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

 三潭匆匆一过客 2021-02-17
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摘要:课程改革日益推进,小学阶段科学课教学目标也需与时俱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结合科学课堂教学所需,设计多元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在其中深入探究,形成良好的习惯。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生兴趣出发,使其逐渐形成探究能力,同时,还需注重学生思维引导,为其创造参与实践的平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进而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

引言:科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学科之一,学科内容主要是利用科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过程形成探究意识和科学观念。为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对于科学课堂教学方法合理选择,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构建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在实践当中形成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展现学科教学价值。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培养其探究能力

(一)课堂激趣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才能形成,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且产生探究欲望,形成思考的内在动力。同时,科学本身是将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探究之前,应该打造贴合实际实验场境,实现课堂激趣。

比如:讲授“杠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某汽车行驶在山间小路之上,一块巨石挡住其去路,司机下车想要移动石块,可以使用怎样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共同思考,产生探究兴趣,部分学生提出“可以找他人帮忙”,“部分学生提出可以利用撬棍将石块撬走”,“部分学生提出可以在石头旁边挖坑”。在情境当中,学生能够踊跃发言,对于本节课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二)正确引领

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还需做好课堂引导工作。科学创新源于猜想,教学过程可通过名人事例,如:爱迪生通过猜想发明了电灯;牛顿通过猜想和创新发现万有引力;鲁班通过猜想发明锯子。让学生学习上述科学家探索精神,对于科学现象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形成发散思维。在科学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思维,使其对于科学知识产生探究欲望及兴趣[1]。

此外,为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探究途径,还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逐渐发现问题,并产生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就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心,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科学信息,并且展开信息加工和处理,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注重学生思维引导,使其形成抽象思维

(一)营造氛围

   课堂氛围的创设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利,课堂氛围决定学生学习效率。从科学本身来讲,知识内容与生活之间联系紧密,所以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联系实际,考虑学生兴趣与爱好,不断提高其主动学习积极性。

比如:讲授《热胀冷缩》内容前,可利用网络收集手工艺品,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之后向学生展示实验,在橡胶球两侧固定支架,之后确认橡胶球直径,向其中灌注凉水,让学生观察现象;之后更换热水,重新观察。学生在观察阶段,能够看出灌入热水的橡胶球受热膨胀,卡在支架中间。为证明不同材质材料均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还可指导学生完成“金属球从铁环中穿过”的实验,激发其对科学知识产生好奇感,参与探索过程,逐渐掌握固体、液体受热时,能够产生热胀冷缩现象。创设轻松地学习氛围,营造优良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探究欲望,形成科学思维。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只有学生具备较强动手能力,才能形成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入手,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动手能力和其思维发展存在紧密关联,并且将动手能力培养作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评价标准。所以,无论是预习课,还是复习课,都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才能形成敏捷思维,为其实践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学习“花的构造”这节课内容之前,教师可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阅读课文,寻找学习重点,并在课前采集各类植物,制作标本。还可与家长共同合作,解剖植物标本,对于花脉络、组成结构等仔细观察,让学生明确花的结构,在课堂上共同分享知识。教师结合学生表达适当补充,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形成科学思维,逐渐提高学习效率[2]。

三、创造实践条件,指导实验方法

(一)创造实践条件

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重视实践条件的创造,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才可实现最终目标。学生只有掌握理论内容,才能为其实践过程提供指导。所以,在科学实验之前,应该将理论知识向学生讲述。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课程,准备实验材料,理论讲解可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

比如:讲授“观察水滴中的生物”实验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实验之前,可准备实验材料,具体包括切片、放大镜和水样等,确认显微镜功能是否正常。由于显微镜属于贵重的实验仪器,因此,实验之前需要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向学生讲述,营造良好的实验条件。

(二)规范实验过程

由于科学实验对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散漫,因此,为保证课堂纪律,要教师严格要求,让学生规范操作。同时,部分学生缺乏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还会出现随意利用实验材料的现象,导致实验教学课堂混乱。部分实验材料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为保证课堂安全,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保证课堂张弛有度,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还需对课堂纪律明确要求,杜绝出现散漫现象和嬉戏打闹问题。

除此之外,科学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到处充满着科学知识,无论是自然中的植物,还是身边的空气,乃至浩瀚的宇宙,都可探寻到科学的踪迹。因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从其创新意识和能力角度出发,将科学课堂和学生生活相互联系,将知识不断延伸,在课堂当中引入生活当中的常见现象,带领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在探索的过程发现科学真谛。

(三)指导实验方法

科学课堂,为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应该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强烈这一特点,着重培养其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动手能力。科学实验方法的掌握是实践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实验方法的引导。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将每个科学实验方法向学生详细介绍,指导学生操作过程,激发其思考实验过程,逐渐掌握实践方法。

比如:“气候与季节”这节实验课教学设计,课堂之初,可提出问题“气候是什么?”“一年四季当中气候有怎样的变化?”“气候变化和季节之间有何联系?”上述问题能够为学生实践过程提供思考思路,独立发现问题,并和同伴之间相互探究,寻找答案。同样,在其他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也可让学生按照上述方式提出问题,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利用学生好奇之心,引导其深入探究,逐渐形成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过程收获自信[3]。

结束语:总之,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当中,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设计实践活动,教师做好课堂引领者,树立发展观念,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着重培养其探究意识和能力,兼顾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做好引导工作,创造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参与实验过程逐渐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试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文存阅刊,2020,(04):62.

[2]张军.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探究[J].女报:时尚版,2020,(04):121-122.

[3]刘海平.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启迪与智慧(中),2020(1):63-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