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老师治疗脘馁验案一则 ----马氏妇科

 用户08204546 2021-02-16

王斌斌

    初诊:2020年9月4日。张某,61岁。因“脘馁不适2月”前来就诊。

    患者47岁绝经,4月份查出“左侧颈动脉内一中膜局部增厚,右侧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予阿司匹林100mg,每日1片口服治疗。服后1个月出现胃痛,改用培达、胃复春、瑞巴派、伊托必后,胃脘一直不适,脘馁,喜按,泛酸,喜喛气,干呕,喛气后症状减轻,腹微胀,矢气后可缓解。夜间涎多,晨起后口苦,咽中似有物,咳出少许痰后减轻。大便5~7天1次,干结如羊屎。既往史:高血压10余年(服用降压药)、乳腺腺病、甲状腺结节、肝囊肿、胆囊腺肌增生症。生育史:3-0-1-3(已结扎)。2020年5月26日胃镜检查:贲门下黏膜慢性炎、萎缩(+)、肠化(+);胃窦黏膜慢性炎、萎缩(+)、肠化(++)。肠镜检查:结肠管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硬。

    中医诊断:痞症(寒热中阻)。

    治法:泄热通便

    方药:大黄附子汤合小陷胸汤、大黄甘草汤加味。

制大黄10g  淡附片5g  细辛3g  川连3g  半夏12g  蒌皮10g  香附10g  陈皮10g  苏梗10g  炙甘草6g  旋覆花10g  代赭石15g,7剂。

    二诊:2020年9月11日。上症均明显好转,能略咳出少许白痰,每天解少量大便,成形。舌脉如上。

制大黄10g  淡附片5g  细辛3g  川连3g  半夏12g  蒌皮10g  香附10g  陈皮10g  苏梗10g  炙甘草6g  旋覆花10g  代赭石15g  砂仁5g,7剂。

    按语:此方虽简单数味药但其囊括了数张方。大黄、附子、细辛合为大黄附子汤,此方出自《金匮要略今释》。具有温阳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方中用辛热之附子,温阳散寒;细辛走窜发散,除寒散结,大黄得附子、细辛之辛温,寒性得到抑制,专行荡涤肠胃,泻除寒积之滞。大便得解,腑气通畅,则寒积去,阳气行,诸证自可消除;大黄、甘草为大黄甘草汤亦有通腑泄热,助其排便之效;后川连苦寒泄热除痞,半夏消痞散结,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此为小陷胸汤。再合以香苏散理气和中,香附理气解郁,“开郁气而调诸气,”陈皮理气降逆,调中开胃,苏梗理气宽中;而川连、紫苏又有连苏饮之意,此出自《湿热病篇》,曰:“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而旋覆花、代赭石、甘草似为旋覆代赭汤,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止呕,代赭石重镇降逆,炙甘草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己伤之中气。数来竟有六方,止呕亦可泄下,且疗效甚佳,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排便成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