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

 和善书屋 2021-02-17

家庭关爱的失衡,从“吃红领巾”的习惯说起

    习惯的基本解释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一个孩子的习惯会表现在他的行为上,通过行为还会折射出部分心理过程、内心状态。

小奇平时在家长眼中是个比较乖巧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喜欢听表扬;在学校老师眼里,他也是一个文静的男生。一年级刚进校时,站起来念拼音念对了,也会眼眶红红的,显得很胆小;当上课回答问题有进步时,老师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会让他很紧张、害羞,很少有笑容。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经过观察和两年的相处,发现小奇在课余活动时,与同学相处得比较融洽,也不会像在课内那么文静,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会动手打人,并且出手比较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对老师,该生会一边稀里哗啦地哭,一边大声地理论,与那个害羞、文静的男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斌是另一个男生,在课余活动时,爱和同学打闹,欺负自己班的同学,而且隔壁班的“小霸王”也怕他几分。刚上一年级时,孩子下课后常常抱着我的腿轻轻地问:“我能叫你妈妈吗?”,刚进校在老师眼中,他是胖胖的、可爱的小男生,有时候甚至有些深沉、不爱说话,当然上课也很少听讲,小动作伴随着他的课堂。两年的相处,孩子拿同学橡皮、本子是常事,打架欺负同学更是家常便饭,老师说的批评、说教、讲理,对他而言,也是耳边风。进校后的表现与那个抱着老师的小可怜,看上去反差是比较大的。

以上两个不同的孩子,却有一个相同的习惯:吃红领巾。

课上,玩橡皮等仅仅是他们的小动作,一般不离手、不离嘴的就是他们的红领巾。上课吃、舔红领巾,下课一边跑步、走路嘴里还塞着红领巾,连批作业时也不放过,一边给老师改作业,一边手拿红领巾角吸得津津有味。一天下来,他们的红领巾的末端总是湿漉漉地。

在这样两个不同的孩子,却有一个相同的习惯的表象,个人感觉很好奇,也很担忧,卫生是小事,会不会有其他问题呢?不同家庭的孩子是否什么原因使他们有这样相同的坏习惯呢?是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表现?

 

案例基本情况

小奇:男,汉族,出生年月:2001.11.22

小斌:男,汉族,出生年月:2002.01.12

 

案例背景

    小奇的父亲是个体经营户的老板,长期忙于工作,父亲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洗好快要睡了,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和小奇。父母双方最高学历高中,母亲负责照顾他的生活、实践活动、交流以及对他学习的督促和辅导。在除了接送、督促孩子学习的其余时间,就和孩子的父亲一起经营他们的店。父亲很少在家,因此小奇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极少,家中也没有其他的男性,遇到了事情只能和母亲交流,或者选择不说。

小斌的父亲也是一个个体经营户,父亲负责在本地接货,母亲在广东负责发货,工作很忙,家境富裕。孩子平时和父亲、爷爷和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放学后被送到外面的辅导班学习,母亲几个月回来一次,孩子一年级时常常说想妈妈。从孩子口中得知,父亲白天做生意,晚上也还要在外谈生意,等父亲回来时,他已经睡了,即使父亲不在广东,也很少能见到他,更别提辅导孩子的作业、与孩子交流了。遇到孩子不听话时,还会动手打孩子。

 

个案分析

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各种表象,是心理过程、内心想法的一个外在表现。

两个不同的孩子,却有相同的表现,刚刚发现他们吃红领巾,是一年级下半学期,当时,以为他们年龄小,常常和他们说卫生的情况:红领巾虽然是国旗的一角,但平时会接触很多细菌,和我们的小手一样,常常放在嘴巴里是要生病的。苦口婆心,一说再说,上课还是吃。看看说理没用,开始编故事:老师原来见过一个孩子,也很喜欢吃红领巾……孩子似懂非懂,看似相信了,但上课、下课,依旧如此。同时在课上,还进行了眼神暗示,还是没用。实在不忍他们每天这样将红领巾含在嘴中,还时不时地拿出来舔几下,吃红领巾是他们共同的习惯。说教、讲故事都没用,甚至拿掉过他们的红领巾,可当还给他们时,任何的手段和方法都不能“根治”他们吃红领巾的毛病。我开始有些犯难、疑惑,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分析、查阅资料、案例。

上网查阅:“为什么孩子‘爱’吃红领巾”,其实我想他们也不是真正爱吃红领巾,红领巾也不可能有奶酪一样的香甜,可是网上这样的孩子资料并不是很多。于是回想自己小的时候特别怕老师,因为老师比较严格,每次读课文手都会发抖,是不是孩子也是因为怕我,紧张导致他们需要安慰物?这个猜想,在小奇身上说得通,小斌就说不通了呀!这样看来从老师身上分析原因是行不通的。

