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迹】叶公庙:赫赫功名,好龙所掩(上)

 真友书屋 2021-02-18

关于孔子与叶公之间的交往,《论语》中有如下三段记载: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粮食晒在马路上

《史记·孔子世家》中称:“齐景公卒。昭年,孔子自蔡如叶。”

鲁哀公五年,即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去世了。转年,孔子从陈国来到蔡国,他在此见到了叶公。当时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如果政治清明的话,国人会为之喜悦,同时能让远方的人来归附。孔子言外之意,施政的重要理念就是招揽贤才。

留的路越来越窄

某次,叶公见到了子路,他想通过子路了解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如何全面概述老师的伟大,他见到老师时告诉了叶公的所问。孔子闻听后跟子路说,你应当告诉他,我老师的为人是这样的:他学习知识时不知疲倦,教诲别人时不觉得厌烦,发奋钻研时会忘记吃饭,遇到欢乐之事也会忘掉忧愁,以至于不觉得自己的年岁越来越大了。

叶公问礼处碑

孔子的这段自评流传甚广,后世多以此来概括孔子之为人。孔子希望自己的自评,子路能告知叶公,可见他对叶公之重视。

某天,叶公见到了孔子,他告诉孔子说:我们乡有位正直的人,他的父亲顺手牵走了别人家的羊,其子觉得父亲所为是错误的,于是他作为证人告发了父亲。孔子闻听后说:我们乡里的正直人士与你们乡的做法不同,如果儿子有过错,父亲会替他隐瞒过失,同样儿子也替父亲隐瞒过失,但他们这么做却包含了正直的道理。

这里的路也成了晒粮场

从这段叙述看,叶公的所言更为大义灭亲,这才具有法治观念,孔子的所言岂不是包庇坏人。但儒家最讲孝道,也会强调父父子子,故儒家在处理情和理的关系上,有自己的一套自圆其说的解释方式。

文保牌

孔子为什么要跟叶公说这样一番话呢?或者进一步可以问,叶公为什么要问孔子这个问题呢?其实任何谈话都有一定的语境在,抛开了语境,仅是孤零零地拎出其中一句话予以解读,显然不客观。但古语简洁,再加上孔子那个时代的历史史料都是记载在竹简上,竹简太过笨重,致使在记载时更要简洁。

陵园大门

虽然以上所引的第三段话已经有几十个字了,但想来叶公与孔子坐在一起交谈,不会仅是每人说一句话,他们的所言一定有前面的铺垫,也就是背景交待,后面也会有观点的探讨与铺陈。那么,叶公为什么要问孔子这个问题,显然是跟他那时的一个心结有关。

简介

春秋末年,楚国和吴国连年争夺地盘。鲁定公四年,吴国联合蔡国和唐国共同讨伐楚国,当时叶公的父亲沈尹戌担任楚国的左司马,他带领军队抵抗入侵之军。当时沈尹戌与子常商定:由子常沿汉水驻守堵击吴军,他在淮河毁掉吴军的舟船。然子常担心沈尹戌得了头功,他不顾事先商量好的作战计划,提前渡过了汉水,致使楚军被吴军击败,沈尹戌战死。

叶选平题匾

吴国军队乘胜追击,攻占了郢都,叶公的母亲和弟弟后臧均被抢到了吴国。此后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兵,他扶墙而泣七日,秦哀公终于答应出兵救楚,而后秦楚两国联合打败吴国。叶公的弟弟后臧借机逃回楚国,但他却没有把母亲一并带回来,这令叶公十分生气,决定不再与弟弟来往。

跨池而过

叶公为此与弟弟断交,他心里有自己的纠结,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弟弟,想来这是他给孔子讲那个故事的背景原因。按理来说,儒家都讲孝道,比如鲁襄公二十五年,郑国讨伐陈国,陈国大夫贾获“载其母妻”而逃,被认为是行孝之举。鲁哀公十六年,孔悝出奔时载其母“伯姬于平阳而行”,也是孝道的表现。而叶公之弟后臧只身逃回楚国,却置母亲于不顾,显然是违反孝道之举。

叶公简介

孔子强调孝道,他应当在叶公面前谴责后臧的行为,但他却用另一个故事讲述了相反的观点。孔子当然知道后臧的所为,他也明白叶公讲这个故事的潜台词,但是,儒家强调孝道之外,还要讲个义字,孔子认为叶公不能因这件事再断绝兄弟之情。因此,孔子在此处的所言是有特殊的背景在。

池塘

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叶公是位识大局懂大体的政治家,但今人提到叶公,永远会加“好龙”二字,该故事出自汉刘向在《新序·杂事五》中所载: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论政殿

孔子的弟子子张去见鲁哀公,他等候了七天,哀公也没有接待他,于是子张准备离开鲁国。他在走时请人转告哀公:我听说您喜欢贤才,所以我不远千里,冒着风霜雪露来投奔。没想到赶到此地时,您一连七天都不接见我,这让我觉得您的好士之名就如同叶公好龙。那位叶公自称喜欢龙,他将家里的各处都雕上龙,天上的龙听闻到此人这么爱龙,于是特意来其家探望他。叶公见到了真龙,吓得掉头就跑。看来这位叶公只是喜欢像龙的东西,而非喜欢真龙。

简介

自此之后,叶公好龙就成为了虚假爱好的代名词,而被人广泛使用,比如梁启超在《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中说:“叶公好龙,好其是而非者。”

但问题是子张是从哪里听到叶公做过这么一件事呢?一者龙乃传说之物,天上不可能有一只龙听到了叶公的所言而来探望他,二者真正的叶公乃是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史料记载来看,他很有大局观,不太可能整天在家里玩假龙。

叶公治邑

历史上有名的白公胜之乱就是叶公平定的,白公胜是楚平王之孙,他在楚国颇有名气。白公胜的父亲是太子,太子因遭谗言而逃到了郑国,后来被郑人所杀。当时白公胜正在吴国避难,楚国令尹公子申(字子西)提出召白公胜回国。叶公闻听此事后表示反对,《国语·楚语》中记载了叶公对白公胜的评价之语:

其为人也,展而不信,爱而不仁,诈而不智,毅而不勇,直而不衷,周而不淑。复言而不谋身,展也;爱而不谋长,不仁也;以谋盖人,诈也;强忍犯义,毅也;直而不顾,不衷也;周言弃德,不淑也。是六德者,皆有其华而不实者也,将焉用之。

长长的画廊

看来叶公很知道白公胜的为人,他坚决反对将此人召回楚国,但公子申不听,他还是将王孙召回,同时让他驻守在白邑,故其被称为白公胜。白公胜回到楚国后,一心替父亲报仇,多次向公子申提出要讨伐郑国,但公子申拒绝了他的请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