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一章:秉道而行进退自如

 廿氏春秋 2021-02-17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一章(兵篇第四章)
秉道而行 进退自如
(原第69章)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解】
1、不敢为主,而为客:意为不要主动进攻,进犯敌人,而是等待时机,或者设计让对方先动手,自己处于貌似被动的位置。动之前,不让敌人看清自己在哪里;对方一动,就会让对方感到无处不在。
2、不敢进寸,而退尺: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不懂后退、一味前行是没有好结果的。
3、行无行:行军却没有行阵。指引让对方没有动兵的理由和机会。
4、攘无臂: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5、扔无敌: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一样,指生不出敌意。扔,就,靠近。
6、执无兵: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及兵器可执。兵,兵器。
7、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此句引申的成语为“哀兵必胜”。哀兵,指活不下去的兵,打胜了可能会争取一些机会,或者挣一条命回来,因此会使出全身的力量来打仗,堪称“死士”,其斗志是无可比拟的。

【释义】
兵法说:我不主动进攻别人,而是像客人一样获得他人尊重;不主动抢夺他人利益,而是在行动中为他人留有余地。让对方没有动兵的理由和机会,让对方拳无着力处,放眼无人为敌,无被威胁而无用兵机会。大祸在于轻敌,轻敌则背道而行,所以两兵交战,得人心者胜。

【释意】
兵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敌。一方面是自己强大,让别人不敢动手;一方面是自己仁爱,让别人找不到行动的理由。在古代,用兵讲究师出有名,因为用兵和祭祀是国之大事,要获得上天的帮助,就要找到出兵之名,所以才说“不敢为主”。在老子看来,作为出兵方,只有两种情况下用兵才是符合“道”:一是别人欺负到自己身上、得寸进尺;二是对方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强烈要求我方出兵。这两点是真正的师出有名。而作为被出兵方,要做到让对方“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全民不愿意与我方为敌。这样,这场战争就可以轻易取胜。
《道德经新译》第三十章(兵篇第三章)
物极必反  反之道动
(原第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脫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解】
1、歙:收敛。
2、固:通“姑”,暂且,姑且。
3、与:给,通“予”。
4、微明:微妙的先兆。
5、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锐利的武器,借指国家的力量。示,给人看,向人炫耀。

【释义】
反者道之动。当你与每一个力量对抗,它会强化自己的力量来对抗你。相反,当你站在对方的需求上强化对方的力量,当力量或能量超出对方意识能把握的时候,对方离灭亡就不远了。这就是道的太极演变,以柔胜刚,以弱胜强。鱼离不开水,鱼在水中则安全。国家的力量不能脱离集体意识,更不是随便用来展示给他人的。

【释意】
当一件事物在最兴盛和强大的时候,说明已经接近衰败,因为物壮则老。所以,当对方很强大和兴盛时,正面对抗则很难取得胜利。即使取得胜利,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有道之人“无为而成,轻易而举”。所以当物壮则老时,不是对抗对方,而是认同和协助对方,加速对方老化。因为,不在正道上的东西必不长久,但你越对抗对方越强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发展到极致最终自己灭亡。天要亡之,谁也救不了。表面上是天要他亡,本质上是自己灭了自己的生机。道的方法是让对方失控,有意识地顺着对方,从而让其无意识地被引导出局,这就是太极的演变。集体意识像水一样,可以滋养到每一个人,要做自己意识及能力范围内能够把握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