一部。

豫东战役兵力吃紧,粟裕要求支援,许世友却一口回绝:内线也吃紧

黄百韬亲赴战场带队冲锋,要求各部死战不退。敌军士气高涨,再加上邱清泉兵团已经绕后出现在包围圈后方,粟裕再三权衡决定放弃继续死战的机会。

粟裕撤出包围圈之后,中野向其电讯报告战事,此时敌军胡琏、吴绍周等部以及第11师已经先后赶赴战场,我军作战压力空前。粟裕在7月6日最后一次进行战斗后,全面撤出包围圈。胡琏虽轻装急行,但仍未能得到半点收获。

至此长达二十日之久的豫东战役结束,敌军共计损失85700人,区寿年兵团全歼、黄百韬折损一半兵力有余。

从全局来看,粟裕用兵如神已经取得不俗的胜利。

但若能得到许世友内线部队的支援,粟裕将很有可能扩大战局,将敌军一举击溃在豫东战场上。不得不承认许世友将军欠缺一定的大局观考虑。

虽说在战场上,许世友将军是冲锋陷阵的好手,但是对于全军战略部署的理解能力仍旧有欠缺。随后济南战役打响,考虑到许世友身体抱恙,党和军队决定将其安置在山东军区后方管理事务。

党和中央如此决定,主要是考虑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许世友在济南战役筹备期间,由于在后方修养身体,对于前线情况并不了解。许世友将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多次向粟裕的作战部署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粟裕的部署方式方法存在严重不足。

虽说许世友将军是我军的老元勋,在豫东战役当中立下不少的功劳。但考虑到大战在即,军队内部需要团结一致,不能出现多种声音。我军才最终决定,将许世友将军调往后方管理政务。

并且三令五申在军中说明,作战计划和部署系中央和华野指挥部共同商定而成,不容更改和质疑。粟裕将军至此才在指挥作战当中,能够出色发挥出自己的才能,用大兵团作战将敌军接连斩于马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