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孟子》鉴赏辞典

 一中大语文 2023-05-10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展开了对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联系。他把人性看作是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命题。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的本性。

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心即善心,行不忍之政,就是实行仁政。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力量。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人民是诸侯国的三宝之一,如果不加重视,祸必殃身。在治国方面,孟子主张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一统社会,“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为此他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即实行井田制,使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同时要减轻人民的赋税和商人的关税,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孟子还特别强调要“谨库序之教”,普及学校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人性化色彩的仁政思想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终因过于理想化,不免有些“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不为统治者所用。

(摘编自《<孟子>鉴赏辞典》“《孟子》概说”)

材料二:

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这注定了王道决非力政而是仁政。

仁政是孟子特有的政治术语,与孔子所讲的德治同义且一脉相承。狭义上讲,仁政指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统治原则;广义上讲,仁政指以道德而非物质利诱或暴力为手段、为目标的行政原则。以暴力为手段的叫暴政,以道德为手段的叫王道。推行法制叫法治,推行道德叫仁政。由于仁与德、善在儒家及孟子这里是一致的,因此孟子所讲的王道是崇尚道德而非暴力手段,以追求道德之善而非物质之利的政治理想和行政理念。在这个意义上,仁政与王道异名而同实。一方面,王道就是仁政。王道以仁政为实际内容和行政原则——是否推行仁政是判断霸道与王道的标准之一。当然,王道与仁政也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如果说与霸道相对应的王道侧重于平天下的过程的话,那么,与力政相对应的仁政则侧重治天下的统治之方;在平天下之后,如果说仁政侧重于治国之方的话,那么,王道则侧重于仁政实施的效果。总之,王道离不开仁政,王道就是用仁政而非力政、暴政来治国平天下。在这个意义上,王道与仁政是统一的。

在孟子看来,对于为政者而言,最要紧的是人品即道德素质——好善。孟子对从政之德的重视在与孔子的对比中看得更加清楚。《论语》记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把做事果敢、明白事理和多才多艺等都视为从政的条件,只居其一就具备了从政的资格。孟子则对好善之德倍加关注。其实,好善之所以被孟子为评价或考察从政人员的最高乃至惟一标准,与仁政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为政者的好善,带动了庶民对善的趋从。既然仁政信凭的是以德服人,那么,德便成为考察、衡量、选择和评价为政者最重要的砝码。孟子坚信“仁人无敌于天下”,统治者也是如此。如果统治者能实行仁义,其平治天下则易如反掌。

关于为何平天下即仁政和王道的目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为仁义之善,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早期儒家有重义轻利的倾向,孟子则把这一倾向推向更高境界。他指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又说:“鸡鸣而起,孽孽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孽孽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梁惠王上》)按照孟子的逻辑,人们的行为或为善,或为利,其间势不两立、不可调和。孜孜求善的仁政、王道与利不共戴天,正是在排斥对利的追逐中完成仁义的。这是孟子关于利与善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治理国家的基本思路。

(摘编自魏义霞《王道与仁政——孟子政治哲学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时代变幻中,孟子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因此他在继承孔子仁学观念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

B. 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孟子认为既要扶持农业,以“井田制”解决温饱问题,也要关注商业。

C. 王道与仁政都包括手段和目的层面,仁政侧重治国术,王道侧重平天下过程和仁政实施效果。

D. 孟子认为作为国君,其为政路线是为仁义,要以仁义来处理血缘和君臣上下在内的人际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均有对比论证,如材料二论证了孟子与孔子对从政之德重视的不同。

B. 材料一指出孟子仁政思想有人性化色彩,并分析了其不为统治者所用的原因。

C. 材料二从狭义与广义角度阐释了孟子仁政的内涵,并以此与孔子德治相区分。

D. 两则材料均认为孟子要主张效法古代圣王,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达到王道。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B.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

C.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4. 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 我们选拔干部的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为政者“以德为先”意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A    2. C   3. D   

4. ①材料一是在对比孟子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中提出。

②材料二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5. ①“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应有人性化色彩。

②“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自身道德的垂范作用。

③“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德行对带动民众对善的趋从的作用。

④“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在时代变幻中,孟子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因此他在继承孔子仁学观念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第二段“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和材料一第二段“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力量”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二者是因果关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并以此与孔子德治相区分”无中生有。由材料二第二段“仁政是孟子特有的政治术语,与孔子所讲的德治同义且一脉相承。狭义上讲,仁政指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统治原则;广义上讲,仁政指以道德而非物质利诱或暴力为手段、为目标的行政原则”可知,材料二从狭义与广义角度阐释了孟子仁政的内涵,并没有将孟子仁政的内涵与孔子德治相区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A.指出影响战争胜负的三个原因。

B.展示的是孟子的自信。

C.谈论的是修养身心的问题。

D.可作“制民之产”的论据,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第一段“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联系。他把人性看作是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命题。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的本性”可知,文章在对比孟子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不同中提出的中心论点,即“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由材料二原文第一段“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这注定了王道决非力政而是仁政”可知,文章开门见山,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即“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

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观点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孟子人性化色彩的仁政思想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应有人性化色彩。

②由材料二原文第一段“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自身道德的垂范作用。

③由材料二原文第四段“为政者的好善,带动了庶民对善的趋从。既然仁政信凭的是以德服人,那么,德便成为考察、衡量、选择和评价为政者最重要的砝码”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德行对带动民众对善的趋从的作用。

④由材料二原文第五段“关于为何平天下即仁政和王道的目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为仁义之善,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可知,“以德为先”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为政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