学校方面行不通,就走走家庭教育的道。于是,二年级我又对这两个家庭进行了家访、交流,再次观察两个孩子的家庭。从聊天中得知了两个孩子一奇极度缺少父亲的爱、小斌则几乎没有母亲的爱。小奇缺失父亲的爱,情感脆弱,情绪易波动,缺少男性的刚强和坚毅,在遇到困难,内心焦虑后,需要一些介质对自己进行一些安慰,以获得安全感。小斌则是缺失母爱,家庭富裕的他,拿别人的东西、打闹,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让老师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但毕竟是孩子,以缺失了爱之后,也会和小奇一样需要从身上最直接、最顺手的东西当安慰物——红领巾。红领巾挂在胸口,拿起来就吃,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在紧张、不安的时候有了一定的宽慰。就目前情况而言,我觉得孩子有一定的紧张和焦虑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虽然小斌孩子虽然不表现出紧张,但一下课就爱捉弄别人,而事实上,他却是一个非常在意老师看法的孩子,应该说有点儿小大人的心理。

那样分析的话,两个孩子表现行为不同,但真正深层次的是可以归为一类,那就是缺乏安全感,内心渴望别人的肯定,这样的孩子,我想正强化的效果会更好,若是负强化,孩子或者自卑,或者捉弄别人捉弄得更厉害,以此引起老师的注意。这两个孩子的表象是吃红领巾。

这样的情况,如果严重,我也曾怀疑过会不会有轻度的异食癖,但孩子并没有缺锌等身体上的病理反应,故这方面可不考虑。

在心理学B证培训时,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地与导师进行了交流、讨教,导师也提到孩子多半是“心理依赖”,依赖物便是红领巾。

 

个案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许多人的成功,是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家长,即学校与家庭应紧密配合,做到合力教育。学校应提前让家庭知道学校教育的安排、要求,以及重点。家长也应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教师、家长都应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简单道理。当家校教育教学形成合力,那么孩子良好的习惯不但是可以培养,甚至可能是事半功倍的。倘若学生得不到家庭的合作与支持,那么教育、教学阻力会使培训孩子的过程倍增阻力。可见家庭教育,取得家庭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   培养亲子的关系,让爱不再失衡

1、  小短信 大用途

因考虑到家长的感受,故用家校常用的短信平台与家长反应情况:“小奇家长您好!最近孩子的写话进步可真大,一些细节动作孩子都能观察到,您在家也好好表扬表扬他。在上课时,倒还稍有些欠缺,比较喜欢吃红领巾,不知道平时在家您是否对他比较严格,还是在安全感方面有些缺失?希望与您交流。谢谢!”

先提及家长们关心的学习问题,并且表扬孩子的进步的同时,顺带提及孩子的“小动作”行为与自己的疑惑(孩子在家是否比较缺乏安全感),既是给家长的一些鼓励,也是提出了问题,家长比较容易接受。

因家长其实也感同深受,便立即回电话:“其实我们也感觉孩子的情感太脆弱,没有男孩子应有的男子气。他的爸爸工作太忙,几乎不怎么管他,出去玩、平时在家都是我陪着孩子。与孩子也侧面地交流了,孩子告诉我说很想和爸爸一起出去,希望爸爸多呆在家里一些时间。”间接地谈孩子的坏习惯,让家长放下工作,多陪陪孩子是对孩子最好的心理疏导。在交流中,一定表扬孩子的优点,在交流后,家长也一定会把这样下面的情绪传达给孩子,得到了家长的配合。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坚持一段时间后,情绪方面还是表现在易哭,但孩子吃红领巾的现象逐渐减少了,但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可见,小短信,还真有大用处。

 

  2、小日记 大用处

  家长平时很少关爱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还要挨骂挨打。像这样的情况,就要直接与家长交流孩子心理的想法,告诉家长孩子想妈妈,想家长多关心,将小作文、日记给家长看,让家长静心看懂孩子。

    在小斌的日记中写道:“妈妈工作很忙,一两个月才回来看我一次”、“很快,妈妈又要回广州了”、“今天妈妈从广州打来电话,真希望妈妈天天能打电话回来”……于是我立刻在边上写上批注:“想妈妈的时候,你也可以给妈妈打电话,因为当你想她的时候,她也在想你,老师已经感应到了!你打个电话问问妈妈哦!”此外,当天就给孩子的妈妈发了条短信,希望她能给予配合,打个电话回家。问问今天孩子在学校是否开心,告诉孩子自己很想他。同时,让小斌的妈妈隔一段时间给孩子打电话、画张画寄给孩子、近照发给孩子,都是我和家长们一起想出来的办法,让孩子在空间上感觉不到安全的时候,在内心接近距离,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二)给予孩子关爱,树立个人信心

