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独处,享受孤独

 新用户19085124 2021-02-18

几天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做自己的优秀,做优秀的自己》。这篇文章引起了许多教师的共鸣。但也有教师认为,做优秀的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还有不少教师在发问:在教师队伍中,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自己?这些教师的疑虑或者说是困惑,其实是反映了人的一种心理常态:担心被孤立,害怕孤独。然而什么是孤独?当人们说“我很孤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孤独是需要本钱的,是需要资格的。

离群索居是孤独吗?独来独往是孤独吗?被一个集体所排斥是孤独吗?我的答案是:未必。

孤独与孤单、无聊、寂寞,不是一个概念。著名学者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中说:“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相反,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真正独特的感受,真正独创的思想,必定渴望理解,可是也必定不容易被理解,于是感到深深的孤独。最孤独的心灵,往往蕴藏着最热烈的爱。热爱人生,忘我地探索人生真谛,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来越少。独孤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

其实,真正优秀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注定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孤独与卓越超群、思想丰富、灵魂高贵、充满理想等优秀品质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的人物无一例外是孤独的。譬如,苏东坡是伟大的,也是孤独的,有词为证,他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初读这首词的时候,对其写作背景一无所知,只是感觉到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悲凉感向我袭来。

苏东坡如此,“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杜甫、“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白居易、“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欧阳修……哪一个文人墨客不是孤独的?文人墨客如此,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哲学家等等,就更不用说了。

前几天看马拉松比赛,让我再一次想到了“孤独”的话题。比赛一开始,随着发令枪响,运动员一窝蜂往前冲。跑了一定距离后,慢慢拉开了距离。到了后半程,跑到前面的只剩下极个别的选手。所以,马拉松比赛的胜出者,注定是一个孤独者。然而,这样的“孤独者”,他会觉得孤单、无聊、寂寞吗?

人生的“马拉松”不也是如此吗?

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的。一个生命的降生,是没有人与之作伴的(双胞胎除外);一个生命的结束也是如此。一个人来,一个人去,是人的生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基本状态。为什么长大以后反而害怕孤独了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孤独的内涵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是发展想象力、孕育创造力必不可少的特质;孤独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独处。因此,优秀的人都是懂得享受孤独的。相反,平庸的人因为没有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只能算作社会群体的附着物,离开了社会群体,他们将无所依附,陷入恐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优秀的人即使身处没有人烟出,也绝不会寂寞无聊,平庸的人即使身处闹市,如果离开了他人、离开了群体,也会感到孤单难耐。

因此,一切伟大的人物不仅不会拒绝独处,还会把独处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正如卢梭所说:“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梭罗到瓦尔登湖,真正回归生命的本质。恐怕只有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喜欢独处,我没有遇到比孤独更好的伴侣。”“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

周国平有点尖刻地说:“‘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是啊,我们常说自己有孤独感,应该反躬自问:我配吗?

我想对所有的教师说:如果你有孤独感,那么我恭喜你,你已经跨入了优秀者的行列!

2017年8月2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