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很愤怒,但我不是来吵架的

 今天看好戏 2021-02-18



小编今天夹着压箱底的存货为大家推荐一部经典的老电影,您没听出是老电影还是黑白的老电影,这便是一部195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Angry Men》。

影片的导火索是一起凶杀案,一个生活在贫民窟并曾有劣迹的少年,被指控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着罪名是否成立,十二人组成的陪审团展开了一场长达几个小时的撕逼大战。几十平米的陪审团休息室硝烟弥漫,在讨论案情阐述观点的同时有着不同工作、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十二个人将人们常常避而不谈的社会问题一一戳破。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从对单身老人的漠视,父子恩义的不复到贫穷、法律、民主以及人性,这些问题被一股脑的塞进在这个不大的休息室。没有输赢,全是伤悲。

 

(怀着各自心思的十二个人)

影片场景的选择很大胆,去掉开头和结尾法庭内外的镜头,整部九十多分钟的电影竟没有更换过场景,这在那个时期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了吧。一个柜子,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再配上一个洗手间,如此寒酸…呃,不,是简单的场景中,人物,镜头以及画面的安排都太过局限,成片都很难,更何况要拍出一部经典。

导演希德尼·鲁迈特却别出心裁,通过一比十一跌破眼镜的大比例差距加重悬念,由推理开始,在推理的过程中,将十二个人物的生活背景融入其中,通过案件的深入,再根据人物个性以及经历填充观点,层层包裹,似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多,最终通过3号陪审员的抱头痛哭,将雪球摔破,问题依然存在,但在座的各位却各自得到了希望的结果。


(作为影片中唯一一个有着自己故事的人,演李·科布拥有很强的爆发力

导演将人物之间存在的天然矛盾融合到对案件的推理中。每个疑点的提出都伴随着激烈的争吵,由此推动情节进入一个又一个高潮。节奏错落有致,矛盾紧凑又伴随着很强的代入感,使得影片高低起伏无尿点。全程高能加上演员自身强有力的表现,场景的烘托被大大削弱,影片也不再大量的依靠场景的变换来表现情节的转折,而是通过演员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急速推进。场景沦为背景,似乎只是为故事提供一个场地而已。

也正因为这样,《Angry Men》在电影史上才得以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多个方面有着开创性。作为希德尼·鲁迈特的处女作同时也是巅峰作,《Angry Men》至1957年上映以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部片子依然高居imdb top250第7,被日本、俄国、中国多个国家模仿翻拍。尽管它获得1958奥斯卡三项的提名却最终没能摘得桂冠,但那又怎样,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片子的钟爱。

 
(就连俄罗斯版的十二怒汉,都荣获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本片最大的看点莫过于对法制的普及,片子用极其简单粗暴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了一套完整的西方审判程序。人们习惯于称法庭的审判结果为定罪,这导致了大多数人对法庭职能的误解。事实上,一个人是否有罪,并不是由法庭决定,而是由警察在侦破案件之后判定,检察官进行起诉,法庭只能根据已有的证据、辩护律师的辩护以及检察官的盘问来判断罪名是否成立以及相应的刑罚。

因此,法庭的作用在于判断对错。那么,如何判断对错,由谁来判断对错才能显现公正?这个矛盾被陪审团制度所解决,由十二人的陪审团来自于各行各业,他们不一定具备专业的法律素养,他们彼此互不联系并且毫无交集。这些人被临时组织到一起,决定一个陌生人的未来。因为素不相识,也就将个人好恶降到最低。十二人临时搭起的台班子,想要得出一致的结论,判断的根据也就只能依靠于法庭,而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相对公正。

影片中,当法庭辩论结束后,在他们走进休息室之前,法官告诉他们:“如果有合理的怀疑则必须裁定他无罪;如果没有合理的怀疑按照良知必须裁定他有罪”,这便是“疑罪从无原则”,这是法律上极其重要的裁定标注,不是对犯罪的纵容而是对人的珍视,也就是对人权的保护。

由于中西方历史上的差异,我们对国家的认知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然而,既然现代法律移植于西方,小编更倾向国家是社会契约的结果,法律是让渡权利的自我保护。被害人的权利需要保护,嫌疑人也同样拥有权利。

然而即使这样,由于自身的差异,也很难保证十二个人全部保持公正。这一点影片在第一次投票中便毫不留情的揭露出来,十二个人中,有人怀揣着对贫民窟的偏见,有人随波逐流,有人想提早结束,而八号第一次提出了反对意见也并没有真正的拿出自己的合理怀疑,他只是很诚恳的要求大家至少要讨论分析一下整起案件。这是陪审团制度的局限,是由民主这种形式决定的不可避免的弊端,但同时却也是民主之所以为民主的关键,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民主承认每个人的独立性,这一点,影片通过对七号陪审员的塑造表现出来。七号陪审员是整个影片中唯一没有参与到案件讨论的人,他并不关心整个案件的结果,他只是想提早的结束观看即将开始的球赛。在整个故事中,他是个庸人,编剧到最后都没能安排他稍显智慧。难道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解释民主么?人们平等的分得权利,如何行使是拥有权力者自己决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能左右或者通过非法律手段剥夺。


(焦急而又愚蠢的7号推销员)

当然,我不能否认,民主掌握在绝大多数庸人手里而产生的庸众迫害。苏格拉底的悲剧还在流淌,英国脱欧的闹剧才刚刚平复。越来越多的以此抨击民主,大谈特谈民主误国。然而,我们更应该看清楚的是问题的症结到底在于那参差不齐的众还是没有“完善”制度。很明显,问题出在人身上。民智未开,不便行民主,是不是很熟悉,这难道不是康有为先生和孙中山先生早先反复争论的东西?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主得以走到现在本就历经无数蜕变,英国从《大宪章》走到今天八百年间同样经历了无数灾难。最悲哀的事情从来不是失败,而是因为害怕从未开始。庸众会在历史中变得越来越睿智,只有经历过黑暗才能更坦诚接受光明。也许脱欧的闹剧还会时不时的被人们谈起,成为论证民主的滑稽。可如今的英国公民今后也许会更重视手中的那张选票,而从未经历过的人们却只能缩在角落里嘲笑。尽管孰是孰非,百年之后方可盖棺,然而,这是我们无法见证的,我们能见证的也只有百年前的欧洲,从《大宪章》一步步走来的民主,似乎变得越来越完善强大。

作为一部普法电影,结果还是皆大欢喜的,经过几番的论战,最终十二名陪审员承认存在“合理怀疑”,少年被无罪释放。正如八号陪审员在最后一轮投票开始前说的那样:

“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我想应该没有任何人知道真相是什么。我们九个人现在觉得被告是无辜的,但我们只是大胆假设有这样的可能性。或许我们错了,我们或许会放走一个杀人犯,我不知道,也没有人能真正知道。但我们有合理的怀疑,那是我们的司法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除非证据确凿,否则任何陪审团都不能判决被告有罪。我们九个人不明白,你们三个为什么还这么肯定”。


(唯一坚持无罪的八号陪审员,演员亨利·方达凭借这个角色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国外男演员以及多项提名)

影片到最后也没有告诉观众,少年是否真的有罪。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少年是否有罪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看到的有关于法律和民主最深的信任。就如影片中说的那样:

 “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


年轻有为的逗比,

很有态度的青年,

喜欢就关注今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