对内心焦虑的孩子,可进行适当地心理疏导,看是什么原因。有的孩子面对学校这个小社会不太适应,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和焦虑。也可以分散注意力,引导他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不能总警告他,会强化他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会好转,讲清楚道理,适当制止就行。此外,将红领巾洗干净,定期消毒。

1、  多给展示机会 满足孩子

内心羞涩、缺乏安全感、想引导注意的孩子。

在课堂上,作为教师,要多给予展示的机会;课余,要与其进行交流:“你举手了,虽然老师有几次请你回答,但我非常关注你!”让孩子内心得到一种平复、满足,至少在学校,要让他寻找到一种安全感。

在学校的写字比赛、阅读竞赛中,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积极的一面:“瞧,你又得到奖状了,可真了不起。”尤其要看到孩子擅长的一面,小奇写作较好,中午谈话课让孩子上台念念自己的优秀作文;小斌跑步很快,运动会上让孩子参加400米跑步比赛,参与竞赛,体验过程,让孩子得到满足。

小奇的写作越来越优秀,而小斌,在班级体育方面可谓“大师”,同学们一有关于体育活动,总是能想到他。孩子的自信也就日渐增多了。

 

2、  多给正面表扬 鼓励孩子

当孩子面对表扬由哭到眼圈泛红,再到这学期已经只是一些小紧张,如坐下去以后表情不够放松,孩子其实已经在进步了,除了家长的配合以外,要给孩子留一些这个孩子能力所及的问题,该关注孩子这个问题答得好在哪里,在孩子坐下去以后有些小紧张,教师应视作不见,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个案指导成果

    小孩子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基因,却有一个共同的表象、习惯,且是内心情绪的一种折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把习惯的转变、焦虑的减轻,视作长期的学校、家庭的教育任务。目前,这两个孩子的吃红领巾现象偶有出现,但相较一年级减轻不少,较二年级又有减轻。课上回答问题紧张的情况减轻了,拿同学东西的时候也几乎没有,这是家校合力的结果!

 

结论与反思[LU6] 

通过案例分析,使我意识到学生的很多行为问题,既是长期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积累,也是外界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个个烙印。任何的问题,只要追根究底,都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每个家庭、班级都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关键不是问题有多少,孩子的坏习惯有多少,而我们面对问题时,如何看待它,如何帮助孩子。作为教师,要当好家校的沟通,当好孩子的辅导员,必要时,还可以扮演一下孩子需要的亲人的角色,目的就是让孩子内心健康地成长。

一 家庭对孩子均衡的关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学校、班集体的细胞。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是需要这些一个个小的家庭,父母、教师们从精神上给予孩子关爱的。从家庭环境来讲,当家庭中出现行为习惯问题的孩子时,应让这些坏习惯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否则从行为问题发展到心理问题,那么这个家庭的整个平静和睦,以及幸福感就会遭到破坏,就会给家庭每个人带来影响。教学资源的均衡我们可以通过师资力量等外界因素来改变,而学校、家庭给予孩子内心的关爱的均衡却需要学校、教师共同的努力,功在平时,从小事做起,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饱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真正从孩子需要什么做起。与其说是孩子需要改变习惯,不如说孩子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需要更好地利用、改善。在每个孩子的内心,健康、均衡发展是需要家校给予均衡的关爱的。

二 家校合力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家校合力,从活动中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促进其积极、向上的发展。学校、家庭应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三空间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快乐,感受体验,受到磨砺,得到培养,体会成功,这样既有利于心理健康,也利于身体健康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教师要有让家长主动交流的愿望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中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才和家长交流,家长从心里,有些畏惧老师的联系。所以,平时当孩子有进步时,教师要下意识地给孩子报个喜:一张小小的喜报、家校联系本上写一句孩子进步的话语、给孩子一个奖状,形式可以多样,让家长感受到教师不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是关爱的,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交流,让孩子的家长产生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的愿望。

家中有重大的事情、孩子身体状况有变化、思想行为表现、心理情绪起伏等问题都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以便让教师做到对症下药。待家长信任教师,交养成与教师交流的习惯,教师的教学、教育措施也会更积极有效。当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都感到满足,对教师、家长充满着崇敬,也就更愿意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都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孩子出生、成长的家庭,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应更均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都是负责的一方,不可偏失。孩子细微的习惯,既是内心的折射,也是孩子无条件地反应,只有在生活、学习中接爱到父母相对均衡的爱,而非过分偏重一方,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