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为政以德

 退休工程师 2021-02-16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青年时期的孔子就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常常思考治理国家的方法。

  随着思想的成熟,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就是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在他看来,为政以德既要求从政者仁民爱物、施行仁政,还要求从政者自身就是人格的模范、人民效法的对象,这一思想成为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与历史的发展。以德治国的理念至今深入人心,成为沉淀在国人心中的宝贵政治遗产。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倡导仁政、德政,将“德”字视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要素。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从政者崇尚道德,在施政时能够以道德作为依归,那么他就会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一样安居中央,百姓则像其它星星心悦诚服地环绕着他运行。孔子认识到人心向背的重要,而道德能够发挥持久凝聚人心的作用。从政者如果一味倚重权势所形成的威慑而忽视了民意,势必走向民意的对立面。

  孔子晚年周游列国,他离开鲁国后去的第一个国家是鲁国的邻国卫国。进入卫国国境内,孔子看到卫国的人口繁多,不由地感慨道:“庶矣哉!”他的弟子冉有听到孔子的感慨后,便问,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已经足够多了,那么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富之。”冉有进一步问道,富裕了之后又应当怎么做?孔子回答他:“教之。”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用庶、富、教三个字简明扼要地回答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应当如何治理的问题,也清晰地体现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为政者应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心系百姓的福祉。

  在孔子的思想语境中,为政以德回答了政权的政治基础始终在于民意,以民意为纲,施行仁政,这是为政以德的基本要求。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治理国家的具体手段上,孔子提出应当重视道德的教育和感染作用。

  季康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卿大夫,他实际执掌着整个鲁国的政权,有一天他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法,问: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样?孔子回答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者如果善良,百姓自然会效仿你。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而人民就像风下的草,风向哪边刮,草就向哪边倒。也就是说,想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好的方式应当是培养一批品行端正的为政者,通过他们追求美好的品德从而感染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向善。

  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民免而无耻”和“有耻且格”是完全不同的现象,前者是说百姓为免于刑罚而服从,却没有羞耻心,后者强调人有知耻之心,能自我检点并恪守正道。相较于政令律刑,道德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是非荣辱的价值观,能够促使人们自觉自发地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孔子十分推崇那些古代有德之士,认为他们能够以德化人,使治下的百姓都能慕善向善。周文王是一位得到孔子高度赞许的仁君楷模,孔子称文王推行“仁政”,“三分天下有其二”,得到许多诸侯国由衷的拥护。

  历史上记载,在殷商后期,虞国、芮国发生土地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无计可施,就想去请文王仲裁。两国国君到了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感到非常的惭愧,于是感慨:“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于是两国国君相互礼让,共同商议将有争议的土地作为公共空间,供两国的商旅使用。在孔子看来,人们闻风而化,自觉地改过迁善,成就了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境界达成的关键就在于道德对于人性、对于秩序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除了在施政大方向上应当以仁政、德政为本,还需要从政者不断加强个人修养,这样才能在选拔人才时以自身为标杆,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

  鲁哀公曾向孔子询问治国之方,孔子回答道,“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意是,周文王、周武王推行政治的方法,记载于典籍之中。按照周礼办事的人存在,这些方法就能推行,否则,也就废弛了。治理一方好的方法是勤于政事,如同治理土地好的方法是努力种植。说起来,从政就像对待可塑性很强的蒲卢一样。所以治政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得到适用的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因此,为政之要在于有没有素质过硬的贤才,而要将这样的贤才吸收进政治管理的队伍中,为政者必须有辨别人才的能力,具备健全的价值观和人才观,能够识别忠奸善恶美丑。

  《贞观政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隋大业十二年,赵元楷因隋炀帝游江都时“献异味”而被擢升为江都郡丞,尝到了媚主的甜头。后来赵元楷归顺唐朝,转任蒲州刺史,贞观七年唐太宗巡视时,赵元楷故伎重演,他满心以为将获得唐太宗的封赏,不料却被唐太宗召而责之,令其革除旧态,一时群臣引以为戒。

  从政者加强修身、严格选拔人才,在孔子看来还能够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君子如果直道而行、廉洁奉公,就能使恣意妄为者不敢胡作非为。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不仅在于他过人的治理才能,更在于他高尚的节操能服众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思想底色中深藏着孔子思想的影子,他以君子之德严于律己,恪守澹泊宁静之志向,远离淫慢险躁之弊病,被蜀国人民衷心爱戴,蜀国上下受到诸葛亮的感化而励精图治,为蜀汉延祚做出巨大的贡献。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在政治理念和对从政者的要求两方面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